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教育教學論文範文

中醫學主要是對人體的疾病進行診斷和預防,對促進病人的病情康復有着獨特的研究方法,是我國人類在醫學上取得的一項重大進步。接下來是小編爲您整理的中醫教育教學論文範文,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中醫教育教學論文範文

[摘要]中醫是我國醫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的教育教學模式也隨着時代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就過去的傳統中醫教育教學模式來看,我國現階段的中醫教育教學模式已經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成就,但隨着新時代的發展,中醫教育教學想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還需要在未來的發展中把握好前進的方向。

[關鍵詞]中醫;現代化;發展;教育教學

一、中醫教育教學的概念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着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傳統的中醫學也有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醫學主要是對人體的疾病進行診斷和預防,對促進病人的病情康復有着獨特的研究方法,是我國人類在醫學上取得的一項重大進步。到目前爲止,我國的中醫學發展迅速,取得了很多的優秀成就,獲得了人們的一致好評。隨着中醫學的發展,中醫學的人才也是層出不窮,爲我國的中醫學發展壯大了隊伍,中醫教育教學的發展模式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二、中醫教育教學模式的發展現狀

中醫教育教學模式的發展時間悠久,從建國初期開始,我國的中醫教育教學是模仿前蘇聯的醫學模式,但是由於當時主要強調學科體系中各學科單元或領域的分化,使得學生的學習產生了障礙,缺少基礎的學習也脫離了臨牀的教育,不利於中醫學人才的培養。但在近幾十年的'中醫學教育教學模式的發展中,我們取得了重大的進步,教育教學模式不斷得到完善,其中主要以師承式教學模式和主流教學模式爲主。就我國目前的中醫教育教學模式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中醫教育教學模式在未來的發展中將取得重大的突破。

三、中醫教育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

(一)教育教學模式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

在我國過去的中醫教育教學模式發展中,主要呈現出的是單一的發展模式,不能準確地反映時代的特點和社會的需要,但自從赫爾巴特提出了“四段論”的教育教學模式之後,經過不斷的實踐和長期的發展,其他的教育教學模式也層出不窮,打開了中醫教育教學模式發展的新思路。尤其在20世紀50年代之後,新的教育教學模式思想加之科學技術的進步,中醫的教育教學模式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展現象。從而使得中醫學的教育教學模式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二)教育教學模式由歸納型向演繹型發展

隨着中醫教育教學模式的不斷髮展,形成的發展模式也越來越多。由歸納型向演繹型發展,也是現在中醫教育教學的一個新的發展模式,歸納型教育教學模式主要是強調從以往的經驗中總結和歸納,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思維模式。而演繹型教育教學模式與歸納型教育教學模式不同,主要強調的是以科學理論爲前提,從假設出發,之後再對假設進行實驗驗證,形成一個思維的演繹過程。就歸納型教育教學模式來說,是來源於對經驗的總結,難免會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在很多細節方面不能證實自己的觀點。而演繹型教育教學模式相對來說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能夠滿足自己的教育教學思維,建立自己完備的教育教學模式體系。

(三)以“教”爲主轉爲重“學”爲主

中醫教育教學要從學生和老師兩個角度去考慮,而在過去的傳統中醫教育教學模式下,往往忽略了二者何爲主體的問題,一味地以老師的教學爲主,而忽略了學生是如何去學習的。在近些年的發展中,以學生爲主的教育教學模式才漸漸地體現出來,現代的教育教學開始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多地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在現代的中醫教育教學模式中,能夠制定相應的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方法來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發揮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使得中醫的教育教學模式由以“教”爲主轉爲重“學”爲主。

(四)教育教學模式日益現代化的發展

隨着時代的高速發展和不斷變化,互聯網已然成爲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新的浪潮。中醫的教育教學模式也在逐步地走向現代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中醫教育教學中運用電腦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新趨勢,使得教學方法更加規範化和科學化,教學條件更加人性化和現代化。在中醫教育教學模式的研究中,越來越多地注重引進新的技術和開拓創新思維,現代化的發展爲中醫的教育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使中醫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能夠更好地結合時代的發展特徵,開拓出一片新天地。只有不斷地總結過去的經驗,並且結合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徵,才能使中醫的教育教學模式在未來的發展中取得重大的成功。

參考文獻:

[1]武君穎.關於創新中醫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5(25).

[2]劉江亭.簡析中醫藥人才培養中教學模式發展現狀及趨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1).

[3]鄭守曾.中醫教育教學模式發展趨勢展望[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