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示範區創建路徑論文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農業科技示範區創建路徑論文

1.抓科學規劃,做到集中連片規模化

圍繞“1+3”(優質生豬+龍安柚、蔬菜、糧油)產業重點,高起點編制產業基地建設發展規劃。

(1)因地制宜,精心規劃畜禽三大產業基地重點抓好生豬基地、家禽基地和牛羊基地建設,建立崇望至大安、馬壩、楊坪生豬養殖帶,楊坪至興平、悅來、彭家蛋鴨養殖示範帶和護安至觀塘、虎城、消河、花橋、井河肉雞、蛋鴨示範帶。

(2)圍繞“一區一帶一基地”,連片規劃龍安柚產業基地按照區域化、規模化、集約化原則,規劃了以龍安鄉爲中心,棗山、廣門等7個鄉鎮爲輻射區的龍安柚產業基地核心區,以廣羅、穿石等15個鄉鎮爲輔助的渠江沿岸龍安柚產業帶,以護安、觀塘等6個鄉鎮爲拓展的廣前線龍安柚高標準示範基地。

(3)突出“兩線三區”,全域規劃蔬菜產業基地結合廣安區的氣候、土壤、水源、交通實際,規劃了以協興鎮爲中心的東、西環線蔬菜產業帶,涉及9個鄉鎮、66個村;打造出了渠江沿岸蔬菜區、城鄉統籌發展試驗區、華鎣山山區反季節蔬菜區,涉及21個鄉鎮(街道辦)、63個村。

(4)依託核心產區,科學規劃糧油產業基地規劃了以廣南線、廣花線爲主的糧油產業基地,輻射全區43個鄉鎮。截止目前,全區建成龍安柚產業科技示範基地5萬畝、優質蔬菜產業科技示範基地6萬畝、優質糧油產業科技基地5萬畝以上,年出欄生豬130萬頭以上、家禽1000萬隻以上。

2.抓資源整合,做到產業發展集約化

緊緊抓住各項優勢資源進行整合,有效破解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的瓶頸,實現產業發展集約化。

(1)整合土地資源大力開展“田坎革命”,打破村組界限,對土地重新改造,實行“小田並大田,小土並大土,薄土改厚土”。以村組爲單位成立土地流轉合作社,推動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提高土地集約化水平。2011年建成高效益農田4.75萬畝,規模流轉土地1.5萬畝。

(2)整合項目資源將涉農項目從規劃、實施到驗收進行一條龍整合,統籌以工代賑、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扶貧連片開發、標準良田建設、移民後扶等各類項目和資金,整合投入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實現分散投入向集中統籌轉變,放大涉農項目資金乘數效應。2011年,有效整合涉農項目28個,其中資金1000萬元以上的涉農項目3個,項目資金總額達1.25億元。

(3)整合政策資源建立規範的土地流轉中心,規範土地流轉合同。整理節約的土地,先復耕,並優先滿足集體建設用地。嚴格界定公益性和經營性建設用地,按照同地同價原則,及時足額對農村集體組織和農民給予合理補償,解決好被徵地農民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問題。同時,加大農村金融機構的.政策支持力度,拓展建設融資渠道,發展和完善小額信貸,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範圍,引導民間資金投入新品種、新科技推廣和現代農業發展。

3.抓科技創新,做到科技支撐標準化

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武裝農業、提升農業,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1)加快基地良種化進程全面推進良繁體系建設,大力實施良種繁育工程、品種改良工程和良種推廣工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100%,引進推廣“維C王”烏塌菜、“植物偉哥”黃秋葵、富硒水稻、長白及約克生豬、波爾山羊等新品種162個。

(2)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堅持用標準化規範農戶種養行爲,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過程全程記錄、產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建成鄉鎮農產品質量檢測點8個、畜牧獸醫站43個。蔬菜工廠化育苗、電熱育苗、穴盤育苗等現代育苗技術和雙膜栽培、大棚種植等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覆蓋面達到85%。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旱作節水、低耗能設施農業、綠色高效生態畜禽養殖等資源節約技術32項。

