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論大學和諧教學的論文

論大學和諧教學

關於論大學和諧教學的論文

[摘要]和諧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和諧教學有整體的、動態的、協調的基本特徵,要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係、知識與能力的關係、教學與科研的關係、教學藝術與教學效果的關係,以及課內與課外的關係。和諧教學是一種和諧文化,教師是和諧教學的構建者,也是和諧教學的實踐者,課堂是和諧教學的活動場所,注重師生參與和互動,營造和諧氛圍。

[關鍵詞]和諧教學;和諧文化;和諧課堂;生命價值

一、大學和諧教學的基本內涵與特徵

大學和諧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一種新的教學指導思想,是和諧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教學過程中,教學作爲一個系統,表現出系統的整體性、動態性和協調性的特徵,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形成一種合力,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健康發展。

整體性是和諧教學的基本特徵。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指出:“理論自然科學把自己的自然觀儘可能地製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同樣,和諧教學也要儘可能地將教學過程製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教學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要素構成的系統,其中教師和學生是最主要的要素,作爲主導的教師,應該儘可能地把教學系統各個要素的局部功能,特別是學生的主體功能充分調動和協調起來,將各個要素的局部功能整合爲整體功能,從而發揮和諧教學的整體性作用。

動態性是和諧教學的又一基本特徵。和諧教學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靜止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教學過程中,各種要素從不和諧到和諧,又會出現新的不和諧,從而在更高的層次上達到一種新的和諧。正是這種矛盾運動,推動了教學過程的不斷髮展,使教學過程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與協調狀態。教師的作用就在於準確把握各種教學要素和環境的變化規律,抓住教學過程中的矛盾,即教學任務與學生原有認識水平的矛盾,促使這一矛盾的轉化與解決。也就是說,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斷由教師向學生轉化,教師有意識地將自己由主導者變爲輔導者,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爲主動思考者,教師通過提問、討論、參與等方式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學習,使教學過程始終處於一種動態和諧狀態。

協調性是指教學過程中各種要素應該相互協調。和諧教學不僅有序、互動,而且各個要素要協調好,這是和諧教學的必要條件。如果相互不協調,就會產生衝突,只有在協調基礎上發揮作用纔會產生和諧。比如教師與學生的協調,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協調,沒有協調,就不會有和諧。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系統,從靜態角度分析,它是由教師、學生、教材、方法等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而這一整體又必須是協同互動,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教學的功能是通過動態的和諧來實現,它的關鍵在於協調。沒有協調,就沒有和諧教學。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和諧教學就是在教學活動中,力求使教學過程諸多要素之間,以及教學過程與教學環境之間始終處於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使學生的基本素質和個性品質得到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

二、大學和諧教學的基本關係

大學和諧教學不僅把教學過程看作一個系統,而且應該把握好幾個基本關係。

1.主導與主體的關係

在教學中,教師處於主導地位,但不是主宰地位,也不是中心地位。學生是學的主體,任何人不能代替他。教師的教要通過學生的學才能轉化爲學生的知識、能力,最後形成素質。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既是主導和主體的關係,也是教與學的關係。

教師的講授、引導、輔導與指導都要圍繞學生進行。學生的'學習、實踐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這就構成了教與學的關係。教師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搞“滿堂灌”、“一言堂”,要循循善誘,耐心指導,給學生一片愛心,從而使學生尊敬老師,積極學習,刻苦鑽研,主動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師生之間由此達到和諧境界。

2.知識與能力的關係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無知就無能,但知識不是能力,卻可以促使能力的發展。獲得知識,還不等於具有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力需要長期的培養和訓練。因此,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該注重學生觀察、分析、綜合、語言表達等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知識、能力的和諧發展。

3.教學與科研的關係

把科研引進教學過程,這是大學教學的一大特點。強調以探索和研究爲基礎的教學,注重在探索研究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內容方面一定要和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密切聯繫,來增加課程教學的活力。教學方式方面要強調師生的互動,突出教學與訓練方法的科學研究特色,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課堂教學不僅是提供學生基本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了解科學研究、學習科學研究思路與方法的過程。教師在授人以魚的同時要授人以“漁”。教師把科研成果轉化爲教學內容,可使學生既學到新的知識,又學到科學方法。教學與科研是相互促進的作用。

