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地理教學探究的論文

一、開展鄉土地理教學的必要性

關於高中地理教學探究的論文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對鄉土地理知識的掌握是片面的、粗略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儘量將教材與鄉土實際聯繫起來,把知識巧妙、恰當地傳授給學生。這樣,高中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書本知識,學會不少鄉土地理知識。鄉土知識比較質樸、親切,有極強的現實性與實踐性,極易調動高中生的好奇心與興趣,激發學習地理的熱情,並逐步增加愛家鄉、愛祖國的熱情,樹立起爲家鄉建設作貢獻的志向。這樣從一種意識的形成到一種感情的建立,絕非一件易事。僅憑初中階段的鄉土地理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也並非利用幾節鄉土地理課或幾次野外活動便能達到的。它需要長時間的薰陶,並結合有效的教育方式才能實現。因此,實施鄉土地理教學不能侷限在初中階段,而應將其貫穿到初、高中階段的整個地理教學之中。其中,以高中階段的意義更爲重要。從整體來看,無論是知識基礎、認知能力還是生活閱歷及觀察分析能力,高中生都優於初中生。通過高中鄉土地理教學,可以讓高中生增進對家鄉的地理了解,熟悉相關地理特徵及家鄉的發展優勢等。同時,還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自主研究活動。經過對家鄉某個問題的調查、研究及評價,從而提出具體的解決措施,爲家鄉發展獻計獻策。初中生是很難做到的這一點的。此外,高中生如果考不上大學,在不久的將來,他便是參與家鄉建設的一員。根據現在社會的文化構成可知,不少高中生在畢業後的幾年內會成爲家鄉建設相關部門的各級管理層。因此加強對他們的鄉土地理教學,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在強化家鄉未來管理者的鄉土意識、大局意識及環境意識,這有助於未來鄉土的建設及發展。

二、開展鄉土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地理課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纔會主動地投入學習之中。通常,經驗豐富的地理教師,都不會死板地講課,而會積極結合各種例子或當地實際,儘量搞活課堂氛圍,讓學生興致高漲,甚至學生們還會強烈要求設立地理第二課堂。這是因爲鄉土地理知識激發起學生的興趣,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通過課外的鄉土地理活動,又強化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熱情。學生常常會在實踐活動中遇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他們便有學然後知不足的感嘆。通過鄉土地理教學形成的學習興趣,有可能成爲學生將來投入祖國地學事業的助推劑。根據實踐表明,通常一個人的志向都是在中學時代建立的。而教師在學生選擇未來發展方向的過程中發揮着關鍵的作用。這就是實施鄉土地理教學的重要意義,也是我們高中地理教師的價值所在。

(二)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強化創新意識

鄉土地理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便於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有機地聯繫起來。新課改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探索及創新能力。地理學科教學具有以下特徵:時空跨度大、極強的社會實踐性、教學開放性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選取貼近生活、與本土相關的各種自然或社會的熱點問題,爲學生提供最佳的探索氛圍,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比如在學習城市化過程後,筆者要求學生進行小組探究活動,設置瞭如下問題:(1)觀察分析,本地車流最擁擠通常是在一天中的什麼時候;(2)最擁擠的路段是哪兒,配備了多少交警?(3)不算公交車,最擁擠時的車輛數有多少?(4)請運用所學知識,提出最佳的解決對策,並說明理由。通過探究實踐,不僅鍛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也增加了他們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三)讓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

可持續發展觀是人們在發展進程中逐漸反思所形成的理念。要樹立可持續發展觀,應充分將理論與實踐聯繫起來。通過鄉土地理教學,爲學生搭建起一個將地理理論與相關實踐聯繫起來的重要平臺。學生通過各種地理實踐活動,切實體驗到地理知識的作用,認識到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觀。

三、實施鄉土教育的'有效途徑

(一)利用課堂教學滲透

1、運用鄉土地理素材,使地理規律、原理、現象形象化、生活化

鑑於不少地理知識的概念、規律、原理及現象都很抽象,高中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師應在教學設計時,善於運用鄉土地理素材,使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便於學生理解,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比如,在教學農業區位因素時,筆者考慮到運用當地的地理素材來開展教學。讓學生們講講日常熟悉的農業活動,然後指導他們進行分析,哪些是影響分佈的主要因素。不但帶動了課堂氣氛,也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他們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鍛鍊了思考能力,增長了見聞。筆者還結合鄉土素材的形象化來解決教學難點。比如,在學習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成因內容時,選取具體的鄉土地理素材來解釋各個成因,學生們都能很快理解。當講到距離市中心遠近時,筆者提前要求學生自行調查、研究當地三個商場的租金。上課時,筆者首先展示當地各個主幹道的分佈筒圖,學生再彙報調查結果,並進行討論。最後得出結論:距離城中心越近,地價也越高,並且商業用地也增多。