(3)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培育科技示範戶5000戶,輻射帶動10萬戶,建立玉米、大豆等高產試驗示範基地10個,玉米、大豆單產分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5.6%、62%。

(4)大力發展循環農業不斷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堅持以“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爲取向,大力推行“豬—沼—菜”、“豬—沼—果”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菜—稻—菜”綠色生態種植模式,全區沼氣化率達27%,畜禽排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5%,在全省丘陵地區所有縣(區、市)中排第一位,推廣“豬—沼—菜(果)”模式9.5萬畝。

4.抓市場引領,做到市場經營產業化

(1)注重產業與市場結合,提升產業

效益①發展訂單佔市場,引進香港、臺灣、重慶等企業大力發展訂單生產。②運用網絡引市場,建立了廣安現代農業站,拓展市場信息渠道,擴大信息傳播空間。③積極營銷拓市場,採取節會營銷、專業營銷等拓展市場銷售渠道,建立龍安柚綜合批發市場、產地批發市場,在重慶、成都、武漢等大中城市設立促銷窗口,與大型賣場對接,爲農產品銷售搭建平臺。

(2)整合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產業

化經營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專合組織+農戶”等模式,帶動農民增收。積極探索創新“龍頭企業承包、公司經營、農戶參與、保底計薪”和“業主租賃、返租倒包、聯合經營、訂單回購”等運作模式,與龍頭企業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實現互利互惠,儘量實現“農民零風險、收益最大化”目標。截止目前,全區有45名在職職工帶領農民領辦創辦產業基地,組建龍頭企業和專合組織239個,引進和培育大戶375戶,成爲我區科技興農的中堅力量。

(3)強化品牌戰略,提高市場競爭力

打造了“吉友”牌、“嚴文”牌、“龍安”牌龍安柚“;優舒”、“椿記”牌蔬菜等一批農產品品牌,提高了全區農產品競爭力。目前,龍安柚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廣安區被農業部確定爲川東特色蔬菜優勢區。

5.抓組織保障,做到示範帶動高效化

(1)強化政策激勵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作用,加大財政支農支出。2011年,全區財政支農實現10.9億元,同比增長23.8%。加大政策扶持,連續3年出臺《發展現代農業獎勵扶持辦法》,獎勵資金逐年遞增,由2008年的800萬元提高到現在的1200萬元。另單獨制定了《龍安柚產業基地建設意見》,由區財政每年預算500萬元設立龍安柚產業基地建設專項資金,對集中連片種植規模達500畝以上的新建龍安柚基地,給予每年每畝220元的幼樹撫育費。

(2)強化政府主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推廣和基地建設,成立了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辦公室、專門的龍安柚產業發展辦公室和蔬菜產業發展辦公室,切實加強組織、規劃、管理和督導,嚴格目標管理和考覈,及時統籌、協調和解決各種問題。

(3)強化人才保障在重點產業區域建立了區域性的技術服務站,在每個科技示範基地建設重點鄉鎮配有10名以上的技術骨幹負責技術推廣,搞好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加大人才引進力度,聘請西南大學等高校專家教授作爲我區科技興農的顧問,2011年我區從高校引進10名碩士研究生、20名本科畢業生,有效解決了產業發展和科技人才短缺問題。加強農村人才培養,開展農民“雙技能”培訓工程,開展優質糧油、畜禽、果蔬、茶葉等職業農民技能培訓,機械、材料、化工、汽車產業等外出務工技能培訓,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二、存在的問題

1.羣衆觀念陳舊,接受能力不強

受幾千年傳統農業的影響,羣衆思想觀念陳舊,單家獨戶、分散生產經營仍占主導地位;大部分羣衆文化程度不高,學習運用新技術、新產品的能力不強。

2.農村勞動力缺乏,土地撂荒嚴重

由於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經商或舉家遷至城區、都市定居生活,留守者大多爲老弱病殘,“空心村”現象普遍存在,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加之部分村社由於自然條件和生產條件差,農民不願耕種土地,土地撂荒現象較爲突出,規模化、集約化生產難度大。

