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演講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先賢孔子的這句話,簡潔地概括了“己”與“人”的關係: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施加給別人,應根據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的喜好。它是人與人相處的底線,體現的是一種同理心,即在人際交往中,能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演講稿

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別人把你桌上的書本碰到地上,你寬容地露齒一笑,別人也會報之以歉意的一笑。相反,你如果口出粗言,拳腳相加,他人往往也會把拳腳回報給你。我替別人着想,他人才會替我着想。給別人的,其實是給自己的。“投之以桃”,別人纔會友好地“報之以李”。

想要他人理解,先要學會理解他人。上課鈴聲已響,一學生向教室狂奔而來,到門口,嘴裏還在罵罵咧咧,一腳踹門,正好撞向門後的學生。門後的學生怎麼反應?最好是忍住痛,看他渲泄完了,問他怎麼回事,然後,再指出他的錯誤。不能不問青紅皁白,動手回擊。原來該名學生剛被老師狠狠批評一頓,心中一肚子火。詢問他情況,理解他的行爲發生的原因,再去批評他,就會有效避免矛盾。

要學會從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將心比心。朋友借給你一本心愛的動漫書,是從國外帶回來的,結果你給弄丟了。朋友對你大動肝火,而且懷疑你私吞了,甚至要跟你絕交。你怎麼辦?是不是衝冠一怒:絕交就絕交?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朋友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言行,用自己的真誠求得諒解。

要不設防地以我最真實的一面示人,真誠對待每一個人。自己能把內心深處的'東西暴露給對方,才能走進對方的心靈深處。真誠坦白,才能獲得信任。自以爲是,耍小聰明,凡事斤斤計較、機關算盡,是得不到別人的真心相待的。真情流露,真誠交流,說出自己的心中話,才能得到真情回報,對方纔會把你當作好朋友。主動對人友好,主動表達善意,主動對人表達肯定讚美,才能獲得他人好感。

我們需要別人的愛、寬容和謙讓,是因爲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脆弱而不夠強大的,是有缺點而不夠完美的。而愛、寬容和謙讓,只能由他人提供。只有每一個人心中擁有愛、寬容和謙讓,我們才能得到愛、寬容和謙讓。要想幸福自己,就必須幸福他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被鐫刻聯合國總部大廳,它是國與國交往的準則,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準則,當然也是我們學生與學生間交往的核心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