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校科技產業管理體制改革初探論文

一、高校科技產業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關於高校科技產業管理體制改革初探論文

80年代以來,在經濟體制和科技體制改革的推動下,許多高校辦起了科技產業,發展到今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困難。其中管理體制改革間題又是主要間題之一。

因爲:

(一)這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及其運行機制改革的結果

我國現有的高校科技產業管理體制是市場經濟逐步滲透到計劃經濟中的產物。由於各高校科技產業發展很不平衡,管理體制也不盡相同,但大多是分管副校長下設職能部門—校辦產業管理辦公室或產業處,少部分掛靠科研處、教務處。這種以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方式來管理高校科技產業的體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已顯示出越來越多的間題。由於學校是事業單位,辦產業是個新課題,學校各部門管理人員不熟悉、不習慣等主客觀原因,使校辦產業管理體制很難理順,加之主管職能部門又缺乏必要的宏調手段,難以有效地對產業活動進行監管和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高校產業特別是科技產業的發展。高校科技產業在政企分開,產權明晰之前很難做到市場經濟所要求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造成活力不夠、競爭力不強。

(二)這是提高教育質量和發展科技產業的要求

高校中作爲教學科研的學校活動和作爲科技產業的經營活動,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工作。前者主要是遵循教育規律,後者則應遵循經濟規律,二者應分開管理,不能混談。現在不少高校在從事科技產業活動中,忽視了高校的背景及其主要功能,系所處室一起上,科研人員帶着自己的成果下海辦企業,不僅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而且產業也辦不好。高校中從事科研的人員介入企業技術創新,只是參與部分科技活動,而不是經營活動。科技產業活動的主角應是分流到產業的科技人員。因此,如何使一部分人安安心心搞教學研究,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又使一部分人放開手腳,全心全意辦科技產業,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體制改革中一項艱鉅的任務。

(三)這是革除高校科技產業內部管理弊端的需要

高校科技產業起步晚,缺乏足夠的管理經驗,加上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等原因,在內部管理中存在不少弊端:物的方面:高校科技產業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學校固有資產大量失。許多公司、實體,既不交公務費,也不交管理費,靠國家固有資產的損耗賺錢,結果“富了和尚、窮了廟”。財的方面:一是產業財務“兩筆帳”,有些直接搞地下貿易,不走帳戶;二是有些產業有虛假的盈利現象,因爲工資、設備使用費等均未打進成本。人的方面:一方面在用人間題上缺乏明確分流,人在科技產業,卻享受學校的醫療、住房、工資等待遇,另一方面,科技產業管理者素質偏低,缺乏優秀的生產經營人才。以上問題,歸根到底是由管理體制的弊端造成的。兩種體制並存,導致了科技產業人、財、物的管理漏洞較多,不僅浪費了學校教育投資,也不利於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因此,必須從管理體制入手加以改革。

二、高校科技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校科技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理順科技產業與學校的關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產業內部管理,從而進一步發揮高校優勢和潛能,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高教育質量和學校自我發展的能力,更好地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多作貢獻。

爲此,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改革:

(一)理順高校與科技產業之間的關係,實行“一校兩制”

企業與事業有着不同的運行規律和價值取向,因此要按不同的運行機制來管理,實行“一校兩制”,即一個學校內部實行兩種管理體制。對於教學科研,仍實行原有的事業管理體制;對於科技產業,要按辦產業的方式來進行管理。分清“校辦"(University一Run)與“校有”(University一Own)這對概念是理順管理體制的關鍵。“校辦”是學校出資、學校經營,在人、財、物的管理上學校有絕對的權力,即企業單位的事業化管理廠校有廳不是由學校直接去辦產業、去經營‘而是分流出一部分人去辦,企業成爲學校外圍。前者,事企管理不分,易引起“高校產業化”等誤解;後者是高校科技產業發展的方向。這裏應解決好兩個間題:

(1)如何協調科研和科技產業由兩位副校長分管的間題。儘管科研和產業活動性質不同,但它們在成果上、信息上、人才上通過市場規律而緊密相連。因此,可由一位副校長分管科研、開發及科技產業,根據學校規模、產業發展及個人素質等,酌情設校長助理1~2人分管科研及科技產業,這樣有利於科研的上、中、下游“一條龍”。

(2)作爲職能部門的校產辦或產業處,應弱化管理職能,加強宏觀調控,在服務、協調、諮詢、監督等方面作文章。在高校成立科工貿一體化的集團總公司後,校產辦也應歸併到總公司,或與總公司“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實行企業化管理。

高校科技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是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產權明晰、責權分清。先期要做到:

(1)建立科技產業發展基金,

(2)實行事業財務與企業財務分開;

(3)界定產業隊伍。

(二)加速經營機制轉換,努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爲了順利實現學校與產業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適當分離,高校科技產業應按市場經濟的要求,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股份制組建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科技產業。股份制高校科技產業,股東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學校作爲投資者,從董事會內部的決策來影響產業的生產和經營,而不是從外部進行干預。高校科技產業在積極推進股份制改革時要做好:

①在清產覈資、評估驗證、界定產權、明晰資產佔有量及其歸屬的基礎上,逐步建立高校科技產業法人財產權,承擔有限責任,成爲依法自主經營、獨立覈算、照章納稅、自負盈虧,對出資者承擔保值增值責任的獨立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否則會出現“大公化小公、小公變私有”的現象,損害學校投資利益;

