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輿情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論文

摘要:本文對面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學生網絡輿情進行了研究, 提出了根據對大學生自修時間的影響, 對網絡輿情進行分類的思想。只有明確了哪些網絡輿情需要抵制, 哪些網絡輿情需要宣傳, 纔能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定向“免疫”輔導, 從而擴展網絡輿情的外延, 向學生傳播正能量。

網絡輿情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論文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 網絡輿情;

一、案例介紹

蘇某, 女, 安徽人;該生入學後各方面表現良好, 並未引起班主任太多關注。然而, 新生心理健康普測結果裏其SCL-90量表顯示高達300多, 其中軀體化、強迫症、人際敏感、鬱悶、焦慮、恐怖、偏執等因子都較高, 通過交談, 該生一開始相當抗拒心理輔導, 但依舊靜心與我分享。據瞭解, 該學生出生幾個月左右就與父母分離, 從小與爺爺奶奶生活, 父母不經常回家, 與母親的交流常常被其打斷, 與父親基本無交流, 有個比自己小6歲的妹妹, 妹妹從小與父母一起生活, 與妹妹關係陌生。高二的時候曾經因戀愛問題, 遭受父母的強烈反對以及爺爺奶奶的默不吭聲而選擇自殺, 未遂後至入學前和父母出現爭吵時也有過該念頭但並未再次付諸實踐, 目前在校與舍友關係融洽, 週末時光經常在周邊逛逛, 情況基本穩定。

二、案例分析

國內外研究都表明, 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子女的心理健康及人格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其教育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是態度和行爲所表達出的情感氣氛的集合體, 良好的家教背景對人類一生的發展都大有裨益。那些在單調、貧乏環境中成長的孩子, 心理髮展更容易受到阻礙, 他們潛能更多地受到了抑制。

從根源上分析, 大學生心理問題是不良的心理素質在遭遇到現實問題時出現某種症狀影響到其健康心態, 即其個人沒辦法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來應對心理危機。所以說, 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我們可以追溯到其成長的軌跡, 它不會因爲上了大學離開父母或者說到了成年的年紀而弱化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 所以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巨大影響。

1.早期教育撫養人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上述的案例中, 學生從小與父母分離, 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關愛,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心理成長是不完整的。在心理學說中, 有一個名詞叫做“父愛缺乏綜合症”。因爲父親長期不在家極少關注到孩子, 會影響孩子人格發展的全面性, 與母愛的細膩不同, 父親相對來說會更趨於理性, 邏輯思維和情緒的穩定性上更高於母親, 所以缺乏父愛的孩子更容易逃避, 蘇某從小到基本上與父親無交流, 在某種程度上說父親對她而言是個陌生人, 在談及父親的時候, 她基本是無任何情緒起伏, 一筆帶過。然而母親對孩子而言, 從有記憶開始在言語上就是不準、不允許來限制其生活, 所以蘇某在內心深處極度缺乏安全感, 當提及是否會想念母親時, 其嘴上倔強地說着不想, 卻已飽含淚水。所以, 蘇某的內心是矛盾的, 她渴望被關注又害怕關注, 缺乏安全感, 渴望被人疼愛, 但又害怕被愛, 抗拒親密關係, 又不敢表露自己的情感, 過度自我保護, 久而久之玻璃心和悲觀的人生態度。

瀋陽大學任春鳳老師在《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及對策》中統計過, 結果顯示6歲之前撫養人是父母的, 他們在SCL-90量表中顯示的總分和其他所有因子都低於6歲前的撫養人是隔代家長和寄養家庭的, 所以說6歲前由父母撫養的孩子心理健康狀況是最好的, 然而案例中的蘇某從6個月開始就由爺爺奶奶撫養, 其早期的家庭教育對其心理產生了重要影響, 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其SCL-90量表數據不容樂觀。

2.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由於從小與父母分離, 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爺爺奶奶在某種程度上代替了父母的角色, 從小蘇某對爺爺奶奶很是依賴, 在自己和父母的觀念出現分歧的時候, 蘇某第一時間想找爺爺奶奶求助, 然後對於某些事情而言, 主導與決定權依舊在父母手裏, 爺爺奶奶愛莫能助, 在這樣的情況下, 家庭爭吵頻繁出現, 心理承受能力過低的蘇某選擇了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好在未遂, 事後母親幫其找心理醫生被孩子拒絕, 但母親也因爲這件事受到了打擊, 開始試着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 請求身邊的心理諮詢師給與自己意見, 慢慢開始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不再強迫孩子, 學會彌補在以前歲月裏孩子缺失的那份母愛, 漸漸地孩子開始接受母親, 會與其分享在校的生活點滴, 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但父親依舊自顯得陌生。

