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執法論文

行政執法是指行政主體依照行政執法程序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具體事件進行處理並直接影響相對人權利與義務的具體行政法律行爲。下面是小編推薦給大家的行政執法論文,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行政執法論文

行政執法論文

摘要:

行政執法證據是行政機關進行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時,執法人員依法取得的證據材料。實踐中,鑑於行政違法行爲對應的行政處罰的嚴厲性不及刑事犯罪行爲對應的刑罰,行政案件與刑事案件在證據收集要求上仍有明顯區別,有必要規範行政執法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通過證據審查實現行政執法證據成爲刑事訴訟證據的轉變。

關鍵詞:

行政執法,證據,刑事訴訟

關於行政機關在行使職能進行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時,執法人員依法取得的證據材料是否可以作爲刑事訴訟中的證據,新的刑事訴訟法有了規定,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爲證據使用。

一、行政執法證據可在刑事訴訟中運用的原因

行政違法行爲與刑事犯罪行爲的主要區別在於社會危害性程度不同,當行政違法行爲危害程度達到刑事犯罪立案追訴程度時,行政執法機關就不再有處理權限,應當依法將行政執法中收集的全部證據材料移送司法機關。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機關處理一般違法行爲,司法處理刑事犯罪行爲,時間經過的不可倒流使得物證、書證等證據材料,只要行政執法機關已經收集了,司法機關就不可能重新收集。基於以上原因,行政執法證據不能排斥在刑事訴訟之外,至於司法機關最終是否採信作爲定案的證據,則視具體司法審查而定。

二、行政執法證據在刑事訴訟中進行審查的必要性

行政違法行爲與刑事犯罪行爲基於社會危害性的不同,兩種不法行爲性質不同,但兩種行爲表徵大體相同,行政違法行爲由於危害程度的加重成爲刑事犯罪行爲,在案發時一般由行政執法機關先行調查取證,隨着證據的逐步收集,行政案件有可能成爲刑事案件,進而依法應當移送司法機關。由於行政違法行爲對應的行政處罰的嚴厲性不及刑事犯罪行爲對應的刑罰,行政案件與刑事案件在證據收集要求上有以下區別:

(一)證據收集的程序性要求不同。刑事訴訟中證據的收集程序要比行政執法的證據程序嚴格,例如在詢問要求上,在辦理刑事案件時詢問證人、被害人必須單獨進行,否則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屬於非法證據,依法應當排除,但在辦理行政執法案件中,證人、被害人不單獨進行詢問法律是許可的。

(二)證明標準和證據審查要求不同。刑事案件的查辦要求證據之間有印證關聯,單一的證據形式和種類不能最終定案;相比於刑事訴訟,行政機關在執法時重點在穩定行政管理秩序,偏向於執法效率,證據收集過程中重點在某一種或某幾種證據上。

(三)全國行政執法水平區域差距很大。很多行政機關取證能力有待提升,在行政違法案件達到刑事立案追訴標準,依法將行政執法證據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者檢察院後,先天的不足可能將直接影響到刑事案件的事實認定,進而不能實行刑事訴訟的目的。

三、行政執法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審查要求

(一)證據的關聯要求。證據要最終作爲定案的根據需要與案件事實具有關聯性。行政執法證據在移送司法機關後,在刑事訴訟的各個環節中,審查行政執法證據與待證事物間具有關聯性是證據審查的最低要求。

(二)證據真實性要求。客觀真實性是審查證據的基本點,在刑事訴訟中要着重審查證據的內容是否客觀真實,是否是對事物的客觀反映。司法機關在審查行政執法機關移送來的行政執法證據時,應當重點審查證據內容和證據形式是否客觀真實。

