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埃及墓葬的文明論文

摘 要:古埃及是一個多神信仰的民族,其宗教崇拜內容極爲繁雜,而有關生死的討論一直是其信仰的核心。宗教的最初起源是人們對生的渴望與死的恐懼,正是人們認識到生死有別,墓葬儀式等纔出現。古埃及人畏懼死亡,相信來世的存在能使他們擺脫這種恐懼感。爲了達到永生的目的,古埃及人在對死者軀體的保存和喪葬習俗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非常講究的程序。

淺談埃及墓葬的文明論文

關鍵詞:埃及;來世信仰;木乃伊;金字塔;墓葬文明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角,瀕臨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由於尼羅河流經埃及大部分地區,使其水量充沛,土地肥沃,這使得埃及成爲古代世界最重要的文明發源地之一。古埃及人在這一特殊的地理環境裏生活,也因此孕育了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

古埃及社會的基本特徵,是與普遍存在的宗教信仰分不開的。作爲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宗教是古代埃及社會文明與發展的重要根源,在古埃及社會發揮着特殊的作用。古埃及人是一個篤信多神崇拜與信仰的民族,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全部被根植於遠古的史前時代的宗教信仰所滲透。古埃及人認爲,法老是戴王冠的人間之神,能與神交流、與人溝通,是擁有神權的統治者,其行爲體現神的意志,執行神的命令,是神在人間的代理人。除此之外,古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充斥着濃厚的宗教氣息,從聖甲蟲護身符到夏勃悌(shabtis)塑像,從銘文石刻到紙草文獻,從金字塔到神廟建築,都反映出古埃及人信仰神靈。

木乃伊和金字塔無疑是古埃及文明最爲重要的象徵,這兩者都和古埃及人的來世觀念有着緊密的聯繫。事實上,在古埃及文明留下來的所有記錄中,“死後的生命”都是重要的主題。古埃及人對來世的信仰和相關的喪葬習俗,至少在距今大約六千多年前就已經在上埃及的巴達裏(Badari)遺址中出現。1來世觀貫穿於古埃及社會的各個領域,是古埃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今天觀察與瞭解古埃及社會的一把鑰匙。

古埃及人篤信來世,古王國早期,來世爲法老專有,普通人獲得永生的唯一機會是對王室效忠。爲此,把陵墓設在王陵附近是最大的恩賜,哪怕只是在那兒立一塊墓碑也是平生一大幸事。正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3年―前420年)所言:“他們(古埃及人)在宗教上是極其虔誠的,超越了世界上的任何一個民族。”

古埃及人的生死二元觀影響了其喪葬儀式,他們在屍體埋葬的具體實踐中,導致了對死後之身體的重要性認識。在這樣的背景下,古埃及人的木乃伊製作產生。古埃及獨特的地理環境助長了古埃及人對來世的期許。尼羅河年復一年的泛濫和消退與植物的繁茂和凋零、太陽的日升和日落相對應,於是古埃及人產生一種觀念:世界是周而復始的,萬物由死復生,人也是如此。爲了準備來世的復活,必須保存屍體完好。而這一喪葬儀式可能得自於史前時期被葬於尼羅河西岸沙漠表面的屍體由於風化作用所形成的天然乾屍。隨着墓葬建築的發展,屍體不再直接接觸沙土,古埃及人逐漸實現了對屍體的脫水處理。在這種情況下,木乃伊製作工藝得到快速的演變,並最終成熟。古王國時期,木乃伊製作取得重大的進步,這可能是由於該時期墓葬建築的日臻成熟。

木乃伊製作不是僅保留死者的身體,而是實現死者的身體在來世的完美呈現。古埃及人認爲被摘除的內臟器官,能夠在來世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木乃伊製作時,如肝、肺、腸、胃被單獨摘除木乃伊化。3但是他們認爲心臟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器官,一個人死後如果沒有心臟,那麼就不能再生和復活。所以,他們在木乃伊製作中保留了心臟,希望死後能夠獲得再生和復活的能力。內臟被摘除後,屍體中放入天然泡鹼中進行脫水。脫水時間不能超過70天。製作木乃伊的過程,其實就是脫水的過程。切開屍體(側腹切口)、取出內臟,接着把它們依次放進四個卡諾匹斯罐中(Canopic Jars,因與卡諾匹斯時期的藝術風格相似而得名)。四個罐的蓋子各不相同,分別代表着荷魯斯的四子:依姆塞提(Imset)守護盛放肝的人形罐蓋,哈皮(Hapi)守護盛放肺的狒狒形罐蓋,杜瓦姆太夫(Duamutef)守護盛放胃的豺狼形罐蓋,凱伯塞努夫(Qubehsenuf)守護盛放腸子的隼鷹形罐蓋。空腔用香料等清理乾淨,用泡鹼除去水分,完成這些需40天。

腐爛是由細菌引起的,細菌又是在水中繁殖的,而人身體的百分之七十是由水分構成,所以身體容易爲細菌的滋生提供場所。於是脫水的屍體被防腐師從泡鹼中取出進行清洗處理,使死者在來世獲得潔淨。這一潔淨儀式對死去的國王意義重大:像奧西里斯一樣在來世復活。清洗完畢後,屍體被塗以香料進行防腐處理,被使用亞麻布進行包裹。在一層層包裹木乃伊時,會放進許多護身符。護身符的作用有兩點:護身符上邊刻有《亡靈書》的片段,許多咒語能夠保佑死者避開邪惡的力量而前往來世;保佑死者順利達到永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念誦咒語,每包裹一個部位唸誦一段,到第52天時結束,第68天至第70天入棺。包裹好的木乃伊在安葬前須經“開口儀式”,目的是使死者復活。古埃及人對來世信仰的細緻入微程度,在這一喪葬儀式上可見一斑。一位祭司把裝有木乃伊的棺材擡起,另一位祭司手握一種奇特的工具在木乃伊的嘴上碰一下,口中念着咒語,以此來表明死者在來世可以開口吃飯、說話等。金字塔銘文中出現了有關“開口儀式”的大致經過:獻祭、薰香、洗嘴。在古王國時期的官員墓室中發現了進行“開口儀式”所使用的物品,4這表明貴族死後要經歷木乃伊儀式化。對於注重實際並且偏重於形象思維的古埃及人來說,沒有軀體的來世只是靈魂漫無目的的遊動,而沒有飲食的來世生活無異於真正的死亡。

