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思路論文

摘要:農業科技園區可以說是農業技術集中體現,也是科技成果轉化惠及農業生產的典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發展有利於推進農業科技的進步,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科教興農以及改善農業生產效益都有重要的示範價值。本文簡要介紹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定位,並論述發展過程當中面臨的問題,最後探討推動縣鄉農業科技示範園進一步發展的相關對策。

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思路論文

關鍵詞:農業科技示範園;現狀;定位;問題;對策

隨着我國農業市場的發展以及經營體制的變化,行政推動型的農業科技示範漸漸失去優勢,無法使用高效農業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土地經營權的流轉、轉包以及轉租等形式出現之後.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爲適應這一形式,山東省的各個地市根據發展農業的規律,不斷探索發展農業生產的新途徑,縣鄉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在這一背景下逐漸興起。

1.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定位

1.1功能定位

精品生產以及加工功能是農業科技園發展的初衷,科技示範園的農產品並非普通的農產品,而是利用最新技術以及品種培育加工得到的優質農產品,一方面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立足國內市場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國際市場。

1.2示範功能

針對農民文化素質普遍較低的情況,我國推廣農業技術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現場示範。利用高新科技發展現代農業,可以說是我國縣鄉農業發展史上的重要變革,推動變革實現的主體是廣大農民羣衆。通過建設發展農業科技示範園,有利於農民接觸瞭解現代農業,從而發揮示範作用。

1.3帶動功能

農業科技示範園能夠帶動農業農村生產的發展。農業技術應用以及農業現代化的帶動作用集中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是藉助於園區的種苗繁育中心來推廣普及名優品種。其次是藉助於園區的理論同現場相結合的技術指導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以及新技術應用水平。再次是農產品加工以及園區高新技術的產業化,能夠成爲帶動縣鄉農戶養殖業、種植業以及加工業的龍頭。

1.4休閒觀光功能

農業科技示範園一方面保持農業自然屬性,另一方面又有着濃重的現代化氣息,再加上園林化設計以及培育的名優果蔬、花卉、珍禽裝點,最終構建成爲集文化性、科學性以及藝術性於一體的休閒觀光景點,有利於推動縣鄉農業的多元化發展。

2.農業科技示範園存在的問題

2.1資金方面的問題

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有着投資大、風險高、週期長、收益不夠確定以及市場變數大的特點。在建設資金方面,一方面需要大力爭取政府的財政資金的支持,另一方面需要積極吸收社會資金投入,不過不斷增強科技示範園盈利能力。不過在科技示範園的發展過程當中,如何充分吸收社會資金投資、調動管理人員主動性以及發揮科技人員作用等環節還缺乏行之有效的舉措。

2.2人才方面的`問題

縣鄉農業科技示範園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科技示範園在引進新品種以及新技術、研發應用現代農業技術等方面有着比較明顯的技術優勢。不過在對新技術以及新品種等科技成果市場應用開發的過程當中,還缺乏專業的管理經營人才。

2.3技術方面的問題

全面應用新技術是縣鄉農業科技示範園的重要特徵。常用的農業新技術包括反季節生產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節水農業技術、設施栽培技術、綠色生產技術、機械化生產技術、生態系統技術、加工冷藏技術以及現代農業的管理經營技術等。不過部分新技術在科技示範園當中的應用未能實現預期效果,存在各方面的問題,特別是設施栽培技術由於先期投入比較高,維護成本也較多,推高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導致投入產出率較低。

2.4產業化方面的問題

農業產業化可以說是發展現代農業以及農村經濟的重要途徑,同時也是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的要求。縣鄉農業科技示範園往往採用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的產業化經營模式,並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不過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這一模式只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形式的一種,產業化水平的高低取決於產業化經營當中各方面的主體是否構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利益共享以及風險分擔。目前縣鄉科技示範園往往只在苗木提供、蔬菜農產品以及栽培技術的指導等環節提供一些服務,本質上仍然屬於商品買賣的關係,而難以稱之爲產業化,並未從根本層面解決示範園產業化水平不夠的問題。這一方面是受投資規模的限制,使得科技示範園苗木種苗生產以及繁育的示範比較多,而在農產品儲存、加工、配送、保險還有無公害肥藥劑技術的開發、市場建設、信息系統建設、科技培訓推廣等方面遠遠不夠,同時農民的參與性普遍不高,直接影響到農業產業化效率的改善。另一方面,由於科技示範園的人力資源以及技術力量有限,無法在苗木、農產品以及技術物資上給予農民充分的支持,再加上無法建立農產品的最低保護價以及產品收購服務,導致科技示範園的發展難以通過生產經營環節獲得利益。