四、非法行政執法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排除情況

(一)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行政執法證據。我國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都規定了:採用暴力、威脅、引誘、欺騙等手段取得證據的行爲是非法的,這也就指示出了非法行政執法證據的排除情況。刑事訴訟中的證據比行政案件的證據要求更嚴格,所謂舉輕以明重,在行政執法過程中採取暴力、威脅、引誘、欺騙等嚴重侵犯人權的非法手段取得的證據,在移送司法機關後當然要予以排除。但是,行政執法機關只是一般違反法定程序而收集到的物證、書證等實物證據,就不能因爲收集程序違法就必然予以排除。這一規定是基於物證、書證等實物證據具有穩定性、不受主觀因素影響而隨意變化。因此,行政執法過程中違反法定程序收集的物證、書證等實物證據應當要求行政執法機關予以補正或作出合理解釋,不能補正或作出合理解釋的,才應當予以排除。

(二)行政執法中採取祕密手段收集的證據。祕密錄音、隱蔽錄像等祕密手段隨着技術的成熟已成爲常用手段,爲了取證的便捷,部分行政執法機關也開始嘗試。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政訴訟證據的若干問題規定》規定,以偷拍、偷錄等手段獲取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證據材料,不能作爲定案依據。舉輕以明重,在刑事訴訟中同樣遵守這個規定。但是,採取祕密手段未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獲取的證據材料則不一定予以排除。祕密取證並不等同於非法取證,基於保護公共利益的需要,只要行政主體的祕密取證行爲沒有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就不能作爲行政非法證據予以排除。

五、行政執法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具體審查方法

(一)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新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二款規定: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爲證據使用。雖然這四類證據在刑事訴訟法中被明確規定了可以作爲證據適用,但不能排除行政執法機關收集的這四類證據被替換、被僞造的可能性。基於上述原因,司法機關仍然應當審查這四類證據的來源、收集時間、地點以及方式等。

(二)違法當事人的陳述、證人證言。當事人作爲案件的親歷者,一般能完整陳述案件的整個過程,這樣的證據很可能直接影響案件的事實認定。雖然當事人陳述是認定案件事實的便捷途徑,但受制於言辭證據的固有缺陷,容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真實性存疑。基於當事人陳述存在的問題,行政執法證據在移送司法機關後必須嚴格按照程序要求重新收集。證人證言與當事人陳述均屬於言辭證據範疇,證人證言也具備當事人陳述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對於行政執法機關收集的證人證言,司法機關在接受移送後的偵查階段應當對證人證言重新進行收集,除非相關證人已死亡等客觀原因導致無法重新收集,此情況下,在行政執法階段收集的證人證言與在案的其他證據能相互印證時,證人證言不需重新收集也能作爲刑事定案的證據。

(三)現場勘驗等筆錄證據。筆錄類證據的審查主要看是否有行政執法人員、當事人、見證人的簽字以及現場勘查過程是否完整、是否有遺漏環節。行政執法證據在移送司法機關後,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對行政機關移送的筆錄類證據持有異議,在可以重新收集製作的情況下應當重新提取後再使用;而在重新收集提取不可能的情況下,在刑事訴訟的審判階段可以直接將筆錄類證據在法庭上接受質證,如果與在案的其他證據能相互印證則可以採信,否則予以排除。

(四)鑑定類證據。在行政執法中取材並鑑定的材料,在刑事訴訟中重點在審查是否超出鑑定機構的鑑定範圍、鑑定人是否依法取得相應的鑑定資質、另外還要審查鑑定人是否需要回避的情況。行政執法過程中衍生的鑑定在移送司法機關後,如果當事人提出異議,在重新鑑定可能的情況下應當根據刑事訴訟中關於鑑定意見的要求重新鑑定。

綜上所述,行政執法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涉及到行政法、刑事訴訟法之間的“兩法銜接”問題。規範行政執法證據在刑事訴訟中的審查要求,有利於實現行政執法證據向刑事訴訟證據的轉變,既規範了行政機關在執法過程中的證據收集要求,又爲達到刑事立案標準需要移送司法機關的案件,在刑事立案偵查及審查起訴等階段的證據規範要求。當然,最佳解決方案是最大限度地縮小行政執法證據與刑事證據之間的差距,保證證據之間的延續性。

