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方法論文

有關語文教學的方法,老師們知道哪些?下面是語文教學方法的論文範文,供大家借鑑。

語文教學方法論文

語文教學方法論文: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思考

摘要:

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讓學生參與課堂,通過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達到對課文文本的獨到理解,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但是在改革過程中我們也要合理借鑑並吸收傳統的教學方法,不能全盤否定傳統教法。本文擬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對小學語文教學思路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見解。

關鍵詞:

小學語文;文學常識;朗讀書寫

在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指導下,語文教學的改革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廣大教師爲課堂教學的改革輸入了新鮮的血液,爲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成長的平臺。但是在課堂改革的背景下,我們也應該對傳統語文教學的思路和方法加以借鑑、應用,而非全盤否定。現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對如何搞好語文課堂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一、課堂教學應該關注作品作者和時代背景的介紹

在觀摩教學中,我曾經看到教師開場精彩的導入和情景引入,但是在談到時代背景和作者介紹時,卻一筆帶過,給學生不留記憶的時間和空間去識記作者、作品背景常識。小學語文教材中課文的選擇,除了考慮字詞基礎知識外,還考慮到了古今中外名篇的滲透,教師應讓學生在學習這些作品時,去感受名家名篇的藝術魅力。但是我們有時卻忽略了對這些名家的常識介紹。我認爲對於像李白、杜甫、魯迅、老舍這樣優秀的作家,應該讓學生知道並記住他們的朝代、代表作品等。對於時代背景的介紹,我們也應該講給學生。比如很多學生會背誦《春望》,但是卻不知道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不知道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思和心繫天下的遠大抱負,因此即使會背誦這首詩歌,卻不能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內涵,更不能理解花爲何會濺淚、鳥因何而驚心。所以,在課堂教學前教師給學生講解時代背景是很有必要的。名家名篇都是作者在特定環境下寫成的,如果脫離了時代背景的介紹而去強行分析字詞、優美語句、作者情感,就像空中樓閣,學生會有霧裏看花的感覺。與其這樣還不如在課前幾分鐘交代清楚文章的時代背景,這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何樂而不爲之呢?對於名家名篇,學生的課外閱讀是很有限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語文教師應該承擔起傳承經典文化的重擔,讓學生在課堂上感知經典,感受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思想得到薰陶,境界得以提升。

二、語文教學應該關注朗讀環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文本的思想感情

在新課程改革的改革背景下,教師有時爲了追求課堂的生動性、有效性,把大量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思考,這本無可厚非,課堂確實要讓學生思考、發言,但是語文畢竟是一門文字感知極強的課程,對語言的形象感知,只有通過讀才能夠認知。而我們身邊的語文課卻多了一份討論的熱烈,少了一份琅琅的讀書聲。範讀、領讀、齊讀等形式優美的方式遠離了課堂,像《養花》這樣優美的散文,學生只有反覆讀才能體會課文的真諦,養花的過程是艱辛的',但也是一種生活的體驗,今天的學生未必能真正體會到養花的樂趣,那麼只有多遍的朗讀、多遍的感知,包括養花過程的情感體驗,才能體會到“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實,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的生活情趣,才能讓學生在文本的薰陶下,熱愛勞動,感受到老舍的生活情懷。朗讀不僅可以讓學生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說話水平,讀的多了,自然在平時的表達中就會通順流暢。我們總抱怨學生詞語貧乏,作文語句不夠生動,究其原因,還是讀得少的緣故。“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要認識到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朗讀的作用,使之成爲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時代雖然在變化,教學方法雖然在變化,但是語文教學因其特殊性,必須根植於民族的沃土。只有當我們的課堂教學有了琅琅的讀書聲時,才能真正迴歸到語文的本源。

三、關注學生的書寫,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今天,我們只重視學生的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書寫。這顯然是錯誤的,我們應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漢字的筆畫順序、結構、書寫的美觀,這些都是教師應該常常提醒學生的內容。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的筆畫順序五花八門,筆畫書寫規則讓他們任意變形了,漢字的先橫後豎、先撇後捺等規則讓學生變得面目全非,並且書寫中使用橡皮擦、膠帶的現象比比皆是,本來很優美的漢字造型,在學生的筆下失去了風采。究其原因,除了學生沒有認真把握書寫規則之外,還和我們的要求有關。

