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最新中醫數據分析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以下是小編收集的中醫數據分析論文,歡迎查看!

2018最新中醫數據分析論文

1評估指導思想和中醫學科參評高校情況分析

評估按照“提高質量、優化結構、鼓勵特色、協同創新”的思路,強調質量,淡化規模,建立了新的評估指標和體系。全國中醫學科共有21個學位授予單位自願申請參評,共有博士授權學科14個,碩士授權學科7個。其中,博士一級12個(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遼寧中醫藥大學,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山東中醫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博士二級1個(青海大學),碩士一級6個(河南中醫學院,湖北民族學院,重慶醫科大學,西藏藏醫學院,陝西中醫學院,甘肅中醫學院),碩士二級1個(中央民族大學)。全國中醫國家重點學科有11個,“國家重點學科”參評率爲100%。全國有中醫博士一級學科的大學是14個,其中12個參評,2個未參評(福建中醫藥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博士一級學科”參評率爲85.7%。

2評估指標分析

2.1一級指標分析

在本輪學科評估指標體系中,一級指標共有4個,分別是“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聲譽”。“學科整體水平”得分由這4項一級指標得分按指標權重計算得出。高於“學科整體水平”的一級指標爲“學科聲譽”和“師資隊伍與資源”,低於“學科整體水平”的一級指標有“科學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說明我校中醫學科“學科聲譽”和“師資隊伍與資源”實力較強,是我校長期積澱的結果,“科學研究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相對較弱,表明我校在這2個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2二級指標分析

(1)師資隊伍與資源。“師資隊伍與資源”的二級指標包括“專家團隊情況”“突出中青年專家數”“專職教師數”和“重點學科與重點實驗室”。“專家團隊情況”是將本單位本學科的“院士、長江、傑青、千人、973首席、教學名師、新世紀人才”等。“突出中青年專家”是指“長江學者、國家傑青基金獲得者、973首席科學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教學名師”。我校中醫學科在“專家團隊情況”“突出中青年專家數”和“重點學科與重點實驗室”均位列第1。但在“專職教師數”指標上僅位列第9,相對於其他項明顯不足。從該指標上看,我校中醫學科應着力增加專職教師,促進師資隊伍整體結構進一步優化。

(2)科學研究水平。“科學研究水平”一級指標包括“代表性學術論文質量”“科研獲獎”“專利轉化與出版專著情況”“科研項目情況”等二級指標。我校“科研獲獎”位列第1。“代表性學術論文質量”和“科研項目情況”位列第2。“代表性學術論文質量”包括“國內、國外收錄的代表性學術論文的他引次數”“高水平學術論文”等末級指標。“國內代表性論文他引次數和”是指近5年(2007—2011年)被CSSCI、CSCD收錄的代表性學術論文的他引次數和(自選20篇)。“國外代表性論文他引次數和”是指近5年(2007—2011年)被SCI、EI、Medline收錄的代表性學術論文的他引次數和(自選30篇)。“高水平學術論文”是指本學科近3年(2009—2011年)發表學術論文中,水平相對較高的15篇論文,提供給專家進行主觀評價打分。我校“國內代表性論文他引次數和”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列第1,但“國外代表性論文他引次數和”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次第3,“高水平學術論文”位次第2。該指標比起2008年學科評估結果有較高程度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隨着我校師生研究和交流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國際交流與合作意識持續增強;另一方面由於我校出臺了高水平論文獎勵制度,學校教師及科研人員也得到了認可和鼓勵,發表SCI論文能力也大幅增長[2]。

但是離“研究型大學”的目標還很遠,仍需加強高水平論文激勵機制,大幅度提高論文發表數量和質量,特別是SCI收錄文章的質量。“專利轉化”二級指標是指本學科近3年(2009—2011年)獲得授權並已轉化或應用的“發明專利”或“國防專利”(不含“外觀專利”“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等)。我校“專利轉化”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次僅並列第8,說明我校成果轉化能力需要加強,服務社會的貢獻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學校應在專利轉化上要加大支持力度,出臺優厚的政策,鼓勵專利成果的轉化。“科研項目情況”包括“國家級科研項目經費及項目數”“人均科研經費”等末級指標。“國家級科研項目”包括:863計劃、973計劃、支撐計劃等科技部項目及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等科研項目;所統計經費應是本學科近3年(2009—2011年)實際到賬的經費之和。“人均科研經費”是指本學科近3年(2009—2011年)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境外合作科研項目以及30項其他重要科研項目(如橫向項目)”並實際到賬的經費除以專職教師數。我校“國家級科研項目經費”位列第3,“人均科研經費”在20個參評高校中僅位列第2。可見,我校承接重大科研課題的能力需要加強。科研經費短缺一直是制約我校發展的難點和重點,我校應當創造條件,鼓勵科研人員積極爭取各類科研項目。