行政執法論文二

〔摘要〕

當前,我國行政執法中存在的一些的問題,影響了公民權利的實現、法治政府的建設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要妥善解決我國行政執法實踐中的種種問題,就必須結合國情,從完善行政立法,改革執法模式,加強行政執法制度建設,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建設、樹立行政法治觀念及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職業素養等方面逐步完善。

〔關鍵詞〕

行政執法;行政程序;監督責任;主動性;執法模式

一、行政執法概述

行政執法問題是法律領域的難題,它不僅僅是實踐層面的問題,也是理論層面不可忽視的法律問題。本部分主要闡述關於行政執法的基礎理論問題。

(一)行政執法的涵義

1.行政執法的概念。與其他傳統行政法理論概念不同,“行政執法”這一概念是我國行政法學界的首創,是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行政法實踐經驗的總結。進入新時期,我國明顯加快了行政法立法建設的步伐,爲我國行政執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法律保障。總而言之,行政執法是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委託的組織及其公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行使行政管理職權,貫徹實施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的活動。2.行政執法的特徵。(1)主動性。行政執法必須依職權自覺地採取行動,是行政機關行使公共管理職權的權力。要主動行使而不是被動作爲,否則就產生玩忽職守的違法行爲。主動性是行政執法和行政司法的重要區別。行政司法很重要的一個特徵是事後性的救濟,一般來說,當事人如果不主動申請,司法機關就不得主動地採取行動。在行政執法的法律規定中,一方面是依相對人申請執法,另一方面則是依職權執法。總之,行政執法體現的是“沒有法律便沒有行政”的原則精神。(2)具體性。相比較行政立法的普遍性和抽象性特徵,行政執法具有個案性和具體性等特徵。行政執法覆蓋了國家行政管理的各個領域,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行政執法本質上屬於一種具體行政行爲,行政執法不像行政立法那樣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它大多都是針對具體的人員和具體的事件所採取的行政行爲,因而具有具體性。(3)強制性。行政執法是行政機關依據法律、法規和規章行使公共管理職權行爲,是貫徹、執行國家意志的手段,它必然具有國家意志性和法律的強制性。行政執法的強制性體現在若行政相對人違反法律法規,則行政相對人就會受到行政處罰,以達到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和行政機關權威的目的。

(二)行政執法的現實意義

1.行政執法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民主社會中,公共權力的形成是通過公民讓渡一部分權利實現的。行政權力的行使關係重大,行政權力與公民個人的切身利益關係密切。這就要求行政權的行使要遵守法律實體法和法律程序法。將國家法律、法規、規章以及規範性文件的有關規定運用到實踐中是政府部門的法定職責,政府行使好行政管理權對公民權利的實現有着重大的現實意義。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職權從法理上分析是人民賦予的,因此,行政執法的使命之一是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2.法治政府的建設有賴於行政執法。依法治國內在地要求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因此,針對中國當前依法治國理念的不斷深入,法治政府的建設就顯得尤爲重要。法治政府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應是政府部門及其公務人員按照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嚴格依照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範性文件來管理經濟社會文化事業。這才能做到與依法行政的內在要求相符合。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效能政府等纔是法治政府的特徵表現所在。建設法治政府的應有之義體現的是行政執法的原則。3.行政執法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顯而易見,民主法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行政執法是民主法治的重要保障。行政權的行使與公民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在實際操作層面,嚴格依照法律程序和法律規定的行政執法對化解社會矛盾有着重大的現實意義,而違反法律程序和法律規定的行政執法只會日益加劇民間矛盾,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不利的。因而,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始終依照法定程序、法定權限推行依法行政。

