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過程底質改良技術研究的論文

一、養殖池塘底質的現狀

水產養殖過程底質改良技術研究的論文

伴隨着我國水產養殖業的高速發展,大面積池塘底質惡化及其導致的養殖水域污染、池塘老化、黑臭底泥淤積、有毒物富集、大規模水產動物病害頻發等問題日趨嚴重,並在近年愈演愈烈,已成爲困擾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底質惡化的原因

高密度集約化的養殖模式造成大量的殘餌、糞便、動植物屍體等沉積在池塘底部,加之大量的人工飼料、消毒劑、抗生素、殺蟲劑、重金屬等投入養殖系統,使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系統生態金字塔畸形、生物多樣性指數下降。由於池塘底泥的自淨和緩衝能力有限,當放養密度、投餌用藥等因素超過池塘的生態容量時就會造成底質和水質的惡化。

三、底質惡化的危害

1.導致有毒有害物質增多危害養殖動物

池塘底質老化後,嫌氣菌大量繁殖,分解池塘底部的有機物質併產生大量有毒的中間產物,如氨、硫化氫、亞硝酸氮、甲烷、低級胺類、硫醇等,這些物質大都對養殖動物有着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且在養殖體系中不斷累積。

2.導致底層嚴重缺氧

池底過多的淤泥會氧化分解消耗底層原本稀缺的氧氣,造成底部缺氧。在缺氧條件下,嫌氣性細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機質,產生大量的還原性中間產物,這些物質強烈親氧,當水中有氧時,它們就會與氧結合,從而消耗水中的氧氣。據報道,高密度養殖池塘中淤泥耗氧量佔水體總溶氧1/3以上。

3.導致生境酸鹼失衡

在淤泥較多的池塘中,淤泥中有機物在自養微生物的作用下發酵產生各種酸類,使底質和水質酸化,pH值明顯下降。酸鹼度的失衡嚴重影響了水生動物的呼吸。過酸或過鹼的水均能夠刺激鰓和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反射性地影響呼吸運動,使養殖動物從水中攝氧能力減弱。因此,酸鹼不適,即使在富氧水域裏也會出現缺氧症狀。

4.促進敵害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的生長繁殖

底質的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及寄生蟲和敵害生物的卵,底質惡化,致病原就有可能大量繁殖;水中致病原的數量達到閾值時,就可能導致水生動物病害的發生。

5.限制底棲生物的產量

池塘底質惡化限制底棲生物的產量,而許多底棲生物是養殖水生動物良好的天然餌料。

四、改良技術

1.物理法

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產閒季進行。大多采用先排乾池水,然後用水力挖塘機組清除淤泥。此法成本低、適應性強,但作業時需要有水源和較大的荒地或淺灘用於排放泥漿,讓其沉澱。生產上有時需要在不排乾池水的'情況下進行清淤,目前使用的清淤機械大致可分爲兩大類型:船式清淤機和潛水式清淤機。除了清淤外,經常攪動塘底,翻鬆塘底的淤泥或通過開增氧機曝氣,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進池塘底部有機質的分解,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從而可以防止池底老化,減緩黑化過程。

2.化學法

化學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後發生化學反應,中和淤泥中的各種有機酸,起到消毒殺菌、改善底質和水質的作用。其中帶水清塘一般是在總鹼度、總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而池水和底質中鈣離子濃度較大、鹼度較高,則不必施生石灰。除生石灰外.還可選用化學複合型底質改良劑。如主要成分爲硫酸氫鉀的白色大片狀“底速淨”,投入水中能迅速增氧,降低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硫化物的含量,促使有機質的完全分解,建議使用量爲150~200克/畝(1米水深)。目前,一種新型亞硝酸根離子去除劑——中意分解底改,具有降解池水中亞硝酸態氮及氨態氮、螯合池水中有機物、消除池水及池底中所含重金屬離子污染等作用,可用做池塘土壤改良劑、底質改良劑及底質活化劑。推薦使用量爲0.3克/米3。

3.生物法

應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干預池塘底泥理化因子相、微生物相和水體藻相。採用向池塘生態體系中補充微量營養——聚能100、有益藻源——活力藻種及生物底改產品——“底改霸王”等措施對池塘底泥和養殖生境進行生態修復,使池底有機沉積物減少,富氧層加厚,缺氧層減薄,阻隔下層黑臭底泥有毒物質釋放。強化底泥好氧微生物對池塘殘餌糞便等有機污染物的分解能力,強化池塘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的動力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