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社交障礙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論文

【摘要】作爲大學生,不能像高中生一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因爲生活學習環境的變化,大學生會面對新的社會交往。良好的社會交往可以減少孤獨、寂寞、空虛、恐懼、痛苦,可以宣泄憤怒和壓抑。

大學生社交障礙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論文

因此,社會交往對於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學生應該克服社會交往中存在的障礙,努力使自己營造起良好的人際關係。

【關鍵詞】大學生;社交障礙;原因分析

一、社會交往及社會交往障礙

社會交往,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人們之間相互往來,進行物質與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作爲生活在現實環境中的人,都存在社會交往的事實,它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部分大學生在社交中存在着不適應的現象,如不敢交往、不願交往、不能交往等,若任其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爲社交心理障礙。常見的大學生社交心理障礙有以下幾種:恐懼心理。即在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大衆場合下),感到緊張、害怕、甚至手足無措、語無倫次、更有甚者害怕見人,這種表現稱爲社交恐懼症。在進入大學之前,學生的公共活動機會很少,進入大學後,隨着參加各種公共活動機會的增多,恐懼心理成爲很突出的社交障礙。

自卑心理。即在社會交往中對於成功的想象少,對失敗的想象多,不自信,總覺得自己不行,無勇氣和信心去交往。中學時代,學生之間交往最多的是學習成績,努力的方向就是儘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進入大學後,學生的業餘生活豐富多彩,各種活動及競賽讓同學們有了更多可以發現在即優勢及長處的地方,但這也意味着部分同學會發現自己更多的缺點和短處,這樣會增加他們的自卑感。

害羞心理。即過多的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在社會交往中無法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而阻礙了人際關係的正常發展。這種現象多見於較偏僻地方來的大學生,對於他們而言,大學生活是新鮮的但也是令人不適應的,因此,他們會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害怕出錯,這樣反而束縛了自己,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

封閉心理。它表現爲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掩飾起來,試圖與人保持嚴格的距離。因爲人與人之間的想法各不相同,有些同學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些同學會顧慮我的想法和別人不同,別人會不會覺得我的想法很怪異?爲了不是自己有別於別人,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更有甚者自己覺得自己的想法是不應該改的,從而會陷入苦惱之中。

二、產生社會交往障礙的原因

(一)在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唯我意識”影響了良好社會交往的形成。由於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習慣了在家庭中的被呵護,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更關注的也只是學生個人成績的提高。受這種環境的影響,他們或多或少形成了以自我爲中心的“唯我意識”。另一方面,社會競爭加劇,而家庭教育普遍重視的是學生智育的發展,而輕視了思想與心理的教育。這些因素造成他們自身人格、情感和心理障礙,致使他們不能很好地處理社交關係。

(二)現代社會交往的功利性與傳統交往信念的矛盾,使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陷入苦惱。在我國改革開放與市場經濟的現實條件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交往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功利性交往的影響。青年大學生世界觀尚在成型階段,在處理社交關係遇到崇尚理想人格與現實利益的矛盾、情感交融與競爭利用的矛盾時,會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指導彙編[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5.

[3]楊六栓.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相關問題[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2,(04).

(三)現代化通訊方式對大學生的正常交往也產生負面影響。互聯網、電視、電話的普及,導致人們直接交往的減少,交往的興趣和需要也下降。電話交談方便迅速、短信交流便宜便捷,人際交往似乎變得更加省時省力,許多大學生喜歡趴在牀頭髮短信、打電話與親人、朋友交流思想、訴說煩惱,但這實際上意味着直接面對面交流的減少。“當人們的交往通過手指一按就可以進行時,人的嘴便沉默了。”所以,大學生不覺得自己交往減少,事實上他們與人直接交往的能力是在下降的。

(四)應試教育不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弱化了大學生的交往能力。在我國,雖然素質教育的呼聲不絕於耳,但應試教育、升學競爭纔是客觀事實,以分取才依然是教育的主要現象。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學生只知道學習,而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與人交往。在應試教育的課堂裏,多是與升學考試相關的知識,與應試無關的社會性課題很少有機會進入教材和課堂。這些都對大學生正常交往能力產生影響。

