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應對論文

1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應對論文

1.1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過程複雜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3類農業科技成果,其形式各不相同,在實際生產中推廣應用的速度和難易程度也有所不同。相關實踐證明,一項農業科研創新思想的萌發到研究成果的產出,再到將科技成果在生產一線推廣應用,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存在一個較爲漫長的週期。同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受環境條件的制約,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同時需要社會各界的參與和不同學科技術的配套集成,經過不斷修改完善才能獲得成功。另外,現已取得的很多農業科技成果是在實驗室環境控制條件下培育出來的,其實際應用價值的實現具有明顯的條件選擇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直接動力,農業科技成果的經濟價值直接決定其是否能夠在實際生產中推廣應用。

1.2農業科技成果質量不高

農業科技成果商品化程度是體現其自身質量的重要因素。農業科技成果商品化程度高,質量好,容易在生產實踐中推廣應用,適應性廣,具有較好的經濟社會效應;商品化程度不高的農業科技成果質量較差,不容易在生產實踐中推廣應用,不僅浪費了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來研發這些農業科技成果,而且也給生產實踐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現階段農業科技成果多數商品化程度低、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農業科研人員市場意識淡薄。較多的科研取向與市場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脫節。在項目研究過程中花在項目申報、論證、檢查、驗收上的時間和費用往往佔到項目全部的50%以上,用在項目研究和成果應用上不到50%[3]。科研項目在開始立項時較多考慮怎樣順利完成項目既定研究任務,而較少考慮對研究成果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推廣。二是研發經費嚴重不足。我國農業科研經費來源途徑較爲單一,完全依靠政府單方面撥款。與國外相比,一些發達國家農業科研經費平均佔到農業總產值的近4%,發展中國家農業科研經費達到1%,而在我國,僅爲0.2%~0.5%。美國的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主要由政府撥款和私人投入2個部分組成,而且私人投入與政府撥款幾乎相等,每年達到21億美元。三是農業科研實力不強。我國雖然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由於長期受到封建思想和農業小農意識的影響,農業比較效益低,農業科技工作待遇差,造成農業科技隊伍不穩定,素質不高,組織協調不統一,信息溝通不暢,科研項目停留在低水平重複,培育高質量的科技成果難度較大。

1.3農業科技成果需求不足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必須依靠農業勞動力,農民羣衆是農業科技成果的直接需求和吸收者。農民羣衆對農業科研成果的知曉程度及吸收應用能力等,都直接影響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我國農業科技成果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農民羣衆的科技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吸收應用農業科技成果能力不強。據國家統計局抽樣調查,中國農村文盲半文盲佔農村總人口的13.5%,小學文化程度佔36.2%,初中文化程度佔40.5%[4]。也就是說,農村人口的90%左右文化素質不高,直接影響到農業科研成果的吸收應用能力。二是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民羣衆經濟基礎較薄弱,農業科技成果的吸收應用受經濟條件影響較大。三是農村農業產業發展影響農民對科技成果的`吸收應用能力。我國廣大農村農業生產和農業產業發展多數處於小規模經營狀態,嚴重製約着農民羣衆對農業科技成果的需求,也不利於批量綜合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

1.4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機制不完善

培育出來的農業科技成果需要通過科技推廣這一中間環節,有針對性地傳授給廣大農業科技成果需求者,主要是農業企業家和農民羣衆,讓他們通過應用農業科技成果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長期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科技成果的應用推廣工作,使得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推廣應用得到明顯加強,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但是,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這一重要環節還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推廣體系不完善、機制呆板。直到目前我國各級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仍屬於政府行爲,行政干預較多,農業科技工作人員和農民羣衆完全服從於政府的安排佈置,一切爲了完成各項農業科技推廣任務,不考慮其所能達到的經濟社會效益,嚴重挫傷了科技人員和農民羣衆對於科技成果推廣的積極性。此外,現階段我國農業領域涉及的農、科、教三大系統屬於不同行政部門管理,三者之間缺乏統一的協調合作,導致農業科技成果傳播渠道不暢,經濟社會效益無法實現。二是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素質不高。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質量在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工作中起着決定性作用。但是我國現行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錄用尚未形成統一的制度標準,職稱評定缺乏完善的政策措施。同時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環境條件較差,待遇較低,多數人不願意從事農業科技推廣工作,致使人員數量不足,整體素質較低,缺乏科技推廣戰鬥力。有關資料表明,我國從事農業科技推廣人員數量佔農民總數的比例不到0.1%,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完全不能滿足當前農村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三是中介機構服務機制不健全。在我國,農業科技中介機構尚未形成統一的組織領導,缺乏有效的運行管理機制,這些都影響到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的應用推廣。

