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全日制自考生的兩極分化現象論文

【摘要】全日制自考生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具有其特有的階段性特徵和表現形式。本文從生源、心理、社會評價三方面探析了兩極分化形成的原因。同時又從始業教育變革、班級學生檔案建立、班級核心力量的發揮三個角度提出瞭解決這一現象的建議。

論全日制自考生的兩極分化現象論文

 【關鍵詞】全日制自考生 兩極分化 原因探析 解決對策

兩極分化已經成爲全日制自考生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但是時至今日學界和自學考試管理機構的實際工作人員對於這一問題的討論和研究還比較缺失。在高等教育自考助學逐漸興起和發展的形勢下,從微觀角度深刻探析全日制自考生的兩極分化現象理應成爲目前各自考助學單位迫切需要解決的新課題。

1 全日制自考生兩極分化現象的階段性特徵及其表現形式

事物的變化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全日制自考生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也是如此。而且,自考生兩極分化的特點還表現了其特有的階段性。筆者認爲,自考生兩極分化現象的出現和形成可以分爲分爲初顯階段和形成階段,而形成階段又分爲初步形成和最終定型兩個方面。自考生兩極分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一個由“棗核狀”向“金字塔”變化的過程。

1.1 兩極分化現象的初顯階段和表現形式

全日制自考生兩極分化現象出現的時間大概在新生開學一個月以後,即十月中下旬至十一月中旬。因爲,在數以千計的新生中我們必須承認有一部分學生在開學時表現出來的對學習的熱情是建立在對新環境和專業的陌生感上的。開學一段時間之後,伴隨着對學校環境的熟悉和個人交際圈的逐漸擴大,那種對專業學習的暫時性興趣必將慢慢發生轉移。十月中旬以後一個班級裏經常上網玩遊戲和談戀愛的學生會逐漸增多,而且個別班級裏各種違紀行爲也開始表現出來了。 當然,在兩極分化形成的初顯階段呈現的是一種“棗核狀”的表現形式,整個班級的兩極分化局面是比較隱性的。這個階段一個班級中在專業學習方面失去興趣的差生和意志力特別堅強的優秀學生都比較少,他們分佈在“棗核”的兩端。絕大部分學生是處於“棗核”的中間部分,他們的動向是不穩定的。

1.2 兩極分化現象的形成階段和表現形式

全日制自考生兩級分化現象的形成階段又可以分爲初步形成和最終定型兩個方面。初步形成方面出現的時間大概在新生第一個學期尾聲。經過將近半年的專業學習一部分原本處於“棗核”中間部分的學生開始向差生隊伍滑落,這也就是前文所述的由“棗核狀”向“金字塔”的轉變過程。造成這個轉變的原因是十分複雜的,其中有學校和社會因素,但是更多的是這部分自考生自身學習原動力的逐漸缺失。全日制自考生兩極分化最終定型的時間一般會出現在第一次參加自學考試之後。第一次考試對於每位自考生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一部分平時在學習上比較放鬆的學生在第一次考試失敗之後會毫不猶豫和班級裏的差生走到一起。另外,有個別平時比較用功學習但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引導的學生在考試失敗後也極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而“淪落”爲班級的差生。整個班級的學生成績呈“金字塔”分佈,在“金字塔”上層的優秀學生是少數而底層的差生則成爲班級的多數。至此,一個班級的兩極分化局面最終形成。在這樣一個班級裏學生的遲到、早退、曠課和其他違紀現象則是常有之事了。

2 全日制自考生兩極分化現象產生的原因探析

造成一個班級兩極分化現象的原因是比較複雜的,本文作者主要選取了生源原因、心理原因、社會評價原因和自考生的自身素質原因四個角度進行分析。

2.1 造成全日制自考生兩極分化的生源原因

有學者研究認爲:“自考生絕大部分來自於高考失利的高中生、職業高中生、中專生以及少部分在社會工作後又回學校充電的社會人羣,這導致自考生之間文化基礎水平參差不齊”。[1]生源的多樣性帶來的是學生心理素質和個人習慣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每個人的學習目的性不同、抗外界影響能力不同、挫折承受能力不同。

2.2 造成全日制自考生兩極分化的心理原因

造成自考生兩極分化現象的心理原因主要是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浙江師範大學施章清教授在一次研究中表明“自考生過於自卑是他們的主要心理問題,87.1%的自考生存有自卑心理”。[2]自卑心理在一個班級兩極分化中產生作用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或者一次考試之後部分學生在發現專業難度的同時也極易產生心理上的挫敗感。第二,有爲數不少的學生到助學機構參加自考學習的動機是迫於家長的壓力或是擔心被考上大學的同學歧視。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目的性不明確,自我約束能力和是非判斷能力都比較差。這樣的學生在班級兩極分化的初顯階段就表現得相當明顯。