在任春鳳老師的調查中還顯示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其心理也產生了影響。基本上父母教育孩子分爲嚴厲、民主、放任和溺愛四種類型。在父親的教養方式上, 民主型的教養方式總分顯示最低, 說明民主型的教養方式對大學生而言心理健康狀況是最好的, 與上述案例中蘇某的行爲相吻合。

三、基於以上分析對教育的建議

溝通是指通過談話或者其他方式進行人與人之間相互的瞭解。家教是人類教育的起點, 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所以, 在家庭教育裏, 家長和子女能否順暢溝通對於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人際關係起這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平等和尊重意識的養成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家長作爲一家之主, 常常處於居高臨下的狀態, 總是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所作所爲, 對於想法較多的子女常常以強制的方式要求其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不善於傾聽與交流, 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與父母溝通的勇氣和能力, 也難以把握何時能夠精準表達自己想法, 進入大學後, 也不太樂意與人交流, 形成孤僻的性格。所以, 父母應該以平等的心態與孩子交流, 學會傾聽, 善於引導, 用自身的經歷來給孩子樹立正確的榜樣。其經過蘇某自殺未遂事件以後, 好在其母親意識到自身的問題, 並求助心理醫生來幫助其解決問題, 嘗試用平等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尊重孩子的某些想法和意願, 學會傾聽, 其實多數孩子與父母之間存在代溝, 與父母有隔閡有叛逆, 他們會排斥會抗拒, 所以父母對孩子要有明銳的洞察力, 找到孩子願意接受的能夠溝通解決問題的方式, 做智慧父母。

(2) 創造穩定家教環境:溫馨和諧家庭結構的建立

溫馨的家庭環境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父母在家庭環境中應當遵循以以德治家、勤儉持家、家和萬事興的理念和思想開展家庭教育, 提高家庭的和諧程度。蘇某正是因爲沒有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 其心理陰影較大。首先, 父母要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工作的艱辛與兼顧孩子上家長取得應當取得平衡, 留守兒童的心理壓力當前社會上越發明顯, 缺少家庭陪伴是主因。其次, 每個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要符合自己的形象, 當孩子的心理出現偏差時, 要充分發揮父親的'理性思維和母親的細膩心思,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 班杜拉學習理論認爲:學習是一種觀察模仿的過程, 是將榜樣的行爲照搬到自己身上來, 從中來總結經驗行成自己的行爲風格, 對孩子來說, 其思維的可塑性大, 模仿力強, 家長會是孩子模仿的主要目標, 孩子會從家長的日常相處中總結出自己獨特的思想意識、生活習慣, 以此來衡量自己的道德規範。

(3) 強化家校聯動機制:多種溝通渠道的暢通

學校而言, 要充分發揮輔導員、心理諮詢師和班主任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動機制中的主導作用, 加強家校溝通, 引導家長正確對待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應該承擔的監督義務和參與責任。高校應當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爲家長提供理論聯繫和培訓的機會, 將家長的力量整合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通過家裏學生家庭檔案的方式記錄, 特別是納入心理諮詢預警庫的孩子, 從而形成家校聯動合力。對家長而言, 要配合學校老師做好心理疏導工作, 正式孩子出現的問題, 並努力從自己及身邊尋找原因, 幫助孩子能夠儘早地面對問題, 尋找適合的解決途徑, 保持與老師之間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家庭對於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需要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家庭對於學生的影響力是任何其他空間都無法替代的, 缺乏父愛與母愛, 孩子的心理是不完整的, 只有讓學生從家庭生活中深切感受到真正的溫暖與愛, 其心理纔會更加健康, 人生的路程纔會更爲順暢。21世紀對大學生來說充滿機遇與挑戰, 但是21世紀又是屬於青年的時代, 家長更應該在家庭教育中樹立標杆,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與學校形成合力, 學會用科學的方式教育子女, 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讓其成爲有爲青年。

參考文獻

[1]龔永堅、王芳、李蘇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2]馬珺.父母教養方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 2013, 13 (1)

[3]任春鳳.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及對策[J].瀋陽師範大學學報, 2014, 1 (38)

[4]武慧琴.高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關係[J].理論觀察, 2016, 9

[5]莊美金.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聯動機制的建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15, 12 (31)

[6]王愛玲.在家庭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 2008,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