(3)人才培養質量。“人才培養質量”一級指標包括“教學與教材質量”“學位論文質量”“學生國際交流”“優秀學生”和“授予學位數”等二級指標。“教學與教材質量”二級指標包括“國家及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國家級規劃教材與精品教材”等末級指標。“國家及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是指本學科近3年(2009—2011年)獲得的國家教學成果獎和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不包括精品課程等。“國家級規劃教材與精品教材”是指本學科近3年(2009—2011年)出版或再版的“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和精品教材情況。我校“教學與教材質量”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次第10,“國家及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次第9,“國家級規劃教材與精品教材”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次第10,說明我校應在中醫學科的“教學與教材質量”上下功夫,花大力氣衝擊“國家及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獎”,同時,爭取更多的“國家級規劃教材與精品教材”。

“學位論文質量”二級指標包括“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全國博士學位論文抽檢情況”等末級指標“,學位論文質量”二級指標中,一項重要觀測點就是“學生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是教育部爲了加強高層次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工作,鼓勵創新精神,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生教育的質量開展的。此次評估主要依據參評學科近5年(2008—2012年)入選和提名“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的`情況。我校“學位論文質量”本次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次並列第2。我校中醫學科2008—2012年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篇,無提名,排在並列第3的位置上。表明儘管我校中醫學科人才培養的成效顯著,但其質量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生國際交流情況”二級指標包括“學生境外交流人數”和“授予境外學生學位數”等末級指標。“學生境外交流人數”是指近3年(2009—2011年)本學科學生赴境外交流學習(時間超過3個月)的學生數。

“授予境外學生學位數”是指近3年(2009—2011年)本學科授予境外學生的學位數。我校“學生國際交流情況”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次第3,“學生境外交流人數”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次第4,“授予境外學生學位數”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次第2,可能與近些年外籍學生數目減少有關。我校已將建設“有特色、高水平、國際知名的研究型大學”作爲奮鬥目標,因此,必須推進與境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和醫療單位高層次、實質性合作,加快我校的國際化進程。走出去拓展我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同時積極宣傳,擴大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優秀學生”二級指標是有參評學科提供本學科的優秀在校生(5名)和近10年(2002—2011年)的優秀畢業生(10名),由本學科專家和行業、企業界人士進行主觀評價打分。我校“優秀學生”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次第1。“授予學位數”二級指標包括“授予博士學位數”和“授予碩士學位數”等。本次評估對此項指標設置了“上限”,超過上限值的均爲滿分,而不按規模的增大遞增得分。我校“授予學位數”在20個參評高校中位次並列第1。可見,我校中醫學科的研究生學位授予已達一定的規模,今後的重點是進一步提高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從二級指標層面看,位次等於學科整體水平的有“專家團隊情況”“重點學科與重點實驗室”“科研獲獎”“優秀學生”“授予學位數”。位次低於學科整體水平的有“專職教師數”(第9位),“專利轉化”(並列第8位),“代表性學術論文質量”(第2位),“科研項目情況”(第2位),“教學與教材質量”(第10位),“學位論文質量”(並列第2位)等。可見,位次低於學科整體水平的指標偏多,未來提升的需求任重而道遠。

3我校中醫學科發展的方向及趨勢建議

綜上所述,我校中醫學科較前5年有較大發展,在“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科聲譽”均有整體優勢,這與我校長期的積澱分不開。但在一些方面仍顯不足,如:“師資隊伍與資源”暴露出“專職教師數”的不足,在“科學研究水平”上仍有“國外代表性論文他引次數和”和“高水平學術論文”不夠多,“專利轉化”明顯滯後,還存在“國家級科研項目經費”不夠多、“人均科研經費”缺乏等問題。在“人才培養質量”上,“教學與教材質量”“學位論文質量”還有待提高,“學生境外交流人數”不多“,授予境外學生學位”的規模還不大。這些均是學科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代表着學科發展的潛能和動力。因此,在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的同時,一方面要繼續打造和發展學科平臺,穩固學科發展所需的科研基礎;另一方面要繼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強高層次領軍人物的培養和引進工作,提升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和科研成果孵化轉化能力,加快學校的國際化進程,保持主幹學科的國內引領地位。

總之,筆者分析了我校中醫學科此次評估中的重要指標,有優勢也有不足,希望能爲了解我校中醫學科的學術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狀態提供一些參考,從而更加明確發展和建設的方向,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科的內涵和質量建設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