2.3 造成全日制自考生兩極分化的社會評價原因

自考教育評價指的是:“根據現有自考教育目標,運用可操作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收集信息,對自考教育條件、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爲不斷地自我完善和科學地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3]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社會上對自考文憑和自考生的能力認同不高的現象在一定範圍內還是普遍存在的。這一點在近年來在各級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面向社會招聘工作人員的考試中體現的尤爲明顯。一條“全日制高校畢業”的條件成了無數自考畢業生們永遠也邁不過的坎。不平等的社會待遇對於一部分歷經過高考傷痛的全日制自考生們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甚至使他們失去了對學習最後的自信心。

3 解決全日制自考生兩極分化現象的幾點建議

自考助學機構設立的目的就是在發揮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將大學的課堂教育和自學有機結合起來,在實現衆多自考生大學夢的同時提高高教自學考試的質量。因此,解決兩極分化現象不僅關係到一個班級的學風建設,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一個助學機構的生存和發展。

3.1 始業教育的擴展和深入

通常意義上的始業教育是指在開學初期爲了使新生熟悉學校環境、遵守校規校紀、明確學習目的而採取的一種教育手段。這種手段在開學初期的班級學風建設中的確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兩極分化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從隱性到顯性的變化過程。要想在班級中培養出對抗兩極分化現象的長效性“抗體”僅僅靠一時的始業教育是不可能的。作者認爲,針對全日制自考生的始業教育應當由始業性轉化爲具有非始業性質的連貫性常規教育。這種教育在兩極分化的初顯階段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內容。第一,新生入學要首先進行形勢教育,通過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分析,幫助新生明確學習目標,規劃學習生涯;第二,通過專業教育中滲透就業指導因素。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對本專業一定有一個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的認識。此時,我們應當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自己所學專業的就業方向,瞭解當前和今後幾年的發展趨勢。第三,學生人格的個性化重塑是班級日常生活的主題。根據全國考辦的統計,目前20歲左右的自考生是考生的主體。“大學生不僅處於生理髮育趨於成熟的‘收尾期’,而且由於獨特的大學生活所賦予的獨立生活,自我意識的增強,社會角色的多元因素互相交織,使大學生的人格發展也處於‘人生調整定位’的關鍵成熟時期。”[4]因此,在班級中開展以責任意識爲中心的人格教育對於全日制自考生的長期發展和班級兩極分化的預防、解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班級學生檔案的建立

班級學生檔案不同於學生信息表,它是對班級每位學生平時表現的一種綜合評價,包括學生談話記錄、班主任觀察及任課老師反饋記錄、學生個人的期中和期末總結、家長聯繫記錄。通過班級學生檔案的建立有助於把握學生在各個不同階段的變化過程,及時發現班級兩極分化現象的產生和發展情況。特別是對於一些心理、生理有特殊情況的學生更要進行跟蹤輔導。必要時要進行定期的心理疏導,保障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學生人數比較少的班級我們要求對每位學生都建立比較詳細的檔案。人數比較多的班級應該掌握重點人員在兩極分化過程中的動態,這個重點人員就是指在兩極分化初顯階段時就處於“棗核”底端的學生和在形成階段開始逐漸由中間向底部滑落的學生。值得一提的是學生談話是獲得學生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班級學生檔案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談話的對象也主要是學習目的性不明確和學習意志力不夠堅定的學生。一部完善的學生檔案就是班級裏每位學生在三年或者四年自考生涯中的成長線路圖,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精髓體現。如何建立既能反映自考生成長一般規律有能體現各專業特色的班級學生檔案是每個自考實際工作者都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3.3 班級核心力量作用發揮

一個班級的核心力量包括班委、團幹部、學生黨員和業餘黨校學員,他們是班級同學在充分發揚民主徵求民意的基礎上選舉出來參與班級管理和活動組織的代表。同時,他們也是預防和解決兩極分化現象的主要依靠力量。班級核心力量在解決兩極分化現象中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競爭性學習氛圍的營造。作爲班級核心力量成員的基本素質之一就是具備良好的學習成績。假如班委和團幹部中的每一位同學都能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成績,那麼他們對於班級的學風建設將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第二,班級團隊活動中的組織作用。一個班級核心力量的基礎是學習,但是帶動整個班級凝聚力的方式往往是團隊活動的組織。學生幹部應該在自身積極投身班級活動的同時也努力帶動身邊的其他同學,通過班級活動讓大家感受到集體的力量無處不在而自己也是這個集體的主體。第三,學習和生活中的奉獻精神。一個合格的學生幹部應當在生活中關心同學、學習上幫助同學。學生幹部可以在班主任或者任課老師的引導下采取“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幫助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尤其是不要使成績原本處於班級中間部分的同學滑落到差生的隊伍中。

參考文獻

[1] 呂關心.自考教育管理概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2] 馮敏.論全日制高教自考助學學生的特點和管理對策[J].教育管理,2009.

[3] 林文廣.論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考生個性重塑[J].漳州師範學院學報,2009.

[4] 劉登,李娜娜.當代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重大意義[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9.(1).

[5] 羅美萍.試論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學班集體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06(5).

[6] 施章清,張安娜. 普通高校自考助學學生自卑心理研究[J].心理科學,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