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反傾銷法的初探論文

1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和歐盟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

歐盟反傾銷法的初探論文

1.1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

世界經濟史表明,每當世界經濟陷入不景氣時,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就要盛行,通常,反傾銷案變化比世界經濟趨勢滯後一年。也就是說,全球反傾銷案增減是受上年世界經濟狀況影響的,或者說世界經濟狀況是國際反傾銷的超前指標,隨着我國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全球通貨緊縮,國外對我國產品採取的反傾銷措施進一步增加,歐共體也不例外。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歐貿易額已呈十幾倍地增長,20**年超過了1000億美元,並且歐中貿易之間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着巨大的貿易逆差。歐洲的經濟事務官員在2004年召開的第五屆亞歐經濟部長會議上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也坦言“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迅猛,產品大量涌入歐洲,涉及中國產品的反傾銷案件增多也在意料之中”,“歐洲國家需要中國產品,中國的產品成本較低,在歐洲市場具有較明顯的價格優勢,的確給歐洲企業帶來不少壓力”,隨着關稅額普遍降低反傾銷因爲其使用方便、任意性、不易遭到報復性等特點而越來越成爲各國用來保護國內產業的手段。歐盟也不例外。

1.2歐盟歧視性的反傾銷政策

雖然我國已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歐盟仍將中國視爲非市場經濟國家,適用反傾銷規則時區別於市場經濟國家的產品。雖然把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名單中排除出去,但是以符合其提出的嚴格的市場經濟標準才能適用市場經濟國家產品的反傾銷規則。實踐證明能夠獲得市場經濟待遇的企業寥寥無幾,歐盟對華反傾銷政策的變化更多的是體現出一種政治姿態。因此,“類比國制度”、“一國一稅制度”仍然是適用中國產品的反傾銷一般規則,用這些辦法來衡量中國的產品是否構成傾銷導致了許多我國沒有傾銷的`產品被裁定構成傾銷或本來之輕微傾銷的產品被裁定存在高幅度傾銷,目前,俄羅斯已經獲得了市場經濟待遇,許多經濟學家認爲,中國在許多領域市場經濟的程度要遠遠高於俄羅斯。

2我國出口產品的自身問題

2.1出口的迅猛增長

隨着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已成爲世界上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的佔有份額不斷攀升,21世紀以來,中國出口繼續保持高增長。從20**年的6.8%增長到2005年的36.9%。尤其是,中國對歐盟出口,以平均27.6%的增長率,從20**年的6.8%高速增長到2005年的36.9%。可以預見,隨着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產品會與歐盟產品產生更爲激烈的競爭,如果中歐貿易繼續增加。客觀上會導致歐盟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保持較高的數量。所以只要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和出口歐盟的商品繼續保持發展,歐盟對華反傾銷案件就不會減少。2.2出口結構不合理

(1)出口產品結構。

中國在出口產品結構中,製造業出口基本以勞動密集型爲主,如雜項製品、加工層次低的按原料分類的製成品和簡單的機械運輸產品佔有很大的比重,有些出口產品即便屬於中端或高端產品,但這些產品的核心部件往往依賴進口,在中國經簡單的加工組裝再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大規模出口必然會對發達國家的相關產業及其就業造成較大沖擊,從而成爲在發達國家市場上招致頻繁的反傾銷指控的主要原因之一。

(2)出口市場結構。

中國出口市場過於集中,研究表明,中國對美國、歐盟、香港地區、日本和東盟的出口佔據了很大比重。2005年,中國對這5大出口市場的出口佔出口總額的比重一直在7。%以上,由於香港轉口貿易的比重很高,尤以轉口到美國、歐盟、日本。2005年與1997年相比,這一比重有所降低,但出口市場高度集中的狀況沒有顯著改觀。這些對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出口比重偏高勢必會對當地市場造成衝擊,從而容易成爲反傾銷的對象,例如,1993年中國向歐盟出口不到100噸金屬鎂,到了1996年增長到11000噸,這種情況就很難阻止歐盟不採取反傾銷措施。

3我國企業應訴不利助長外國對我反傾銷

從1979年歐共體對華實施反傾銷以來,世界範圍內對我國提起的反傾銷指控億多達400多起,而中國的企業對反傾銷調查往往採取消極迴避的態度,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干預對我國提起反傾銷調查。據統計,1991年、1995年,1997年的應訴率分別是14%、22%、39%,55%,相對比率較低。出口商品被提起反傾銷調查並不意味着傾銷成立,即使傾銷成立也並不一定被採取反傾銷措施,但是拒絕應訴無疑等於默認了傾銷的存在,在此情況下,歐盟將運用可獲得的最佳信息原則,採取申訴方提供的證據,極易被判定符合採取反傾銷措施的條件,在我國的出口商品中。確實存在一些自我競相壓價造成的低價傾銷現象,但有許多商品具有競爭力,通過積極應訴完全可以獲得勝訴的機會,放棄應訴帶來的後果是慘重的,反傾銷的罪名一旦成立,將很可能被徵收高額的懲罰性的反傾銷稅,一般一徵就是5年,有時通過複審還繼續維持,很可能就是十幾年。這就意味着這種出口產品完全被排斥出一國市場,其損害將是無法估量的。1988年歐共體對中國和韓國的彩電同時反傾銷,中國沒有企業應訴,韓國的三星和LG等公司結成戰略聯盟,充分細緻地提供了應訴數據,派人住在歐共體總部研究歐共體反傾銷法律,通過各種渠道進行遊說,最終贏得了反傾銷官司,在中國彩電廠家被迫退出歐共體市場時,韓國彩電幾乎佔領了1/3的歐共體市場,輕而易舉的吃掉中國企業原來佔有的市場份額。不積極應訴不僅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而且極大地損害了我國的國際形象,惡化了我國企業涉外經營的國際環境,使得進入他國的中國產品難以避免傾銷的嫌疑,同時,也使得某些貿易保護主義勢力變本加厲的對中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例如近些年,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巴西大規模地開始對中國產品提起反傾銷訴訟並徵收高額的反傾銷稅。歐盟反傾銷的示範效應逐漸凸顯出來。

實踐證明,在反傾銷問題上,是否積極應訴其結果是不大一樣的,中國的出口企業應正確地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積極的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