②明確學校與產業的新型關係和權限劃分。由學校獨資創辦的科技產業,產權屬學校所有,學校享有資產受益、重大決策、資產轉換與重組以及選擇法人代表等權力,但不得直接干預生產經營活動;對合資、聯辦或股份制科技產業,應按批准的章程組成董事會來領導,學校按股權收益。從股份制試點的經驗看,並不是所有的高校科技產業都有條件實行股份制。我國現有高校科技產業中,資金少、規模小、市場佔有率低的佔相當比例,真正要達到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市場佔有率高的要求,還有一定難度。因此,立足現實、因地制宜是發展策略:在發展水平上,先搞些低技術、一般技術,待資金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後,再發展高技術產業,即“以低養高”;在發展階段上,先進行校內科技產業聯合的“產業公司化、公司集團化”,這樣可以集中資金,優化管理,提高競爭力,在一定的規模上發展再生產,到一定階段實行股份制,或者與社會大中型企業聯合,高校以技術等入股,一開始就實行服份制。

(三)完善內部管理制度,使高校科技產業管理科學化

爲了使科技產業管理體制改革順利進行,需要完善以下制度:財務制度:需根據國家有關法規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高校科技產業財務管理制度。爲了順利向“一校兩制”過渡,可單獨成立“產業財務管理科”,統一指導和管理全校各產業(包括科技產業)的財務工作,特別要負責管理操作科技產業的發展基金、科技貸款等。產業財務科由財務處負責指導,獨立運行。分配製度:這裏指產業與學校之間的收益分配。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作爲國家的代表—學校,應按股份來進行利益分配。沒有條件實行股份制的科技產業,近期只能採用經濟指標承包責任制的辦法,由校方(發包方)與產業(承方包)按合同進行分配。產業承包經營者對企業出資者應承擔保值增值的責任,產業的收益分配要兼顧國家、集體、個人等各方利益。人事制度:人事管理要與學校綜合改革、人才分流相結合,妥善解決科技產業編制和人員,來源。從長遠來看,必須實行真正的事企管理分開,產業從業人員的福利、勞保、醫療等最終由產業負責,產業有權按規定招聘和辭退人員,以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企業制度。高校科技產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從“政企分開、一校兩制”入手,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人、財、分配等管理制度,有步驟、分階段地逐步實施綜合改革。

三、高校科技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的條件分析

高校科技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有賴於以下前提條件:

(一)解放思怒、更新觀念

高校科技產業的發展、管理體制的改革受到以下觀念的`制約,必須加以改變。一是“權力心理”。當科技產業開始創立時,帶有一定的風險性,科技產業的人員擔心得不到領導的理解和支持;當科技產業發展壯大時,學校領導既想讓科技產業上規模,又擔心其翅膀硬了“飛”走。這是因爲部分領導習慣了對產業行政指導,而現代企業制度下無法“說了算”,心中感到不舒服。二是“老大心理”.有些科技產業的發展是由於某一項科技成果。而這些成果的研製者一般是帶着成果辦產業的,他可能是較好的技術專家,卻不一定是好的管理者,更不一定是優秀的經營人才。由於成果是他的,他就爭着“做老大”。三是“疑慮心理”。由於現行高校仍享有醫療、勞保等福利待遇,而科技產業是高投入、高風險的,特別是人們負責經營的觀念還沒有形成,因此從事教學科研的部分人員一方面希望下海一搏,但又瞻前顧後,影響了人員分流及學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以上觀念嚴重影響了高校科技產業管理

體制的改革和發展,應通過市場經濟知識的廣泛宣傳,使競爭觀念、效益觀念、風險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深深紮根。

(二)加強科技產業隊伍建設

發展高校科技產業,關鍵在隊伍,尤其是帶頭人。美國南加州大學管理學院有一句名言:“沒有資金,勞動力不能發揮作用;沒有勞動力,資金也不能發揮作用;沒有正確的管理指導,資金和勞動力都不能業用。”一個科技產業能否成功,需有事業心強、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優秀人才爲主要負責人.在其周圍,團結一批結構合理,具有凝聚力的領導班子和隊伍,逐步形成一支精千的、富有活力的高校科技產業隊伍。目前高校科技產業隊伍結構不盡合理,缺乏大量經營人才,特別是既懂技術、又善經營的人才,加上一些下海教師有後顧之優,要想建立一支穩定的、高質的產業隊伍還有一個過程。因此必須妥善解決好技術職務評聘等實際間題,纔有可能逐步解決產業隊伍建設的問題。

(三)資金設入、政策保證。

科技產業是高校產業發展的方向,而科技產業的發展及管理體制的改革無先例可鑑,必須注以極大的熱情,並在資金、政策上加以保證.高校科技產業應享受校辦產業和高科技產業的雙重優惠政策,這不僅是對高校科技產業的鼓勵,也是對高校教育的間接投入。應建立科技產業專項貸款和風險基金,重點扶持技術含量高、市場前量好、經濟效益大的開發項目。如上海市爲發展高校科技產業、支持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3年來覈定3.3億元優惠科技貸款及130。多萬元的科技貸款貼息。另外可通過“火炬計劃”和國際風險投資公司等多方資金,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過程。相應的政策法規也是保證高校科技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措施。應逐步制定《高校科技產業管理條例》、《科技貸款實施辦法》、《產業財務管理條例》、《科技產業承包合同》等一系列法規,使科技產業的發展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我國高校科技產業發展有其必然性,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管理體制等方面還存在着覓待解決的間題.只要大膽嘗試、積極努力,高校科技產業一定會得到長足的發展,前景無疑將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