二、行政執法現狀分析

(一)行政執法的依據缺乏規範性

行政執法應當是依良法去實施行政行爲的過程,並且必須是對良法的嚴格執行。但現實生活中,有時會出現無法可依、有法不依,以及適用法律、法規的錯誤。1.無法可依、有法不依。第一個層面,無法可依是指在執法實踐中無相關法律法規作爲行政執法的依據。這些無法可依的行政執法不僅在物質上給當事人造成傷害,同時也是對當事人的精神層面的侵犯。而且,行政執法的強制性特徵也會容易使當事人遭受到精神層面的損害。因此,這些受到違法行政執法侵害的當事人在情理和法理上都應受到精神損害賠償,但我國目前頒佈實行的國家賠償法並未對這樣的當事人提供相應的保障。第二個層面,有法不依是在有相關法律法規規範的情況下選擇不去接受其法律約束,並且去選擇法律法規以外的規定。有法不依造成的結果是損害了法律在人們心目中的權威性,會讓人產生這樣一種意識:法律也不過如此而已。長此以往,社會上就容易形成有法不依的惡劣傳統和心理定勢,公民對法律也容易產生輕視的看法,有法不依關係到法律的權威性。2.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適用法律法規錯誤表現在適用了不該適用的法律法規以及沒有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適用法律法規錯誤存在於現實的我國行政執法的實踐中,如,有一部分職業素質不高的行政執法人員往往會在行政執法的實踐中出現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是輕罪重判、重罪輕判以及漏判,最終損害的是廣大人民羣衆的合法權益,甚至威脅到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二)執法不嚴

執法不嚴違背了執法必嚴的重要原則。執法不嚴表現在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沒有樹立正確的觀念,放縱違法行爲,任意放棄自身的行政執法職責,消極執法。實踐中,執法不嚴的情況比較嚴重,有些行政執法人員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看待執法活動。現實中,因執法不嚴發生的事件不勝枚舉,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領域,食品安全關係民生,格外受到社會大衆的關注,現實中發生的一件件安全事故,反映出了執法不嚴的情況亟待改善。在執法嚴格的國家和地區,一旦被懷疑有問題的產品會立即採取召回程序,直到調查清楚了才能恢復銷售。因此,執法不嚴不僅損害了法律的權威性,而且對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的秩序也是一種破壞。執法不嚴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是違法不究。違法不究破壞的是法制的權威性和統一性。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違法受追究。對於一些較輕微的案件,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不嚴沒有起到對這些案件制止的效果;而對於一些重大的違法犯罪案件,行政執法人員不僅要探究基本的案情,還要將這些案件移交給司法機關,通過司法程序進行處理,以達到對社會公衆的教育意義。如果執法不嚴,就難以達到那樣的效果。執法不嚴也較容易產生有法不依的情況。行政機關的權力和責任應是相對應的,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必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義務。行政機關的公務人員不強化這種責任意識,其結果是公民的權利得不到保障,違法的行政執法行爲得不到追究,依法行政就難以實現。

(三)不文明執法

執法不文明的`情況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着。目前行政執法人員有部分是從行政機關的其他部門調過來的,其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在執法實踐中容易出現不文明執法的現象。尤其是還有一些行政機關僱傭社會上的閒散人員充實到執法隊伍中,他們的法律素質、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可想而知,而且實際情況中,也常有不文明執法現象的出現,例如“臨時工”的事件在媒體報道中也頻頻出現。有些執法人員沒有牢固樹立”爲人民服務“的意識,把自己始終擺在管理者的位置,缺乏爲民服務的意識。羣衆的尊嚴和合法權益往往受到侵犯。實踐中有時還會出現一些野蠻執法、執法擾民等不文明現象。另外,在執法人員的業務管理上,行政執法機關採取的過於行政化的手段影響了執法人員對案件的公平公正的處理。

