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中等教育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的論文

每一名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他們有着正常的需要欣賞、需要機會、需要成功的需求,他們也有着成爲這個社會合格一員或優秀一員的責任,所以學校只有真正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滿足社會的需要,纔會吸引學生,纔會辦好教育。英國教育強調“幫助學生髮展個人才能,將這些才能加以培訓,進而貢獻社會”,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環境的設計上都遵循着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理念。

英國中等教育關注學生個體的發展的論文

一、課程設置,爲學生明天的機遇考慮

英國國立中學要開設三類課程,即核心課程、基礎課程和附加課程。核心課程包括英語、數學和理科,佔總課時的30%~40%。基礎課程包括現代外語、技術(設計)、歷史、地理、美術、音樂、體育,佔總課時的45%。附加課程包括古典文學、家政、經濟學、保健知識、信息技術應用、生物、第二外語、生活指導,等等,佔總課時的10%左右。

筆者訪問的英國中學sarah bonnell school(以下簡稱s.b.s中學)在課程設置上除了安排核心課程和基礎課程外,還精心安排了學生們最感興趣的課程,如計算機、烹飪、編織等課程。外語課程種類豐富,學生除了可以學到法語、西班牙語,還可以學到中文。

據s.b.s中學的教師介紹,在英國,已有越來越多的中學將中文設置爲學生的選修課程,還有的學校開設了奧運知識課程,這不單是因爲中國的奧運會舉辦得很成功,更是因爲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今天瞭解得越多,明天的發展就有越多的“儲備能源”。英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努力“爲全體社會成員創造機會、發展潛能和實現卓越”。衆所周知,奧運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體育盛會,它會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難怪中國的奧運聖火剛一熄滅,英國的中學裏就開設了奧運知識課程。可以說,爲了4年後的人才儲備,英國的學校早已動手,分秒必爭地幫助每一名學生,從“今天”開始認識和把握“明天”的機遇。

二、教學內容,爲學生的未來生活和社會發展着想

在教學內容上,學校着意考慮其在學生未來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實用性,這是筆者訪問s.b.s.中學時留下的深刻印象。英國中學的體育課,除了注重學生體育技能的培養,健康知識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在母語課上學習詞彙時,學生可按層級學習。高級詞彙就是指書面語,它是學生邁入更高學府、成爲社會精英所需要的,也是學生進入社會、參與更高級社會活動所需要的。在這個意義上,教學內容不僅要滿足學生自我的需求,還要將社會的需求與學生自我的需求相銜接。這也體現了英國教育改革法所規定的學校課程應“促進在校學生在精神,道德、文化,心理和身體等各方面的發展”,“爲學生在成人生活的機會、責任感和經驗方面做好準備”。

英國課堂教學重視給學生創造多種實踐和鍛鍊機會,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找到自己適合的發展領域,練就一些適應學習、生活、社會的本領。如烹飪、編織這樣的技能課程,除了講授實用性知識,還非常重視鍛鍊學生的動手能力。再如,生物課,安排學生動手做解剖實驗,地理課,安排學生進行野外實習。

當然,爲了實現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英國也是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s.b.s中學的烹飪教室中,既有洗菜池、操作檯、各種炊具,還有烤爐、冰箱、微波爐等設備。學生能夠根據營養知識自己設計出菜式,並且動手烹飪,最終將美味佳餚或古怪食物展示給同學、教師或校長。

知識學習中,英國教育反對死記硬背,更關注學生參與實踐和動手能力的培養。而課堂之外,學校也爲學生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活動。s.b.s中學在校門口設立了學生接待崗,每日有兩名學生全天在門口接待來訪者,併爲之提供幫助。顯然,學校是不會缺少這樣的工作人員的,但小嚮導或小接待員的設置,是學校出於讓學生參加實踐、全面發展的考慮,因爲學生待人接物的能力、表達交流的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合作意識的培養,只有在實踐中才會更快、更好地得以落實。

三、教學形式,關注對學生個體的尊重

s.b.s中學的校長和教師,都曾多次跟筆者說,他們的課堂秩序看上去會不太安靜、不太整齊,會和中國的課堂不一樣。

確實如此,音樂課教室裏,樂器的擺放可謂天上地下,根本沒有分門別類,看不出有什麼規矩章法,但是學生可以隨手拿到,方便得很。上課的十多名學生三三兩兩,或站或坐,擺弄着各式的樂器,邊討論邊演示。一個成功的旋律奏出時,幾個人笑出了聲,甚至拍起了手。教師穿梭在學生中,時常俯身輕聲地給學生指點一二,還時常露出欣賞的笑容。在這裏,井然有序是沒有了,但是嘗試、合作、欣賞這些詞語確是能反覆出現。

其實英國學校對學生個體的尊重,經常體現在一些細節上。比如,教師給學生照相,不能想照就照,而要爭得學生的同意。筆者在音樂、美術等課堂上就沒能給學生照成相,因爲校長問了學生,有的學生表示說不願意,那也就不照了。這種尊重體現在教學上就愈加分明。

四、校園環境的教育作用隨時隨地卻又是默默無聲的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學校的每一面牆都會說話。s.b.s中學教室的四面牆,沒有一面是四白落地的,都是花花綠綠色彩紛呈的。在那些牆上,有學生充滿個性的`作業展示,有班級活動的大膽創意,有學生獨具特色的作品。

s.b.s中學的走廊並不寬敞,但也毫不妨礙它成爲開展教育活動的園地。走廊牆上展示的是學生們關心的話題和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紀實,讓每一個從這裏經過的學生都受益匪淺。

s.b.s中學的圖書館不僅像中國的圖書館一樣,有着大量的、學生喜愛閱讀的圖書,它還像書店一樣,利用海報進行宣傳。那些設計精美的圖書海報,從視覺上就能吸引學生的目光,而海報上精練而概括的詞句,則爲讀者的選擇做了很好的引導。

除了這些硬環境,筆者還感到s.b.s中學的軟環境也恰到好處地擔當着教育的責任。學校每天下午兩點半放學時,教師們都沒有離開,他們在年級會、教師會、學科組會上,繼續研討、交流着。這也是一種“身教”,學生們看到了,一定會感受到教師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通過教師的表率作用,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中國言傳身教的教育古訓,在英國得到共鳴。

北京市第二中學校長鈕小樺提出的“空氣養人”的辦學理念,也正是體現了環境對於個人成長髮展的影響和價值。學生走出校園之後,留在記憶中最深刻的,不是哪一門具體的學科或知識,而是經過幾年校園生活所逐漸形成的一種價值認同、行爲習慣、學習方法和生活態度。所以,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潛移默化的,是日常積累的,這正如同人們身邊的空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無形、無味、無痕,時時刻刻在滋養着每一個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