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音樂多元化教學的論文

一、調動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淺談小學音樂多元化教學的論文

不少不喜愛唱歌的人並非真正不喜愛音樂,只是在成長階段,個人的喜好在某一時段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遏制。小學階段,任何一句無心的話都有可能限制學生對音樂的喜愛。每個孩子對音樂多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興趣。嬰兒時期跟着音樂的節奏擺動;幼兒時期聽着音樂就會下意識地舞動;看動畫片時跟着音樂吟唱……這一切,無一不證明着孩子對音樂的興趣。作爲教師,我們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表演慾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老師要針對相應的心理採取不同的措施來激發其對音樂的興趣。而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對音樂的瞭解最爲廣泛的無非就是唱唱兒歌,哼哼小調。同時,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動畫片裏的片頭曲、片尾曲是最熟悉不過的。因此,在課堂教學內容的導入前,我們不妨放幾首小學生耳熟能詳的動畫片歌曲,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對於3~6年級的學生來說,興趣的導入不能過於簡單。我們不妨以知識問答或知識搶答的方式來進行。在課堂的開始,教師可以選擇一到兩首較爲喜聞樂見的古典民樂,讓學生聽,再問問大家,這首曲子是用什麼樂器來演奏的。《梁祝》這首名曲是大家聽得較多的,其二胡版更是哀婉動人。我們在問過學生後,不妨再播放一小段《梁祝》的小提琴協奏曲。讓學生仔細聆聽,說說兩者間的區別。以這種開放性的'形式開始一堂課程,也更容易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進入音樂課的課堂狀態。

二、課堂多元化

我們倡導審美教育,就不能限制學生對任何風格流派音樂的喜愛,畢竟民主、愉悅的環境更有益於學生在音樂課中“審美”的發展,音樂課中的審美教育才能達到真正的多元化。要讓學生學會尊重藝術,學會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作爲老師更不能排斥社會上的流行文化進入教室。對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我們對他們審美的要求也僅僅只是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感受與欣賞的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開發音樂的感知力和體驗音樂的美感也是我們在這一階段對這一年齡層次學生的要求。不少流行的童謠也是除課本外十分出彩的教學內容,《數鴨子》是一首十分可愛的歌曲,《幸福拍手歌》則讓孩子們的肢體更富動感。同時,這一年來紅遍大江南北的《江南style》也是可以被我們當作課堂材料來使用的。《江南style》先不說它的歌詞與出處,光是它富有強烈節奏感的音樂就能夠很好地訓練低年級學生對音樂中力度、速度變化的感受能力。對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以上所說的完全不能滿足他們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高年級的孩子喜歡周杰倫、蔡依林等流行音樂歌手的現象並不少見。因此,在識讀樂譜這一教學環節中,我們也可以穿插一兩曲流行音樂來教。教師可以先把《七里香》的簡譜打印出來,在教學之前,先讓學生認一認樂譜中有什麼我們學過的或者是認識的音名、音符、休止符等音樂記號。教師具體解說過這些音樂記號以及在唱譜中該注意的地方後,我們再來教學生唱譜,糾正學生髮聲等問題。動畫片《交響情人夢》中,交響樂更是整部動畫片的線索。我們教學生在欣賞交響樂時,不妨以這些動畫片段導入課程。音樂的審美教育要達到多元化,而我們的教學方式就更需要與潮流相結合。

三、實踐多元化

實踐化可以說是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能獲得對音樂更爲直接的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這爲他們掌握與音樂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含、提高音樂素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課堂上的音樂實踐是不可少的。通過聆聽、演唱、探究、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形式,我們可以讓音樂得以實踐。學校裏組織的各種形式的校園藝術活動更是爲音樂的實踐與展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此外,音樂並不是單獨存在的一門學科,我們更提倡音樂教學與其他學科的結合。音樂與詩歌,音樂與舞蹈,甚至是與寫字、畫畫、電影等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視頻來欣賞音樂與作畫寫字。而與詩歌的有機聯繫,我們也可以選擇一些好的朗誦篇目,讓學生自己試着尋找合適的音樂爲朗誦配音。我們可以選擇一些電影背景音樂節奏感強烈的片段,關掉聲音,讓學生通過自己對影視的理解告訴全班同學,自己會選擇什麼樣的音樂。電影《十面埋伏》中在竹林有一段打鬥的音樂。我關掉了聲音,讓學生回答,“如果你是製片人,在這段片段中,你會選擇什麼樣的音樂?”當然,絕大部分同學表示會選擇節奏感強烈的音樂。然而,當我把聲音放出來時,同學們都十分驚訝。電影的背景音樂是十分緩慢的。恰恰是這種緩慢,讓這段打鬥的場面更添幾分悲涼。而這,也是從另一個角度,讓學生感到音樂的美,審出音樂的妙。音樂,不僅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節劑,更是一門藝術,一門體驗美的學科。在學校裏,在課堂中,音樂不僅豐富校園生活,而且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在教學中,以多元化的形式促進音樂審美教育,改進教育方式,才能增進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與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及不同文化認知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