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學研究性教學實踐論文

摘要文章結合研究性教學及婦產科學學科特點,對我校五年制臨牀醫學專業本科教學改革進行實踐與探索。概述了實施研究性教學的全過程,主要包括制定教學計劃、擬定研究題目、培訓指導學生、指導分組討論、撰寫答辯論文等幾個主要環節,並對教學實踐的效果進行反饋與評價。該教學實踐活動能促進教學方法多元化,激發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婦產科學研究性教學實踐論文

關鍵詞婦產科學 研究性教學 教學實踐

1研究性學習與教學概述

研究性學習作爲一種教學方法或策略,是指教師通過創設一個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判斷、得出結論的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它所追求的不只是對已有知識的掌握,而是通過對現有知識的再發現,培養學習者的創造能力、批判精神等。同時也是一個很寬泛的學習活動,例如研討式學習、問題研究學習、項目研究學習等。教學活動一直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筆者認爲針對教師而言“研究性學習”可以轉變爲“研究性教學”,教師如何掌握研究性學習的原則與要求,轉換角色,從研究性教學入手,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充分發揮其開放性、互促性、靈活性、多樣性、探索性、民主性等特點和作用。本文通過婦產科學研究性教學的教學組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的選取原則、課題的選擇類型等實踐,探討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教學。本研究實踐對象隨機選取我校大學四年級“婦產科學”課程的2個本科班級:2011級臨牀醫學二班、三班。兩組學生在前期的基礎課程成績、課程教學學時數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二班爲實驗組,三班爲對照組。

2研究性教學在婦產科教學中的應用

2.1實施過程與步驟

2.1.1確立研究性教學計劃與內容首先制定教學計劃。本研究在實驗組設計採用研究性教學20學時,佔婦產科學理論教學計劃64學吋的31%,其餘時間依然採用傳統的綜合性教學方法。20學時分爲4個專題進行,分別爲“研究性學習與教學”培訓、確立研究小組與研究題目;指導性分組討論(兩次);小組交流與討論;小組論文報告與答辯。其次擬定研究性教學內容。依據研究性教學特點和課時數、婦產科學課程特點及學生特點擬定了12~14個研究題目,研究題目設置原則爲適合學生通過查閱資料進行學習、分析和總結,同時適合教師進行點評總結的。本研究擬定的研究題目有:早孕先兆流產的病因調查分析、異位妊娠常見原因的調查分析、胎膜早破常見原因調查分析、產後出血的治療及其進展、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高危因素調查、前置胎盤常見病因調查、陪伴分娩鎮痛的效果觀察、母乳餵養的影響因素分析、產後抑鬱原因調查與分析、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研究進展、宮頸癌高危人羣研究、多囊卵巢綜合徵的發病機制、卵巢惡性腫瘤的診治進展、人工流產常見併發生症及其防治方法等。

2.1.2培訓指導學生與確定課題專題培訓4學時,組織學生全面學習“研究性學習”的歷史、發展、應用、意義等,讓學生懂得要做什麼,怎麼去做,預期目標,教學的進度及各階段的要求:概述婦產科學的學科特點及其常見病多發病,建立總體印象。公佈研究題目與任務,明確教師的任務與作用等。學生分組原則每組1012人,組長負責牽頭和組員的分工協作。每組原則選定2~4個題目作爲研究課題,與指導老師溝通、彙報思路後,確定題目與實施學習計劃。

2.1.3指導性分組討論研究性教學教師的核心是指導學生討論與學習。在前期準各工作完成後,重點就是指導學生正確完成任務。本部分8學時,分2次課進行,重點在以下4個環節進行指導與點評:一爲確認每組研究性學習題目與研究方向;二爲檢查每組進展與科學性問題;三爲小組交流與討論;四爲論文交流與評價總結。指導性分組討論課堂教學步驟原則上分爲學生報告、交流討論和教師點評三個部分,時間控制原則上學生報告用時50%,交流討論20%,教師點評30%。各小組通過學習、分析和整理,撰寫課題論文,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課堂論文答辯,教師和學生採用論文答辯評價表進行評價。

2.2研究性教學反饋與效果評價

2.2.1研究性教學效果調查本研究效果評估有問卷調查,學生自我評價,經驗總結、建議與意見、成績分析及同行評價等方式。效果及滿意度調查問卷表見表1,發放54張,±與寫並回收54張。同吋由參與該研究的教師、學生、教學管埋人員、同行等一起討論、分析,總結經驗與不足,提出整改意見及建議,分享研究成果。

2.2.2實驗組與對照組成績比較兩組學生期末理論成績和臨牀思維病案分析成績比較,兩組學生理論考試成績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〇.〇5),臨牀思維病案分析成績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〇.〇1),學生綜合成績受多因素影響,(1前的傳統考試題目中多以記憶題爲主,兩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差異不大,沒有統計學意義;而相對主觀、靈活的臨牀思維病案分析成績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表明實驗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臨牀思維能力等方面有明顯提高。

3討論

本研究以婦產科學部分知識點作爲研究性教學實踐與探索,以培養創新型人才爲導向,改變傳統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在研究性教學的課堂討論初期,學生們發言並不積極,所提問題質量不高。經過培訓和點評後,發言積極性、主動性被調動起來,提問數量不僅增加,還常涉及學科前沿、新進展、研究熱點等。通過交流學習,各組間能借鑑研究學習經驗,能及時發現問題並加以改進。

3.1研究性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教師的團隊協作與交流、教學討論的交流與組織能力、科研方法與能力、指導論文寫作的能力、更新專業知識與專業理論及其進展。備課與鑽研教材必須更加充分。思考確立教學計劃、課題等問題,除了掌握常規教學方法以外,需要更多準備組織教學、指導學生的內容、方法與方式,具備一定的科研素質和能力。隨時準備回答學生多而新的“奇怪問題”,比起傳統常規的課堂教學,教師的壓力更大,花費的時間更多,需要教師提前做好充分準備,才能做好各個環節指導學生的“導師”。所以,研究性教學的實施對教師也是…個挑戰。

3.2研究性教學對學生的要求

研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模式,它更符合人們認知發展的規律,能促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形成科學嚴謹的態度與認識;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鑽研和學習的能力,對學科知識的整合及提高獲取、理解、分析與綜合信息的能力,培養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從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踐中也發現學生存在一些問題:個別學生理解準備不足、學習目標欠明確、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欠佳,或因性格內向等原因不能很好地參與到研究性教學中,依然習慣於“滿堂灌”教學模式。本研究通過實踐與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與成效,限於教學規章制度、課時數、評價體系等諸多因素未能詳細表述,總之適當開展研究性教學不僅能夠促進教學方法多元化,更能夠爲培養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人才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註釋

①馬一平,雜正行.研究性學習[M].北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0-32.

②丁宏,李貴林,鄭林華.高校自主、合作、研究型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⑴.萵等教育研究學報,20丨3(2):85-S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