3.農業科技示範園的發展對策

3.1合理選擇主導技術以及主導產業

縣鄉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建設應當體現出一定的目的性以及區域性,着眼於爲當地農業的產業化提供服務,重點發展能夠體現區域帶動示範效果的項目,保證符合政府以及地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在此過程當中,一方面要堅持高標準、高起點以及高質量,體現示範性、超前性以及導向性,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地區資源優勢、自然環境、產業結構、產業基礎以及市場發展等因素,本着因地制宜以及體現特色的原則,重點選擇發展培育的農業產業。主導技術方面需要集中引進示範有着高附加值的先進技術以及優良品種,特別是可以填補地區空白,給地區帶來重大效益的新技術以及新品種,例如農產品儲藏技術、保鮮技術、加工技術、工廠農業技術、基因工程品種、設施農業技術、苗木脫毒技術、節水灌溉技術以及家畜良種胚胎工程技術等。

3.2改善示範園區管理水平

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能夠反映出現代農業以及未來農業發展的走勢,因此強化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建設,一方面有利於開發農業高新技術並推廣應用,加速傳統農業的高新技術改造步伐,另一方面也有利於實現農業技術產業化,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夯實農業基礎地位。安丘市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發展的經驗證明,在縣、鄉發展示範性的農業科技園,是推廣農業技術的有效途徑。縣、鄉的黨委以及政府需要將園區建設當作做好本地農業以及農村工作的重要方法,從各個方面支持科技示範園的發展,發揮科技園帶動效應,通過科技園的發展轉變工作作風,持續推進地區農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農業的產業化經營,最終實現農業以及農村工作的根本性轉變。縣鄉農業科技示範園也需要發揮技術方面的優勢,提高自我發展的能力,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科技工作人員的作用。當前我國擁有農業技術人員100多萬人,絕大部分都在縣鄉工作,因此發展縣鄉農業科技園,能夠爲基層科技工作人員提供生產示範基地,有利於發揮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3明確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定位

近年來我國縣鄉財政的壓力不斷加大,因此在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的過程當中需要結合地區情況,一方面要量力而行,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應當根據地區的氣候以及生態類型來選擇針對性的項目內容與技術手段,而不能片面追求高標準、高科技,忽視農業科技轉化爲生產力這一環節,否則也就違背發展農業科技示範園的目的,出現科技示範以及科技推廣之間的脫節。園區建設和發展設施農業,都應當儘可能選擇國內研製以及生產的產品與技術,這樣既能夠減少投資,也更加符合地區的生態環境。除此之外,科技示範園需要重點改善園區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及綜合效益。農業科技示範作爲一項複雜的經濟活動,既包括新工藝以及新科技的示範,也需要包括高效益以及高回報的示範。可以說高效益以及高產出是農業科技園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發展園區的根本目的。園區建設需要將經濟效益作爲主要的目標,將應用推廣有着潛在經濟效益的相關農業技術放在首要地位。

3.4不斷完善管理運行機制

農業科技示範園發展需要按照農業科技推廣的需求與市場規律,主動借鑑企業管理的經驗,重點在園區功能的定位、管理機制以及技術選擇等環節功夫,充分體現出農業科技園帶動示範的作用。其中最爲重要的是重視技術的引進與開發,科技示範園應當加強同高校以及科研機構的技術協作,引進開發適合園區需要並且容易推廣的農業技術,並且不斷改善環境與優惠,吸引農業科學以及經濟管理人才,爲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除此之外,科技示範園還應當開放性運營,對企業、科技人才以及農民開放。企業介入有利於拓寬資金來源,改善園區的經濟效益,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對科技人才開放則有利於吸引科技人員入駐園區試驗示範。對農民開放則可以吸引農民到園區參觀甚至實踐,改善他們對農業科技的認知以及應用水平,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綜上所述,農業科技示範園的建設可以說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在確定發展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並突出地區特色,從而不斷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推動科技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實現縣鄉農業從傳統農業向市場化、專業化、區域化以及集約化現代農業的過度。

參考文獻:

[1]廖清泉.昭通市農業科技示範園建設思考[J].農村實用技術,2010(3);11-16.

[2]朱儁,劉今峯.生態系統分析方法與農業科技示範周規劃[J].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學報,2009(2):23-27.

[3]劉洋,李超.關於澧縣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9(2I):98-103.

[4]陳莉.合肥市農業科技示範同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評價[J].現代農業科學,2009(6):63-70.

[5]鄭文俊,盧景潤,朱秀琴.桂林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旅遊發展現狀籲對策[j].廣西園藝,2008(6):89-93.

[6]陶勝.建設科技示範園區的措施:以繁呂縣龍崗農業科技示範園爲例[J].農技服務,2008(9):120-126.

[7]唐山.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落成典禮暨第二屆唐山農產品展示交易會開幕[J].河北農業科技,2006(10):102-106.

[8]劉青,鄧光華,謝菊英.五星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同規劃設計[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