2應對措施

2.1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質量

商品化程度高、適合市場需求的科技成果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前提。爲此,要切實加強農業科研項目的全程化管理,積極開展交流與合作,努力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質量。一是嚴格把關農業科研項目的立項和成果鑑定等。要求科研人員在項目選題時緊密結合現實需求,把當前需求與長遠發展結合起來;優先立項技術應用性強、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的項目申請;加強研究項目的全過程管理,定期開展督促檢查;嚴格執行科研成果鑑定、覈查和審批程序,保證成果鑑定質量。二是充分整合農業科研資源,壯大農業科研實力。對於研發力量薄弱的科研機構要實行撤、並、轉;對於可以市場化的農業科研項目及時引入民間資本,以便集中有限的經費重點支持市場前景廣闊的農業科技項目,獲得高質量的農業科技成果。三是加強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與國外農業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及時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快速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整體質量,儘快縮小與發達國家在農業科技研發方面的差距。

2.2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

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水平直接決定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程度。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成果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推廣應用,必須切實加強農民羣衆的教育培訓,提高農民羣衆的科技文化素質。一是發展農村基礎教育。鞏固和發展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完善農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多途徑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有效實施農村普九教育。二是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充分利用各種成教學校﹑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等,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羣衆的就業技能素質,進一步增強農民羣衆的轉移就業和創業能力。三是增強農民“學科學、用科學”意識。通過典型案例宣傳,加大在農民羣衆中科技宣傳教育力度,提高農民羣衆對農業科技重要性的認識。四是加大投入。多渠道籌措資金,構築以政府投入爲主,企業、社會團體投入爲輔的農村教育培訓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同時,採取相關政策扶持,提高企業、教育培訓機構和農民參與農村教育培訓的熱情。

2.3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

構建完善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系統工程,要充分發揮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重大作用,必須以市場經濟需求爲基礎,逐步建立多形式、多功能、多層次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服務體系,務必採取以下對策:一是構建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以政府公益性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爲主導,其他組織形式爲補充,加快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組織多元化協調發展。鼓勵農業科技研發部門、農業教育培訓機構、相關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村專業協會、中介機構等,針對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後各個重點環節開展各種形式的技術服務工作。二是鼓勵農業科技型企業開展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服務工作,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速度。農業科技型企業一方面使農業科研部門和科技推广部門所開展的工作與獲得的盈利掛鉤,激發他們根據市場和農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開展科學研究和成果推廣工作;另一方面使得成熟的農業科技成果直接經過市場配置進入農業生產實踐環節,大大提高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三是加大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資金投入[5]。由政府制定相關政策,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用於農技推廣工作;多渠道籌措資金,如通過信貸、企業資助、以工補農、農業部門經營收入提成以及社會捐贈等形式籌集資金用於農業科技推廣工作。

2.4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素質

農技推廣隊伍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向農民羣衆傳播的重要橋樑,要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農技推廣隊伍。一是認真做好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人員配置工作,專人專崗,特別是要做好鄉鎮農技推廣中心人員定崗工作;二是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較高學歷的人員到基層工作,充實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從而提升基層農技隊伍整體素質[6-7];三是加大投入,提高農技推廣人員待遇,儘可能完善工作環境條件,使農技人員安心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創新能力,爲我國的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貢獻力量;四是強化農技推廣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與時俱進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質,提升他們從事農業科技推廣的能力;五是加強農技推廣人員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得他們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