4.教學藝術與教學效果的關係

教學效果是第一位的。教學藝術是爲教學效果服務的。教學藝術不等於教學效果,但可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教學藝術不等於教學水平,但能夠反映教學水平,教學是一門藝術,但不能爲藝術而忽視教學效果。加強教學藝術的目的恰恰是爲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學藝術運用恰當,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但不能耍花架子,只徒表面好看是不行的,提高教學效果要做紮紮實實的工作。

5.課內與課外的關係

課內是傳授知識的主要環節,課外更是學生獲取實踐知識的重要場所。課內與課外是互補關係,忽視哪一個都是與和諧教學理論相悖的。和諧教學主張課內與課外統一協調。如果說課內教學主要講理論,那麼課外主要是實踐,沒有理論的實踐和沒有實踐的理論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

在構建和諧教學的過程中,應抓住六條要素:即以培養興趣爲前提,誘發主動性;以指導觀察爲基礎,強化感受性;以發展思維爲核心,着眼創造性;以實驗實訓爲手段,貫穿實踐性;以激發情感爲動因,滲透教育性;以發展爲中心,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三、大學和諧教學是一種和諧文化

從哲學觀點看,教學實質上就是一種文化存在,和諧教學就是一種和諧文化,它最終以文化的形式影響學生,它對學生的影響可有兩個層次和形式。一是以文化的外顯知識形態(即物質形態)影響學生;二是以知識的精神意義以及教學思想、價值觀念以及潛在的精神意識和品質影響學生。前者可謂文化知識。後者可謂文化精神。這是“教育之根”、“文化之根”,可謂內在於生命本質的精神文化。事實上,這兩者都不同程度地蘊含在教學中。只不過它們在不同教師的教學中彰顯的比重有所不同。好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得到了文化知識,更得到了精神文化的養育,體現出“教學是師生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本質內涵。同時,從素質教育追求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來看,和諧是教學應有意蘊,“和諧文化是素質教育應有的價值追求,可以更好地發揮它對社會文化的幅射和引領功能”[1]。

將教學作爲大學和諧文化構建的基本形式,還有以下幾個因素:第一,學校以教學爲主,教學在學校活動中所佔的時間最多。同時,在學校各項活動中,教學以課堂和課時爲時空單位,計劃性強,目標明確,組織程度高;第二,師生在學校生活中有近80%的時間在教學活動中度過,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主要形式;第三,教師是學校的靈魂,是和諧文化的資源寶庫。這些都是開展和諧教學的深厚基礎。

同時,從辯證法的觀點看,和諧的本質就是對立統一、多樣性的協調統一。和諧教學主要體現在對師生不同文化價值觀多樣性的尊重、包容和協調統一,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共識,生成自覺的和諧教學主流文化。

不同課程和學科以及不同師生、不同教育理念、不同資源和時空條件下的教學活動是複雜的、豐富的、多樣的、絢爛多彩的,這正彰顯出和諧教學深刻的內涵和廣袤的前景。在教學中構建和諧教學充滿着無限生機和活力,是當前推進和諧教學文化建設的新的生長點。雖然不同學校所堅持的和諧教學的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但由於各校的教學及其存在的背景不同,便會有不同程度、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和諧教學文化,顯示着不同教學文化的差異和特色。

美是和諧教學的重要表現形式。不表現美的系統不是和諧系統,不表現美的教學也肯定不是和諧教學。我們在教學中追求真、善、美,達到最高境界。一般來說,教學中有兩種美:一是感性美;一是理性美。感性美是指學生直接感受到的感覺美,包括教師的儀表美和語言美。理性美是學生理解知識後的意境美和哲理美。這種美是經過訓練後形成的。從感性美到理性美是一種境界的昇華,一種思想的飛躍。因此,使學生從感性美提升到理性美是和諧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培養“和諧發展人”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可使學生在教師的教誨下,學會研究事物的態度和掌握研究事物的方法,成爲和諧發展的人。

