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中的思想情感滲透的論文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科學素養成了教師的關注點。教學是一項特殊的工作,不僅要教給學生科學知識、技能與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讓學生懂得如何做人。人們希望科學不僅要求真,還要求善、美。科學課的重點不在科學研究和認識上,而重在掌握基本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提升情感體驗和價值觀,重在讓學生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增強情感體驗,從而引起心靈的觸動和感悟,最終形成科學的情感態度及科學素養。以下是我在科學課中滲透情感的幾點探索。

科學課中的思想情感滲透的論文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情感,教育學生如何戰勝學習中的困難

科學不是脫離實際的抽象理論,它來自於現實生活,真切的情感也產生於真實的生活。當講授《宇宙起源》一課時,在最後提到霍金,他提出的黑洞理論和宇宙無邊界的設想成了現代宇宙學的奠基石,而他是一位坐在輪椅上並且失去了語言能力,全身只有三個手指頭能動的殘疾人,他卻憑着驚人的毅力完成了一系列驚人的理論。結合我們同學的現在,學習中的困難又算什麼呢?我們也要拿出不怕困難、戰勝困難的毅力,我們每位同學都能成爲勝利者。學生的勁頭就來了,而且一段時間學習效率提高許多,這種效果是無形的。讓思想情感教育進入課堂,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不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嗎?

二、打破權威,倡導合作學習,在合作中交流情感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變換角色,整個課堂要以學生爲主,教師是引導者。同時打破傳統的觀念,教師應與學生一起來完成探究、討論,教師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彎下腰來傾聽孩子的聲音。以一種理解、欣賞、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和每一個想法,形成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風氣,讓孩子在教學活動中真正成爲主角。教師應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在合作中學會交流與分享,只有在合作中才會有思維的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教學《探究燈泡亮度與電功率的關係》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想不想知道到底有什麼關係?”然後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計,進行討論等。我讓學生分成四人學習小組,如何操作實驗;實驗過程中怎樣分工,怎樣記錄;實驗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應發揮什麼樣的精神。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討論彙報後留給學生二十分鐘的時間動手做,給學生留下了很大的發揮空間。教師不是站在講臺上,而是加入到其中去共同探究,並給予及時的指導。

最後再用十五分鐘的時間,引導學生積極準確的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觀點,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其餘的學生認真、耐心、虛心的傾聽別組意見,最後再讓他們各組之間進行交流學習,互相評價,對於有分歧的觀點組織爭辯式的討論。在這整個合作探究的過程之中,學生學會了合作,體會到了和諧的歡愉,感受到了分享的快樂,樂於接納他人的幸福,科學探究的信心就這樣在積累中慢慢沉澱。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有了情感的交流,學生更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意見、情感。

三、賦予科學情感色彩

科學是理性的,抽象的,但也蘊含人文情感,可以賦予它文學、藝術的.氣息,以及強烈的感情色彩。例如在教學《認識空氣》最後一個環節中,教師設計讓學生想象如果空氣有顏色,有氣味,請你用畫筆或語言描繪你心中的空氣。於是學生動手、動腦,給我們展示了奇異美妙的空氣,有粉紅色的檸檬味的空氣、金黃色的桔味空氣、綠色的傘狀空氣、蘭色蘑菇狀的空氣……精彩紛呈,此時教師對於孩子們大膽的想象給予肯定並用實物投影出示另一種空氣的圖畫,圖畫展示的是一團黑色雲狀的空氣,問““這兒有一個黑色的臭味空氣你喜歡嗎?”同學們紛紛搖頭。教師又問”“你爲什麼不喜歡它呢?”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學生各抒己見,說這是受污染的空氣,我們都不喜歡它,我們應該保護環境,減少空氣污染。自然引出了世界關注的環境問題。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將空氣這樣十分抽象的物體具體化、形象化,學生樂於接受,從而自覺的善待自然。

四、走進自然,善待自然,培養情感

要培養孩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只有讓他們走進自然,自己去體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大自然》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看錄相,放一段美麗的自然景色和奇妙的自然現象,讓學生對大自然有初步的感性認識,然後帶領他們參觀校園及附近的植物園。孩子們興奮極了,提出各種疑問,並彎下腰來觀察花、草、蟲、魚,欣賞自然美景。此時他們對大自然充滿了探究的興趣和慾望,也充滿了熱愛之情。大自然是一本讀不完的奇妙大書,讓孩子們接近大自然才能使他們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讓孩子善待自然,關愛自然,探索自然,進而與自然建立起和諧關係。

科學教學要求教師注重引導、激勵和誘發學生投入熱情、思想、情感,使學生在科學探究中增強自身體驗。讓科學探究成爲有情有味、血味豐滿的催長生命的過程,將善待資源,保護自然,善用科技,造福人類等人文情感融入科學教育之中,讓科學教育與時俱進,生動鮮活。在科學教育中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探索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時代社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