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材教”的理解與實施策略的論文

隨着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育觀念特別是“教材觀”發生了巨大變化,已由傳統的“唯教材、教教材”發展到現在的“用教材教”。那麼,如何理解與把握“用教材教”,如何實施?是一個值得我們教師深思的問題。

“用教材教”的理解與實施策略的論文

是不是把例題、習題換一換,或用電腦改變一下顯現的方式,就是“用教材教”呢?我認爲,新理念所倡導的“用教材教”決不是這樣的。她應該是教師在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深刻理解教材內容,全面領悟教材所反應的知識要點、蘊含的教學思想方法基礎上,在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水平和生活經驗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恰當地選擇與改編、刪減與補充,設計出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案。只有正確理解了“用教材教”,才能正確實施“用教材教”。下面以我聽的.一節“可能性”教學以及自己的實踐爲例說明“用教材教”的實施策略。

……

師:還想做遊戲嗎?

生:想。

師:我們分組進行摸球遊戲,摸到白球爲中獎,怎麼摸?

生:1人1次,按順序摸。

師:按大家剛纔說的方法摸,每人摸1次後把球放回盒裏,另一人再摸。

(學生分組摸球)

師:請各組彙報結果,要說摸了幾次,中獎幾次。

一組:摸了6次,一次也沒中。

二組:摸了6次,都中獎了。

三組:摸了6次,都沒中獎。

四組:摸了6次,中獎6次。

五組:摸了6次,一次也沒中。

六組:摸了8次,一次也沒中。

師:想一想,爲什麼有2個組全中,其他組都沒中?

生:可能都是白球,其它的沒有白球。

師:打開盒蓋,檢驗一下是不是。

(學生打開盒蓋查看)

師:2個組都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其他的都是紅球,可能摸出白球嗎?

生:不可能。

師;誰能用“一定”“不可能”把剛纔的情況說一說。

(學生說)

師:這樣做公平嗎?怎樣做才公平?

生:放2種顏色的球。

師:拿出學具袋,看有哪幾種顏色?

生:白色和紅色。

師:如果讓你一次摸2個,猜猜能摸出什麼顏色?閉上眼,摸摸,說一說。

(學生摸球)

師:通過剛纔的摸,你發現了什麼?

生說,師板書:

可能二個紅色

二個白色

一紅一白

師:還想繼續挑戰嗎?小組合作,往盒裏按要求裝球……

以上片斷是《可能性》第一課時重點內容的學習過程。可以看出執教者對教材進行了加工處理,這“不唯教材”的做法值得提倡和肯定。但我聽了這節課後有模糊不清的感覺,也難怪學生在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說一句話時,出現語文課中的用詞造句的問題。究其原因,我認爲,主要問題在於執教者沒有準確把握這節課的教學目標:“通過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思考)、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過程中,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並能讓學生初步學習科學的數學思想方法。”而只注重了活動的趣味性。對於還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三年級學生來說,認識事件發生的兩類情況:“一類是能肯定的,一類是不能肯定的,”相對來說對“能確定的”一類理解更難一些。執教者把二類情況分解爲一前一後認識,中間用“中獎問題的不公平性”過渡,並把重點放在“不能確定”一類上,這樣削弱了兩類情況的對比,淡化了兩類情況的本質,從而導致學生認識不深刻,體驗不夠。

針對以上教學的不足,我認爲應作以下處理:一是兩類情況同時出現,整體認識;二是滲透科學的研究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實驗驗證、下結論的研究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深刻感受事件發生的兩類情況。我進行了實踐。重點學習過程如下:

1.從學生剛開展的“慶元旦感恩”活動抽籤表演節目引入,讓學生初次感受事件發生有不確定的現象。

2.通過問話方式,讓學生了解科學的研究方法,觀察、思考(猜想)、試驗驗證、下結論。

3.讓學生按照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活動,師課前爲學生準備好2個袋子,1號袋中只有1種顏色的球,2號袋中有2種顏色的球。課中先讓學生觀察2個袋中的球有什麼不同?根據學生回答,老師板書:

只一種

兩種

再請組長把1號、2號袋中的球分別例入1號、2號盒中,分組思考以下4個問題,並進行試驗驗證其結果是否與思考一致。

(1)1號盒中肯定能摸出白球嗎?

(2)2號盒中肯定能摸出白球嗎?

(3)1號盒中肯定能摸出黃球嗎?

(4)2號盒中可能摸出黃球嗎?肯定能摸出黃球嗎?

老師根據學生的思考、試驗、彙報結果,對應於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