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途徑小論文

讓課堂成爲五彩的世界

低年級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途徑小論文

——低年級口語交際能力培養途徑初探

[摘要]

《語文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對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途徑提出:要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堅持立足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主渠道——課堂,有意識地創設訓練的環境,採用多種方法,尋找各種機會,激發低年級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讓口語交際的課堂成爲孩子們真正喜歡的五彩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讓孩子們想說、敢說、樂說,真正做到暢所欲言、大大方方與人交流。

[關鍵詞]

口語交際

途徑

平等交流

雙向互動

貼近生活

當前小學低年級口語交際能力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教師:一部分教師缺少口語交際的訓練意識,因而不善於把握各種訓練的契機,使學生錯過了口語交際的最佳時機。有部分教師儘管意識到學生口語交際訓練的重要性,但在學生口語交際訓練的方法指導上缺少系統性,也不善於調控課堂教學。有的教師已習慣課堂上的冷清或表面的繁榮,認由幾個活躍分子“挑樑唱戲”,大多數人陪坐陪聽。無形中剝奪了這些學生的“說話”機會,學生的口頭交際能力得不到培養和發展。也有的教師注重說的訓練,忽略聽的指導,導致學生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

學生:學生在說話時常常受方言影響,將不規範的方言詞摻雜其中。由於是邊想邊說,會出現想跟不上說時的停頓現象。

就此,我認爲應從兒童的實際出發,立足於課堂,在閱讀課、識字課、口語交際課中培養並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

一、利用媒體,讓口語交際的課堂擁有豐富的資源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利用多媒體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平面型的教學方式轉化成音、像、文字等相結合的多媒體動態形式教學,直觀形象、生動逼真,讓課堂擁有豐富的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一位教師在上《猜謎語》這堂口語交際課時,首先播放動聽的音樂,對學生說要帶他們去一個奇妙的童話王國,並利用課件演示出森林、城堡以及威風凜凜的國王,孩子們一下子興奮起來。接着,這位教師又利用課件、掛圖等手段設計了三個遊戲環節。在媒體的渲染下,孩子們個個爭先恐後地發言,連平時不敢說話的學生也興高采烈地說着、猜着,快樂之情溢於言表;進入課件演示的“王國”,學生們便面臨着最後一個環節“教教小公主”。屏幕上的“小公主”對小朋友說:“你們可真聰明,這麼難的謎語是怎麼猜出來的呀?誰來教教我?”學生的興趣再次被調動,樂於幫助別人的良好品質也被帶動出來。

又如《小兔搬南瓜》口語交際的教學時,教師特別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展示出“小兔見到了大南瓜想辦法”和“南瓜已經搬到家”的課件動畫。將運南瓜的過程畫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隨後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小兔會用什麼好辦法把南瓜運回家的。學生被多媒體課件所呈現的可愛的畫面深深地吸引,課堂氣氛特別活躍,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出了小兔可能會用的方法,小組交流後在班上又進行了交流,學生說得頭頭是道。

二、平等交流,讓口語交際的課堂成爲互動的天地

口語交際能力是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營造民主氛圍、創設多樣的口語交際環境,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從而形成一種平等友好的師生關係,進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課堂纔會生動有趣。在這種良好氛圍裏,學生們可以輕鬆、自在、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敢於大膽地說。即當學生有疑問、通過師與生、生與生面對面的口語交際,豐富口語交際知識,掌握口語交際的方法技巧,提高聽、說、交往的能力。

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易分散,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強烈的交流意識。即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甚至是學生與課堂中一切可交流的對象之間要有充分的`交流,要儘可能利用一切環節進行交流、互動,使課堂的交流互動多元化,在交流中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識字1》一課的生字時,創設了兩個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在識字的同時進行了口語交際:一是以小組的形式開展並討論:“你用什麼方法記住這些字?”讓他們在寬鬆、自在的小天地暢所欲言,發表見解,互相切磋。二是讓學生“學當小老師”,在彙報識字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在彙報所學生字後當小老師,可以邀請小朋友讀,並給予評價,甚至可以讓同學們圍繞生字的學習向這位“老師”提問題。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有雙重的角色意識,注意角色的轉換。可以讓學生說,學生補充;學生問,學生答;也可以是學生說,教師補充;學生問,教師答;還可以是教師說,學生補充;教師問,學生答。除指導點撥時師生之間構成教與學雙邊關係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就像日常社會口語交際那樣互爲對象,構成交際關係。

三、創設情境,讓口語交際的課堂成爲表演的舞臺

好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低年級學生又具有很強的表演慾望。如果把口語交際的內容通過玩玩演演的形式表現出來,妙趣橫生的表演就會成爲孩子們無拘無束表達的動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我注意到童話、寓言、故事都是由不同角色組成的,在情節發展中離不開對話。於是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創設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情境,讓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開始我就創設了這樣的情境:“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媽媽,媽媽是最愛我們的,可是小蝌蚪的媽媽不見了,怎麼辦呢?”“去找呀!”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於是我讓學生分別戴上頭飾扮演小蝌蚪、鯉魚、烏龜、青蛙,進行口語訓練,同時鼓勵學生加進表情、語氣、動作,通過小蝌蚪一次又一次地找、問,最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在對話中學生可以根據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來說。結果,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學《買鉛筆》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利用雙休日去買一次鉛筆,有意識地與營業員進行交際,並要求觀察鉛筆的種類、樣子、顏色,觀察營業員與別人的談話。課堂上讓學生分別扮演營業員、顧客進行表演交際。教師着重引導學生說話大方禮貌,聽別人講話要耐心。由此可見,通過創設情境,有了角色的對白,有了角色的情感交流,當然進一步加強了口語交際的訓練和體驗,在實踐中規範口頭語言,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

四、貼近生活,讓口語交際的課堂成爲實踐的廣場

《語文標準》強調以貼近生活的話題或情境來展開口語交際活動。口語交際的內容都源自生活,它更應該根植於生活,服務於生活。在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要和別人交流,從而和更多的人交往。口語交際訓練只有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多途徑展開訓練,才能適應學生的自身需要和社會需要。而豐富多彩的生活又給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活水源泉。因此,教師要主動幫助學生巧搭口語交際的“舞臺”,創設富有時代感和濃郁的生活情趣的語境,選取一些貼近生活的話題,如打電話、買學習用品、當小醫生、學招待客人等社會模擬活動,從中培養學生待人處事的能力……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舞臺”中觀察、表達,在這些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從而使孩子在生活中能夠從容地進行交流,使孩子能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狐狸和烏鴉》的時候,就利用了口語交際“打電話”給學生進行訓練:“如果你給烏鴉打電話,你會跟它說什麼?”不但進行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又如在《買文具》一課中,教師設計了模擬生活情境的情節,讓同學們把課前準備好的物品在小組內擺放好,然後選出兩名同學扮演售貨員,其他同學帶好自備的人民幣教具,到自己喜愛的物品前進行購買。同學們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不用教師吩咐就興趣盎然的進行交流起來,同時教師也參與活動,讓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發現問題,在小組內及時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學生想不出好辦法,教師就給予恰當的點撥,使學生從中受到啓發,學會互相協商合作,共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和實踐中,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使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鍛鍊和提高。

當然,交際能力的形成也需要通過大量的課外語言實踐。陶行知先生曾說:“整個社會的活動都是我們的教育範圍。”社會、家庭都應是我們進行口語交際的大課堂,豐富多彩的生活,特別是各種各樣的活動給我們的口語交際教學提供了活水源泉。作爲教師就要做有心人,時時處處都能指點學生說話,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以達到新大綱的要求“在課內外創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