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引導探究的教學嘗試的教學論文

問題·猜想·實驗——引導探究的教學嘗試

有關引導探究的教學嘗試的教學論文

摘要:引導探究是化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探究的主要方式,以科學探究中的基本環節——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等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從而將課堂教學與探究活動結合起來,既有效地落實了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化學教學;探究;問題;猜想;實驗

進行科學探究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一般說來,其基本過程具有六個要素:提出科學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制定計劃,設計實驗;觀察與實驗,獲取事實與證據;檢驗與評價;表達與交流。[3]爲了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我們以問題、猜想和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增進學生對探究過程和方法的理解,收到了較好的成效。

1 以問題引導探究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使學生獨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要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參與知識獲得的過程[4]。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提出具有典型性、啓發性、挑戰性的問題,引導並啓發學生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的層層遞進地思維,帶領學生由“未知區”向“最近發展區”靠攏,最後達到將“未知區”轉化爲“已知區”的目的。

將教學內容設計成一個個問題呈現給學生,問題與問題之間緊密聯繫,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形成問題鏈,讓學生在問題鏈的引導下展開討論,自主地解決問題,並在討論中獲取知識。如在學習“鎂的提取及應用”[5]時,我們設計瞭如下問題鏈(表1),讓學生圍繞着這些問題展開探究。

表1 “鎂的提取及應用”中的問題鏈設計

編號 問題 意圖

①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Mg2+,能不能像製取粗鹽一樣採用蒸發結晶的方法制取MgCl2? 認識Mg2+的水解

② 如何實現Mg2+的富集和分離? 瞭解Mg2+的富集

③ 是不是直接往海水中加沉澱劑?

④ 從綜合角度考慮選用哪種試劑作沉澱劑好?爲什麼? 選擇合適的試劑

⑤ 如何由貝殼製取氫氧化鈣?

⑥ 如何由氫氧化鎂製得無水MgCl2? 實現Mg的轉化

⑦ 採用什麼方法可以實現由無水MgCl2到Mg的轉化?爲什麼?

⑧ 設計完整的從海水中提取鎂的流程。電解產生的Cl2如何處理? 歸納Mg的提取

⑨ 鎂有哪些性質? 瞭解Mg的性質

⑩ 鎂在空氣中燃燒的產物有哪些?含量如何?

通過一個接一個問題向前推進,學生沿着問題所提供的線索自主探究,主動獲取知識,教師所設計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引領和導航的作用,教師在其中所做的適當講解則起到了支持作用。在這樣的學習中,教師也才真正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支持者。

2 以猜想引導探究

科學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猜想不斷被證實的過程,因此,猜想是自然科學發展的一種途徑。學生在學習中也可以根據已知的實驗事實和化學知識,對未知的物質及其變化規律做出的合理的判斷。但猜想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幻想,更不是胡思亂想,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引導學生提出假設,適時地點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心理,明確因果聯繫,強調邏輯推理,同時容許學生有多種不同的猜測、想象。通過猜想引導學生探究,不僅訓練了學生思維,同時又在不斷地在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解釋中多角度地獲得知識、訓練技能、增強體驗。

根據兩個或兩類不同物質所具有的某種共性,推出其中一個物質可能具有另一個物質所具有的性質而形成猜想。如在“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6]教學過程中,爲了研究電離平衡的影響因素,我們創設了如下問題:

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下列物質對醋酸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

A.加Zn粉;B.鹽酸;C.NaOH溶液;D.CH3COONa(s);E.NaCl(s);F.Na2CO3

類比化學平衡猜測電離平衡的影響因素:①加Zn粉,向正方向移動;②加鹽酸,向逆方向移動;③加NaOH溶液,向正方向移動;④加CH3COONa(s),向逆方向移動;⑤加NaCl(s),不移動;⑥加Na2CO3,向正方向移動。然後結合化學平衡移動的原理來驗證這些猜想的準確性。

