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及對策論文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簡單來講是把新知識、新技術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實踐中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合理有效地應用資源並將最新農業知識和技術與生產要素轉變成農產品的長期增值,不斷提高農業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過程。它是關係農業科學技術面向農民科技素質提升、農村經濟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如今,科學技術早已成爲農業領域第一生產力,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的農業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我國糧食安全和現代農業的發展也越來越依靠農業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和推廣來實現。該文分析了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以期爲提高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提供借鑑和參考。

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問題及對策論文

1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爲現實生產力涉及農業科技成果本身質量高低、品質優劣以及轉化環境條件的好壞,譬如政策體制、管理水平、農業經濟狀況、農民喜好程度、市場發展前景等諸多方面,以及它們之間能否協同配套的問題,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根據有關部門統計,就農業領域而言,每年通過技術鑑定、審定的農業科技成果有6000多項,而能夠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的科技成果僅爲30%~40%,遠遠低於歐美髮達國家70%~80%的水平。2010年的一項農業科技成果供需調查也指出:僅從科研機構來看,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爲41%,與“十五”期間相比,雖然提高了10個百分點,但是仍然有大量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滯留在計算機、實驗室、試驗田、展覽館或檔案庫中,與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相距遙遠。“十二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可能已經突破50%,但與歐美髮達國家的差距仍較大。因此,轉化率低是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現狀。

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科技成果大致可分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3類。這3類成果其形態各有差異,轉化爲現實生產力的難易程度和速度也不盡相同;總體來說,基礎研究轉化爲現實生產力較難,速度緩慢,應用基礎和開發類研究轉化逐漸變易,與生產實際聯繫密切,能儘快轉化爲現實生產力;但它們轉化過程都具有共同的特點。如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完全、產權易逝、契約不完全、交易費用高昂、制度依賴等。結合我國的農業現狀,即科研起步晚,科研手段比較落後,農業科研投入相對不足一些,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起步也較晚,存在的問題較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科研立項與生產實際結合不夠緊密

農業科研立項是農業科技成果產出的首要環節,因此在立項上必須要考慮到該項目在技術上的先進性、經濟上的合理性以及生產上的實用性。農業科研院校是農業科技成果的主要源頭,很多研究結果表明,農業科研立項與生產聯繫不緊密的主要原因是農業科研院校科研工作者科研申報內容較多脫離生產實踐,這就形成了農業生產實際存在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需要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滿足,而已經形成的科技成果又不能對現實生產實踐進行有效指導的尷尬局面。

2.2農業科技成果質量不高

在項目研究過程中,一些農業科研人員往往在項目申報、論證、檢查和驗收上就花費了全部項目的50%以上的精力和費用,這樣,實際上用在項目研究和成果應用上的時間和費用就剩下不到50%了,這就造成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質量不高、商品轉化率低。同時,由於組織協調不統一,信息溝通的不暢,科研項目停留在低水平重複,且項目執行監督和結題考覈等過程把關不嚴,進而影響到高質量農業科研成果的產出。造成農業科技成果質量不高的另一個原因是研發經費的嚴重不足。我國農業科研經費來源途徑較爲單一,基本完全依靠政府單方面撥款。與國外相比,一些發達國家農業科研經費平均佔到農業總產值的近4%,發展中國家達到l%,而在我國,僅爲0.2%~0.5%。而在美國,農業科研經費投入主要由政府撥款和私人投入兩部分組成,而且私人投入部分與政府撥款幾乎相等,每年可以達到21億美元。

2.3農業科技成果實施主體文化素質偏低

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民是關鍵的內因所在,是實施主體。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對農業科技成果的接納吸收和應用能力。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9年我國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人口占5.9%,小學、初中、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的分別佔24.7%、52.7%、11.7%和2.9%,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僅佔2.1%。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相對比較滯後,在農村將近5億勞動力中,受過職業技術培訓的'不足5%,受過技能培訓的僅爲1%。由此可見,我國農村勞動力中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例非常高,而且許多擁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農民都轉移到了第二、三產業,同時,農民由於受到文化素質的限制,缺乏接受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應用新技術、新設備的能力。顯然,這樣的農村勞動力羣體難以有效獨立運用科技工作者提供的先進農業科技成果。