3.產業基礎薄弱,總體規模較小

經過大力培育,我區特色產業雖初具規模,但受傳統農耕文化影響,大部分農民習慣什麼都種、什麼也不突出的種植行爲,農業產業化發展態勢沒有全面形成,規模較小,產品檔次較低,市場佔有率不高,品牌經營、聯戶經營、聯合銷售遠遠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需求,農業科技水平急需提升。

4.基礎設施滯後,發展制約突出

多年來,因區級財力薄弱,對農業投入不足,農業基礎條件相對較差,加之自然因素制約,農戶基本上是靠天吃飯,這也嚴重阻礙了我區科技興農的步伐。

5.發展基礎薄弱,機制有待完善

龍頭企業缺乏,帶動能力不強,從全區現有的龍頭企業來看,不僅數量較少,而且企業品質及其規模實力仍需進一步提升。服務體系有待健全,目前市場建設、信息服務、技術培訓等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比較滯後。土地流轉、投融資機制等還不夠完善。

三、對策及建議

1.加快科技創新,強化科技支撐

一是加大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示範、推廣力度,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二是完善和落實優惠政策,鼓勵農業科研人員下鄉創辦科技園區、經濟實體;三是積極與大專院校、農業科研單位、企業集團聯姻,加強合作,藉助外力推進科技進步;四是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積極探索農業科技成果進村入戶的有效機制和辦法,形成以技術指導員爲紐帶,以示範戶爲核心,連接周邊農戶的技術傳播網絡;五是切實搞好科技示範。重點抓好水稻推廣強化栽培示範、畜禽良種改良示範、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示範、鄉村清潔工程示範等。

2.加大投入力度,強化資金保障

一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和方式轉變:對傳統農業地區和重點產區要重點傾斜,支持方式要適應市場,重點向農業龍頭企業、業主大戶、專合組織傾斜,支持其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帶動農民致富;二是加大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力度。將項目資金和招商項目優先向傳統農業地區和重點產區投入,增強發展後勁;三是加大各項獎勵、補貼政策落實力度:全面落實對糧食和畜牧生產的各項扶持政策,加大對重點產區、種糧大戶、生豬生產企業和專業大戶的獎勵補助;鼓勵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快發展有機農業。

3.夯實發展基礎,推動農業產業

一是切實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建議大幅度增加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做好農村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二是着力培育現代化農民:按照農民的需求和生產的實際,通過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訓形式,努力把廣大農民培養成有“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業經營者;三是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重點支持地方政府建設農產品質量監測的技術服務體系;四是加快完善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引導企業與農民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係;五是加快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加強優質農畜產品基地建設,着力建設優質水稻、優質生豬、優質蔬菜、優質水果等產業基地,通過“基地+農戶+企業”的合作形式,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六是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提升農產品整體質量水平,提高市場佔有份額。

4.創新體制機制,促進持續發展

一是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加快土地專業合作社等建設,積極探索土地入股、返租倒包、二次返利等模式,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和羣衆收入;二是創新和拓寬投融資機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資渠道,積極探索政府擔保金融機構,採取農村信用社小額農貸和農民互助籌資等形式,解決好農業業主、農村專業合作社等融資難問題,通過財政貼息、減免有關規費等手段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投入,對民營企業投資農業的項目要優先支持;三是創新科技興農和農業災害保障機制:爲有效防止因結構調整或科技推廣給農民帶來損失,現階段在做好政策導向、技術及市場服務等工作的同時,建議在傳統農業地區和重點產區,利用財政資金引導建立農業結構調整風險基金和農業產業化獎勵基金,或組建應對農業災害的農業保險公司,以促進現代農業持續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