(五)貧富懸殊使大學生產生不平衡的心態,這也影響着他們的社會交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消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觀念迅速變化,但是也拉大了國民之間的貧富差距。在大學生羣體中也出現了貧富分層,由於消費觀念,消費水平的不同,他們在交往中會相互牴觸,不能形成平等和諧的交往氛圍。

三、克服心理障礙,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處理人際交往

(一)提高認識,掌握技巧。在這一方面,學校心理諮詢人員任重道遠。要引導大學生調整認知結構,大學生能意識到社會交往的重要性,有進行良好社會交往的願望,但他們不一定能對人際交往有積極、正確的認識,由於受成長環境的影響,他們更多的把社會交往簡單的看做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利用,爾虞我詐;同時在面對更大範圍內的人際交往,大學生要加強交往技巧的培養,促使交往雙方達到心理相容。爲此,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應儘可能從以下幾點出發:肯定對方。自尊是人們的普遍需要,當自尊心得到高度滿足時,人們就會產生最大程度的愉悅,在這種狀態下會易於接受交往中對方的態度、觀點。對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而言,對自尊心得到滿足的需要非常強烈,因而在交往中應學會肯定對方,尊重對方。

真誠熱情。在人際交往中,冷漠會讓人產生距離感,因此,要讓對方感到你的真誠和熱情,讓人產生親切感,這樣對方纔會對你進行肯定的評價。所以在交往中,大學生既需要充沛的熱情,同時也要坦誠言明自身的利益,熱情同時也真誠,既不讓人覺得冷漠,也不讓人覺得虛僞。

(二)充分實踐,改善交往措施。大學生能夠意識到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但缺乏交往的實踐,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和發展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大學生從入學時候開始,就應該注意加強交往的實際鍛鍊,這樣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社交能力。

初入校門的大學生,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陌生的事,在與人交往時,可以一步步深入,首先要做到自己主動,如果都等着別人先來和自己交談,要麼不會有交流,要麼只是被動的“被交流”:即先開口的人可以掌握主動權,後開口的人只能跟着別人走。其次是經常與人交往能鍛鍊自己的'說話能力及使對方開口的本領,以及尋找相互感興趣話題的本領。同時,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有賴於相互瞭解,這就要求彼此在思想上多溝通,因此,要注意在與人交談時,需要交換彼此的看法,討論相互感興趣的事情不能是“一方獨大”:一個讓你負責說,另一個人負責聽,這樣並不能達到交流的效果。只有相互訴說,相互傾聽,纔可以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同時降低內心壓力,增進彼此的瞭解。

此外,一個人在不同場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學生,在閱覽室則是讀者,在商店是顧客,根據不同的身份,要考慮交往對方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社會交往活動中,要經常的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對方,考慮一下自己處在對方情境中時會有怎樣的心理狀態和行爲方式,體會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爲,從而改善自己對人的態度。

(三)培養良好的交往品質。第一,要做到真誠。“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如果你對別人不真誠,你就不該埋怨別人對你不真誠,交往本就是爲了促進相互之間的瞭解,如果交往中只有謊言,那也就無所謂交往了。第二,要做到信任。美國哲學家和詩人愛默生說過:“你信任人,人才對你重視。第三,要做到剋制。與人相處,由於利益或所持觀點的不一樣,發生摩擦衝突在所難免,剋制則可以避免衝突的進一步惡化。剋制是以團結爲出發點,以大局爲重,即使是在自己受損的情況下也是如此。第四,要做到自信。俗話說,只有自己先愛自己,別人纔會愛你;只有自己先尊重自己,別人纔會尊重你。自信也正是如此,在人際交往中,自信能夠做到自尊自愛,同時也尊重他人,愛護他人;既能看到自己的長處也能認識自己的不足之處。第五,要做到熱情。在人際交往中,熱情可以消除隔閡讓人覺得溫暖,無形之中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瞭解。待人熱情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它可以溝通人的情感,促進人際交往。

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會出現一些社會交往上的困難與不適應,這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然而,如果一個人的人際關係發展到嚴重失調的程度,那就必須意識到自身方面可能存在問題。因此,對於人際關係不適應的狀況,大學生應認真對待,看清問題的實質,以便能做到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