開口儀式進行完畢,死者的家人擺上一桌伴有歌舞的酒宴讓死者“享受”一切。下葬的日期隨之而來,木乃伊入棺後放在一個木撬上,裝着內臟的卡諾匹斯罐放在第二個木撬上,人們扛着隨葬品緊跟其後,行進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羣職業哀悼者,她們時而抓起泥土在頭上、身上亂抹,時而捶胸哭泣,以表達悲傷,這一行人渡河來到尼羅河西岸的墓地,與祭司會合。隨後死者被緩緩放入墓室之中,一位扮成托特神的祭司清掃地面、擦去所有的腳印和接觸到木乃伊的東西,包括防腐材料都要收集在一起,在墓室不遠處進行掩埋,葬禮纔算完成。 中王國時期基本上沿襲了古王國時期的木乃伊製作工藝。伴隨着木乃伊製作技術的發展,木乃伊麪具在這一時期也逐漸盛行。木乃伊麪具的使用與“巴”的關係密不可分,主要是爲了確保死者的靈魂“巴”能夠準確識別出死者的屍體並與之結合。中王國時期的喪葬文獻中出現的靈魂“巴”,折射出古埃及人在來世民主化的背景下,其來世觀念更加平民化。

木乃伊製作在新王國時期達到完善。演變的來世觀念促進了木乃伊製作的細微化和木乃伊麪具的精緻化。黃金面具的使用對木乃伊起到了很關鍵的保護作用。黃金面具涵蓋了太陽神拉與冥界之神奧西里斯相融的內容:“(黃金面具的外形)暗示着奧西里斯的身體,而其金色的表面所反映的啓示意義是太陽的光線。”5死者的屍體在外形與本質上都顯示出拉神與奧西里斯神崇拜的融合。

儀式化之後的木乃伊就可以被葬於墓室之中。古埃及人希望通過製作木乃伊的方式,把生命的延續與永久的居所相結合,共築一個永恆的來世。爲實現這一願望,他們選擇了當地產量極爲豐富、經久耐用的.石材。埃及倖存的古代建築中,保存最爲完整的是墓葬和神廟,這足以說明古埃及人對宗教的虔誠信仰。

與墓葬建築有着重要聯繫的是棺。棺的宗教意義體現在其放置位置上。古王國時期,國王和貴族的棺都是棺頂朝北、棺腳朝南,而木乃伊位於棺內左側,即靠近西側,木乃伊麪部朝東,流露着死者渴望再生的來世觀念,同時折射出古埃及人所持有的西方屬於死者的認識觀念。埃及學者認爲,古埃及人將死者裝進木棺這一習俗,可以被看作是死者返回到了母親的子宮中。6古王國時期,國王選用石棺,而貴族選用木棺,這也體現出國王在來世生活中所享受的特權。棺的材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確保木乃伊的保存完好與否,從而影響死者在來世的生活。在古王國時期的某些原文中,石棺的箱子與“mwt”(母親)一詞有關,並且顯而易見的是,放置在石棺或棺內的木乃伊,象徵性地等同於一個小孩存在於天空女神的子宮內,這種觀念就是把死者放進可能再生的一個位置中。7從墓室建築、喪葬儀式等方面可以看出,古王國時期國王與貴族由於死後去向上的不同,造成了在來世生活中所享受的待遇的等級差異。中王國時期貴族開始建造石窟墓,其設計反映出貴族追逐太陽東昇西落而獲得永恆的來世的想法,而與古王國時期不同的是,該時期的墓室出現了放置死者“卡”的雕像的假門。人形棺在第12王朝初開始在非王室貴族的墓葬中流行。8早期的人形棺作爲死者的化身,以實現死者在來世的永恆肖像,其功能與木乃伊麪具相同,以便死者返回墓地時能夠準確找尋。

死者所需的來世準備,從淺層次上而言,是基於物質基礎的墓葬建築、喪葬儀式等,而死者生前的道德品質也不可或缺。古王國時期起,道德因素就與來世觀念相結合,尤其是國王和貴族在其墓室自傳體銘文中記述其生前的美好品行,如烏納斯金字塔文中多處出現對道德規範的宣揚。9死者生前的品行是能否永生的決定性條件。隨着古埃及人來世觀念的變遷,奧西里斯審判觀念在中王國時期開始發展,到新王國時期逐步完善化,死者只有通過了奧西里斯審判,才能獲得在來世中永生的資格。因此,死者生前多做善事、多積德行等高尚的道德品質,對於死後來世獲得復活是非常關鍵的。

由於古埃及人對永恆來世的執着追求,使得木乃伊和金字塔成爲古埃及文明的象徵。他們通過製作木乃伊而把乾燥的沙漠留給死者,通過建造陵墓而把適合復活的尼羅河河畔留給死者,古埃及文明因此被稱爲死亡文明、墓葬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