四、教師是和諧教學的構建者

和諧教學的構建源於教學本身。這就需要教師成爲自覺的和諧教學的構建者和追求者。

首先,和諧教學構建需要師生賦予教學生活以和諧的價值。師生應首先是學校長相廝守的生活者,而後纔是工作者和學習者。這是構建和諧教學對師生最合理的定位。其次,教師不僅要從理論認識上自覺提升對和諧教學的理性認識,還要從批判反思的視角時刻對教學進行和諧文化的價值思考,從教學倫理上重新認識教學,並激勵學生,陶治學生,催發學生。

教師成爲自覺的和諧教學的構建者、追求者,必然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提升自身的人文修養和教學專業素質。其中,在課程(教材)轉化爲蘊含文化因素的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師對和諧文化內涵的解讀和重新賦予的活力,是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個課題。

課程(教材)知識不同於教學知識,課程(教材)是知識經過教育處理而轉化的,雖然包含着一定的價值觀、哲學思想、倫理和審美情趣等文化信息,但這些文化信息是編者賦予的,具有統一性品質。教學知識是教師對課程(教材)知識內化後的個體化實踐,具有遠遠大於課程(教材)知識的文化含量。其一,教師在解讀和傳授課程(教材)知識時,根據自身的教學技能、教學風格等個體化傾向以及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教學資源條件等,重新賦予課程(教材)知識新的文化內涵。同時,根據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學生學習的知識已不僅是課程(教材)知識,而是經過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學習方法等個體化心理矛盾運動加工後而重新賦予意義的新知識,具有新的文化內涵。其二,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係、教學方式方法、課堂氛圍、教學儀器設備等所有因素,都蘊含着豐富的文化信息。教學知識蘊含的文化信息,是師生自主創新的、個體化的。因而,它最易爲學生接受,影響學生的力度和深度都很大。可見,教師應重視以和諧的文化價值觀和態度解讀課程(教材)知識並賦予它和諧的文化內涵,以激發和張揚教學活動中蘊含的和諧文化精神;同時,應自覺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這是在教學領域構建和諧教學的根本,也是對教師教學素養的審視。

五、課堂是和諧教學的活動場所

首先,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場所,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場所。只有在真正有效的師生交往與互動中,學生獲得的知識才得以“內化”,增長的能力纔是“真實”的,養成的情感纔是“真切”的。

課堂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探究知識的場所。讓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本領,養成不斷求知的習慣,形成終身學習的素養,是時代發展對學生的要求。

其次,應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學生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書本世界是語言符號的世界。這個世界缺乏色彩、缺少變化,是以一種冷冰冰的形式和姿態呈現出來的。而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活動直觀的感受構建起來的世界。這個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斕,是以一種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態撲面而來的。對學生來說,這兩個世界並不見得是統一的、相互佐證的。學生之所以感到學習是一種負擔,而不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德育之所以沒有實效,課堂之所以沒有生機活力,變得如同一潭死水、波瀾不驚……應該說與學生的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相割裂頗有關聯。

我們要大力開展研究性教學,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參與和互動。我們常說要“以人爲本”,但是究竟以誰爲本?在教育這個專門以培養人爲目標的活動中,就是要以學生爲本。大學生具有喜歡形象、情感敏感、崇尚個性等特點,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儘可能爲學生提供較多的發言機會,要多傾聽學生的心聲。因爲受教育者並不是被動地聽和記,他們是在研究中主動學習,主動思考。

對課堂的理解是沒有止境的,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來審視課堂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和諧教學背景之下誕生的生機勃勃的課堂類型無疑爲我們對課堂本質的理解打開新的視野”[2]。

[參考文獻]

[1]劉智運.喚醒自覺,構建大學和諧文化[C].2007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彙編.中國瀋陽.2007.618-623.

[2]魏屹東.“和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07,(1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