(四)不規範的行政執法程序

行政執法程序是行政執法中的法律程序法,從法理上分析,行政執法程序對依法行政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對執法實踐有着重要的約束價值,同時也有助於防範違法行政情況的出現。但在我國現實的法律背景下,行政執法程序還不夠規範。行政執法程序體現的是在執法實踐中將執法人員的行政行爲納入特定的規則系統中,如果執法程序不規範的話,造成的後果是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行政執法容易出現混亂的局面,例如在實施行政處罰時未告知行政相對人相應的權利、未按程序流程來實施相關行政處罰等。久而久之,廣大民衆與行政機關矛盾就會激化,民衆毫無安全可言,會嚴重阻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三、行政執法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完善行政立法

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讓理論的力量得以體現,這是被實踐經驗所證明的。法學理論不論多麼完善,也要通過現實的法律制度加以檢驗。行政立法是完善行政執法機制的基礎,行政立法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有着深遠的意義。法治完善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是當前法律制度的完備程度。完善行政立法既要重視保護公民、法人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也要重視維護行政機關的權威性。我國當前的行政立法建設還較爲落後,因此,解決行政執法中的問題,任重而道遠。

(二)加強行政執法制度建設

執法制度建設是完善行政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行依法治國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過加強行政執法制度建設來完善我國的行政法治體系。具體來說,就是建立和健全行政執法制度來規範行政執法行爲,形成對執法人員的良好監督機制,有助於維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

(三)改革執法模式

行政機關在實施行政管理活動中通過具體的法律規範來處理行政事務,以達到行政目標的基本體制。作爲行政機關最經常的行政管理活動,行政執法對行政相對人有着最直接的影響。在行政法治實踐中,行政機關的政策制定職能和政策監督職能尚未分清的現象還大量存在着,且缺乏協調和監督,主要表現爲執法擾民、多頭執法等問題,干擾了正常的社會公共秩序,損害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嚴重的破壞影響了政府的權威性。黨的十六大對改革行政執法模式十分重視,會議強調要加強執行執法機關之間的協調和配合,構建行政執法的新模式,從而建立行爲規範、權責明確、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模式。

(四)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建設

在當前我國行政法治實踐中,行政執法的監督分爲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審計監督、行政監督是典型的內部監督;輿論監督、羣衆監督等外部監督形式發揮着重要的功能。然而各種監督形式之間的關係沒有理順,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以至出現監督不到位、監督權虛設、監督機制運轉不良等情形。在我國現實的法治狀況中,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都難以起到監督的實效。因此,爲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建設就顯得十分必要,以便很好地規範行政執法者的執法行爲。上述行政執法監督存在的問題,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着手處理:(1)加強媒體輿論的監督;(2)強化行政執法機關的內部監督;(3)加強人大的監督;四是改革司法機關的監督。

(五)樹立行政法治觀念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不僅要求制度建設,還要求觀念的更新。歷史經驗表明: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和指南。因此,依法行政必須觀念先行。在我國執法實踐中,要首先樹立正確的觀念,通過勤奮學習去獲得法律知識和理解法治原則,是需要一些時間的。讓行政執法人員樹立現代行政法治的新觀念,要轉變觀念,推動法文化的革新,也是建設法治政府的要義之一。這主要包括:(1)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2)樹立行政程序的觀念;(3)樹立尊重人權的觀念;(4)樹立監督責任的觀念;(5)樹立行政服務的觀念.(六)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職業素養要完善我國目前行政法治的狀況,還須逐步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職業素質。目前,我國行政執法實踐中存在着以下問題:(1)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政不作爲;(2)行政作爲不夠規範;(3)行政執法人員法制意識不強。上述這些問題,都和行政執法人員的職業素養有着或多或少的聯繫。因此,建設法治政府,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和效率,離不開行政執法人員職業素養的提高。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職業素質:一方面,要加強行政執法人員上崗前的職業培訓,提高執法人員的業務水平;另一方面,加強行政執法人員的業務考覈和監督。行政執法人員的職業素養關係到行政機關工作的成效和形象。我國的行政執法人員執行着我國大部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職業素養有助於提高行政執法的水平和效率,也有助於提升行政機關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