2.4農業推廣隊伍不穩定

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農技推廣人員佔農民總數的比例僅爲0.053%,這與發達國家相差很大,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在我國,很多地方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由於受到編制和資金的限制,存在着只消化不補充的問題,無法吸收農業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再者原有農技人員已進人離退休高峯期,實際從事農技推廣的人才已漸漸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另外加上工資福利低,工作條件較差,業務用房、儀器設備和交通工具等辦公設備缺乏,導致農技推廣轉化隊伍愈加脆弱。

3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

3.1結合生產實際立項,保證供給成果的有效性

首先要把好立項源頭關,在對國內外市場和農業生產與科研實踐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立農業科研與農民需求、農業發展相結合的選題立項機制[20]。科研管理部門也應以市場應用爲導向,對那些技術先進、應用性強、與實際生產聯繫緊密、有明顯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選題優先批准立項。其實在實際研究執行過程中,科研人員還需要根據實際生產變化特點、科技發展的新動向,不斷完善、修改課題,使研究成果不但價值高,而且易轉化。

3.2拓展成果轉化的資金來源,完善資金使用的評價機制

建立健全農業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鼓勵農業科研單位利用自有技術進行市場開發,通過創收增加科研投入,支持工商企業投資農業科技等,以籌集更多的資金用以彌補農業科研經費的不足;利用政府職能,多渠道拓展科研資金投入,各級財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科技經費支持攻關、農業重大項目的試驗、重點科技成果產業項目,而且對財政撥款的這部分資金使用應完善評價機制,建立資金的嚴格監管、追討和獎勵制度;同時,國家在稅收和信貸政策方面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也應進行配套支持,實現銀行與農業科研單位的合作共贏,充分利用銀行大量流動資金髮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3.3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增強農民採用科學技術的積極性

農民文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了農業科技成果被農民接受和應用的程度。因此,必須採取措施全面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農業科技水平。如建立農業培訓教育中心,充分發揮農廣校、農技校等單位的作用,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對基層農技人員等各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迅速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和新興媒體,開展電視、廣播教育,傳播農業技術經濟信息,利用網站、QQ、微信和微博等宣傳農村科技;推廣綠色證書制度,通過培訓,讓更多的農業生產者取得農民技術員職稱資格,成爲農業生產的技術骨幹,成爲轉化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新技術、培育和選用良種、防治病蟲害及技術諮詢的帶頭人。隨着我國土地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趨勢日趨明顯和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如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涌現,農技培訓的主體應向這些農場主、種植大戶和農民合作社社長及農村致富能手等轉移,以期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被接受和應用的程度。

3.4完善農業推廣體系,建立一支穩定的成果轉化隊伍

我國農業科技工作長期存在“重科研,輕推廣”的傾向,主要原因是農技推廣服務體系不健全,不能將科技推廣與科學研究分離開來,科技推廣成爲了科研人員的負擔和累贅,使得科研工作者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成果的創新和創造中,既降低了科研成果的質量,又影響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因此,應該加強農村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成立一支區別於科研人員的穩定的成果轉化隊伍;同時,提高科技成果推廣人員的工資及福利待遇,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工作作爲職稱評定考覈的一個標準,激勵和促進工作者的熱情與激情;由政府牽頭,各科研單位積極配合,成立成果轉化中介機構,爲農業科技成果的健康順利轉化保駕護航,爲農村科技插上騰飛的翅膀。

3.5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最後一公里”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一直是政府和社會普遍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這需要高校、企業、政府以及農民的共同努力。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院長萬書波提出要將人才、技術、成果這三者整合,構建公益服務平臺,如發展家庭農場科技聯盟,積極服務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建設博士科研工作站,引導高層次人才更接地氣;開辦農科講堂,把先進技術成果傳播到田間地頭;建好農村農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促進農業科研單位與地方政府或企業合作,結合地方發展戰略,打造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給予整建制地幫扶,建立科研、示範和產業基地,輻射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等。中國農業科技小院也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鮮活例子。它是由農業高校(如中國農業大學)發起成立,全國科研院所及相關公司企業合作參與,通過研究生與科技人員的駐地研究,實現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和零費用地服務農戶及生產組織的目的,這是一種建立在生產一線(農村、企業)的集農業科技創新、示範推廣和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值得借鑑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