又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質和應用” [7]教學中,針對SO2的性質,可以類比於CO2,讓學生們展開的一些猜想:①SO2是非金屬氧化物,類似於CO2,有可能是酸性氧化物,可以和水、鹼、鹼性氧化物等反應;②從SO2的化合價看,SO2中的S元素爲+4價,化合價可以升高, SO2可能具有氧化性;③從SO2的化合價看,SO2中的S元素爲+4價,化合價可以降低, SO2可能具有還原性;④SO2有漂白性(這一點可能是從預習課本知識得出)。

從特殊、個別事實,所獲得的認識或規律,通過歸納提高到一般的認識和規律,這又是猜想的一種方法。在學習有機物的時候,就可以根據幾個具體物質的研究推導出一類物質的性質,如學習了溴乙烷的性質後,就可以推測出鹵代烴的相關性質;學習了乙醇的性質後,就可以推測出醇的相關性質。在“鈉、鎂及其化合物” [8]教學過程中,我們根據已有Zn + FeSO4 = ZnSO4 + Fe等的知識,歸納“排在前面的金屬能把排在後面的金屬從它們的鹽溶液中置換出來”的結論,從而猜想:Na排在金屬的前面,應能把CuSO4 溶液中的Cu置換出來,實驗中應該會出現紅色的固體沉澱。由此設置“Na與CuSO4溶液發生怎樣的置換反應?”的探究活動,從而認識金屬和鹽之間發生置換反應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同一類事物可能具有相同的性質,根據化學現象和資料的某些重要特徵,通過分析現象、整理資料也是形成猜想的一種途徑。如在“鹽類的水解”[9]的教學中,爲了探究不同溶液的酸鹼性,我們引導學生先對物質進行分類,然後根據已有的知識或認識進行猜想(表2),然後進行實驗驗證,從而認識“誰強顯誰性”的水解結果。

表2 對不同類型鹽的水溶液酸鹼性的.猜想

組別 鹽的代表 猜想及依據

強鹼強酸鹽 NaCl、KNO3 呈中性,NaCl水溶液呈中性

強鹼弱酸鹽 CH3COONa 、Na2CO3 呈鹼性,Na2CO3俗稱純鹼,可能顯鹼性

弱鹼強酸鹽 NH4Cl、Al2(SO4)3 呈酸性,弱鹼強酸鹽與強鹼弱酸鹽可能存在對應性

在學生進行猜想時,教師要適當地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想,同時又要引導學生回憶與猜想有關的已有知識,幫助學生將已有的知識與在猜想中獲得的新知識整合起來。在驗證後,還應要求學生將事實和原先的猜想進行對照和分析,從而增強學生批判和反思的能力。

3 以實驗引導探究

實驗既是探究的基本環節,又是探究的有效載體,讓學生通過實驗來認識物質,學習化學是落實課程目標的有效途徑。新課程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出發,倡導“從實驗中學習化學”。在蘇教版教材中設置了“觀察與思考”和“活動與探究”等欄目,旨在爲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探究的機會。在“蛋白質”[10]的教學中,爲研究蛋白質的性質,可以設置以下實驗進行探究:

實驗1:取兩支盛有蛋白質的試管,分別加入蒸餾水及飽和硫酸鈉溶液;

實驗2:取3支試管,各裝入3mL的雞蛋白溶液,一支加熱,一支加入少量乙酸鉛溶液,另一支加幾滴濃硝酸溶液後微熱。

實驗3:用兩把鑷子分別夾一小塊凝固的蛋白質與一根頭髮或一根棉紗線,在酒精燈上灼燒,聞其氣味。

又如在 “鋁的氧化物與氫氧化物” [11]教學中,同樣可以設計以下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實驗1:①氧化鋁和水;②氧化鋁和酸;③氧化鋁和鹼。

實驗2:①氫氧化鋁和水;②氫氧化鋁和酸;③氫氧化鋁和鹼。

實驗3:①由氯化鋁製氫氧化鋁;②由偏侶酸鈉制氫氧化鋁。

以實驗引導探究,不僅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動手參與實驗操作,同時又努力發揮化學實驗在探究學習中的作用,激勵學生參與實驗的設計,引導他們通過實驗去發現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在實驗探究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由被動接受向自主探究的變革。

以問題、猜想和實驗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只有遵循了知識的生成規律、化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爲主體,以教師爲主導”的教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