2、根據所學知識,解決鄉土地理問題

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各種原理及規律來探討、解決實際的鄉土地理問題,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實施人文地理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在學習有用的知識。比如,學習城市空間結構時,筆者提供了本地地圖與北京市地圖,由學生自行判斷。當講解城市等級劃分時,首先提供昆明市城市人口、各地級市與各縣城市人口資料,然後,要求學生判斷,最終他們瞭解到昆明市屬於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列居第一位。這樣,他們也容易理解重要知識點及內在聯繫,包括城市等級、人口數量、人口密度、經濟發展水平等。

3、鄉土地理素材要突出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們對家鄉都有着一種特殊的感情,特別是學生,他們希望能深入瞭解家鄉的有關地理事物。因此,可突出鄉土地理教學的趣味性,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習農業區位選擇時,筆者設計瞭如下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1)每年開春之際,農戶都在思索應種植什麼農作物更好,你們能想到辦法,給他們出出主意嗎?在我們這兒,很多農戶長期種植水稻,這種做法對嗎?(2)在一塊土地上種植什麼農作物,涉及到哪些因素呢?(3)思考一下,本地將水稻作爲主要生產作物合不合理。(4)讓農村的學生講講父母辛辛苦苦在家裏種水稻的做法有不好之處嗎?學生回答:辛苦,賺不到錢。老師:爲什麼呢?學生回答:這是農業的區位因素共同決定的。(5)教師提供當地農作物種植資料,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一位農民,自己打算怎樣來發展農業?”

通過上述問題,特別是最後一道發散問題,學生們都興致勃勃地討論着。課後,學生們也瞭解到農民應怎樣去當,怎樣去種好地,怎樣促進農業發展。同時,他們也認識到父輩由於文化低,不懂運用新觀念去看待農業生產,只知按部就班,因此,難以脫貧致富。通過學習,不僅讓學生增加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更培養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結合教材,讓學生講述熟悉的鄉土地理素材

有的學生對一些教材知識有親身經歷。若讓他們現身說法,其他學生也容易信服,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比如,學習世界農業地域類型時,在當地最爲普通的農業地域類型是水稻種植業。筆者挑選家裏種植水稻的學生爲我們講解水稻的種植過程。同時,讓學生們現場採訪這位同學,瞭解水稻的種植規模、產量、灌溉、銷售等,着實讓城裏生活的學生增長了不少農業知識,他們對知識的印象也十分深刻。

(二)加強課外活動滲透

理化生學科離不開實驗,同樣,野外考察與社會調查對地理教學也有着十分積極的意義。通過課外活動,學生能從身邊的環境入手,開展鄉土地理學習活動,從而由小區域透視到大區域,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通常,教師可設計與教學相關的問題,安排學生於課外開展探究性學習。

1、組織專題探究性實踐活動

通過這種活動方式,可以讓地理教學回歸到生活教學。讓高中生就某個鄉土地理問題或現象開展小組探究活動。讓他們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然後,從生活實踐中加以提高。此類活動探究的範圍比較大,包括和人類生存環境有關的各種自然事物或有關現象等。教師要選好探究主題,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與綜合能力。比如,學習城市化一課時,筆者事先要求學生去觀察、調研,分析當地有什麼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有什麼影響呢?通過學生的彙報,可知在環境、交通、城市土地利用及人口等方面有着極大的變化。這讓學生了解到城市化進程的步伐加快,也意識到在經濟取得進步的同時還存在不少急需解決的問題。

2、組織觀察觀測型實踐活動

這類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觀察相關地理現象,並觀測記錄有關數據,從而爲抽象的地理理論知識提供具體的例證及解釋。比如,開展“氣象觀測”活動,筆者讓學生通過學校的相關器材,觀察記錄主要的氣象要素,如氣溫、氣壓、降水量、蒸發量、風速、風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