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誤用原因分析及複習對策

            

                                        張鴻文                                                                                                      

     詞語是構成句子的材料,其運用情況能反映語言運用能力的高低。近幾年的高考語文科《考試說明》明確要求: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而許多學生在成語複習方面往往感到無可適從,因此,或者死記硬背,或者棄之不顧,爲此,筆者通過近幾年的高考試題,分析一下成語誤用的原因,並提出複習的對策。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高考題: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五十年來,我國取得了一批批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這同幾代科技工作者殫精竭慮、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館裏保存着大量有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種花鳥蟲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

  C.家用電器降價刺激了市民消費慾的增長,原本趨於滯銷的彩電,現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熱的商品。

  D.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中東之行,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美伊之間的矛盾,海灣地區的局勢也不會從此一勞永逸。(1999年)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張兩人的合影,左邊是一位英俊的`解放軍戰士,右邊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學子。

  B.這項選舉,本來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於他近來的所作所爲不孚衆望,結果落選了。

  C.齊白石畫展在美術館開幕了,國畫研究院的畫家竟相觀摩,藝術愛好者也趨之若鶩。

  D.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時,幾乎萬人空巷,人們在家裏守着熒屏,街上顯得靜悄悄的。 (1997年)

3.下列句子中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是

  A.翹首西望,海面託着的就是披着銀髮的蒼山。蒼山如屏,洱海如鏡,真是巧奪天工。

  B.雖然沒有名角親自傳授指點,但他長年在戲園子裏做事,耳濡目染,各種戲路子都熟悉了。

  C.每當夜幕降臨,飯店裏燈紅酒綠,熱鬧非常。

  D.高縣長說:"全縣就你一個人當上了全國勞模,無論怎樣說也是鳳毛麟角了!"   (1992年)

從以上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出,成語在使用過程中有以下幾種錯誤:

    1.感情色彩把握不準

   成語和其他詞語一樣,也有褒義、中性和貶義之分。如果把握不準確,就有可能判斷錯誤。如上面例題2中的"趨之若鶩",它的意思是"像鴨子一樣成羣跑過去",比喻很多人爭着趕去,多有貶義,與在這句中說畫家和藝術家的態度所表現的感情色彩不相符合。又如例題3中的“燈紅酒綠”這個成語,有的同學只知道它有貶義(形容尋歡作樂的腐化生活),而不知道它還可以形容都市或娛樂場所夜晚的繁華景象,是個中性詞,所以,很多同學都選錯了。

   2.不理解成語的使用範圍和對象

   由於不理解成語的語素義,對詞語作想當然的理解,望文生義,以致錯誤。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不明白成語的出典

   成語是經過千百年積累約定俗成的固定短語,它的來源有歷史故事、古代寓言、神話、古代作品中的語句、人民羣衆的口頭俗語等。如果弄不清楚,就有可能望文生義.

   如例題1中的“美輪美奐”,它出自《禮記》,“輪”有高大的意思,“奐”有衆多的意思,它一般用來形容房屋的高大華美,而有的同學看到有“美”的意思,例句中又是用來形容石刻作品上一些花鳥蟲獸、人物形象的神態,就認爲是對的,其實錯了。如例題1中的“炙手可熱”,它出自杜甫的《麗人行》,詩中說“炙手可熱執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意思是說“手一接近便感到熱”,用來比喻權勢氣焰之盛,而在這一項中將它理解爲“熱門或熱銷”,就不恰當了。

    (2)不理解成語的語素義

如例題3中的“巧奪天工”,它指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而“蒼山”和“洱海”是天然景物,因此,不能用“巧奪天工”進行評價。又如例題2中的“不孚衆望”,意思是“不使人信服”,本是正確的,但有的同學把“孚”與“負”混淆了,自然也錯了。“萬人空巷”是“人都聚集在一起,致使街巷都空了”的意思,其中“空”是使動用法,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歡慶、熱鬧的場面,在這裏,與語境不符合。

    (3)不顧及陳述對象

如例題1中的“一勞永逸”,這個成語是從“一勞久逸”演化而來的,它的陳述對象是“人",意思是說“辛苦一次將事情辦好,以後可永遠不再費力了",可是在例句中指“局勢",顯然不妥當,因爲“局勢”是說政治、軍事等方面在一個時期內的發展情況。

   3.修飾限制不當

   主要是指前後矛盾或不合事理。如例題2中的“莘莘學子”,“莘莘”是“衆多”的意思,與“一位”矛盾。

   由此,考生必須要做到:理解語素含義,善於比較分析,積累總結提高。

  (一)理解語素含義,不要望文生義

   語素是漢語詞語中最小的音、義結合,漢字語義又有多義現象,因此,掌握一詞多義,有助於理解成語。例如,“師出有名、不名一文、屢試不爽、文不加點、如坐春風”等成語中的“名、爽、點、坐”,如果理解不了,自然會使用錯誤。

  (二)從成語的來源探究其含義

   例如“目無全牛”,很多人會認爲是“做事缺乏全局觀念”,如果知道它是來自《庖丁解牛》,意思是“比喻做事熟練、技巧高超”的話,就不會用錯了。

  (三)區分成語的語法功能(即詞性)

   成語也和實詞一樣,具有語法功能。比如“司空見慣”,它作謂語時,不能帶賓語,像這句話:“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了這樣的現象”就用錯了。

  (四)掌握成語的感情色彩

   像“彈冠相慶、無所不爲”等詞,使用時一定不能想當然,看到“慶”字就是褒義,理解爲“什麼都幹”就是中性,無疑就錯了。

   (五)分辨成語詞義的輕重程度

   有些成語,詞義有共同之處,但又有不同之處。例如,“玩火自焚、作繭自縛、自食其果、自作自受”,都有“做了某事,自己承受後果”的意思,但是它們的詞義有輕有重,用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含義當然不同。

    總之,能正確使用成語並非一日之功,但也並非難於登天,只要有恆心,懂方法,就可以駕馭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