筆者還記得上學時自己因爲“己、已、巳”的書寫而被教師罰寫了一頁作業,雖然這種做法在今天並不可取,但我們可以爲當時教師的敬業而歎服,他們不會放過學生書寫中一筆一劃的錯誤,這對於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師應該有所啓迪,正是因爲我們忽略了這樣一個個細節,學生的錯誤纔會永久存在下去。“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也應該做到”,在漢字書寫過程中,語文教師也應該常常去研究、查閱工具書,把正確的書寫規則教給學生,並臨帖寫得一手好字,讓自己的書寫行爲去感染學生,這種感染是潛移默化的,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一種良好的書寫習慣。“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相信一筆優美的板書字會給學生一種享受,讓學生產生模仿性,這種教育方式有時比說教更具說服力。在教學中,我們還要經常鼓勵和表揚書寫整齊、美觀的學生,讓認真書寫的學生產生成就感。書寫的美觀大方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計算機走進千家萬戶的今天,無疑會淡化語言文字的書寫要求,今天的課堂我們不要求學生練習大小楷的作業了,但是鋼筆字的書寫,我們有必要也有責任要求學生把漢字寫規範、寫美觀,這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畢竟語文教學傳承的是民族文化的經典,而書寫又是經典文化的重要體現之一。新課程改革無疑給廣大教師的教學提供了更爲廣闊的教學思路,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課堂的樂趣,也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讓課堂充滿了活力,但是品讀新課程改革精神,它絕非摒棄傳統,我們要在傳統中去摸索新的教學方法,給語文教學一片嶄新的天地。

語文教學方法論文:新課程改革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摘要:

新課程改革實施好幾年了,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各種展示課、優質課爲我們的改革鋪好了道路,指明瞭學習、借鑑的方向,使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然而,當我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時,一定要邊走邊反思,找尋改革中的缺點。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課堂教學;教學反思

如今,只要提到教學改革,廣大教師都會講出許多理念和方法,可以說改革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課堂上,早已改變了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的做法;早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一個指導者;學生小組之間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早已不再是新鮮的做法。看來似乎課程改革進行得很徹底、很成功,但隨着改革時間的增加,改革熱潮逐漸平靜下來,我們也逐漸發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小組討論形式化

課程改革要求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於是學生都被教師分成若干個小組,上課時,只要有問題便讓學生起立湊到一起討論,然後代表展示討論結果,教師再點評一番,如此這般,一節課下來,學生起立討論,教師點撥糾正大概要三四次。這種課堂教學,看似一改以前被動聽、被動抄,學生在課堂上佔了主體地位,學生自主學習了,但是靜下心來想想,這節課學生真正學到了什麼呢?教學目的達到了嗎?教師真正把握了嗎?有一次聽課,教師講的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在朗讀這個環節,該教師要求學生先在小組內朗讀,小組內同學之間相互糾錯。一時間課堂裏熱鬧起來,各個小組裏你讀我聽、我讀你聽。這期間教師便站在前面等待,最後找幾個代表來讀,代表讀得都不錯,這個環節便完美結束了。深思下來,這麼處理朗讀有些簡單化、形式化,大有爲了改革而改革的意味。其實,朗讀教學有多種,教師範讀、學生齊讀、個體讀、聽錄音讀,都能收到相當不錯的效果,真的沒有必要非得熱熱鬧鬧地搞小組活動。尤其是在語文課堂上,講究一種氛圍,比如講詩歌時,需要一種詩意的氛圍,通過教師講解來塑造一種濃厚的充滿情趣的意境,讓學生沉浸其中。如果一節課如此三番地讓學生起立討論,勢必會破壞這種氛圍,效果不一定會好。所以,在改革逐漸走向成熟的時候,我認爲我們沒有必要爲了改革而改革,更沒有必要爲了迎合聽課者的評價而特意走這個形式。只要我們設置了合理的教學目標,最後實現了目標即可,這其中的策略是靈活的,多餘的活動反倒無效。以背誦爲例,如果需要的話,我們可以拿出整節課的時間給學生讀和背,完全沒有必要進行小組活動,所謂的優秀的教學模式也不是非得拿來用,是讓我們借鑑的,用於不用完全取決於我們的教學目標。

二、評價形式化

小學教師都懂得這個道理:好學生都是誇出來的。當然,這個道理在新課程改革理念裏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每一個學生作爲一個個體,有自己的獨到的思想和人格,一個學生跟其他學生相比是有差異的,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在這方面有些教師做得有些不妥,主要體現在評價學生時,都是內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勵。教師誇獎學生的話語如什麼“你太棒了”“你真聰明”“你太偉大了”之類的話。即使學生回答了極簡單的問題,也給予“你真是了不起”的誇獎,甚至是回答錯誤,教師也捨不得直接說出來,恐怕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長此以往,這樣名義上是進行賞識教育、鼓勵教育,可實際上學生都聽膩了,他們會認爲教師是虛僞的,由此而看不起教師,更別說“親其師,信其道”了。在評價語言上,我認爲應該對錯分明,是非分明。如在學生書寫方面,不能不論好壞都誇獎一番,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心平氣和給學生指出來,加以認真指導。如果只是爲了維護學生的自尊,鼓勵學生而一味誇讚,結果可想而知。

三、忽視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

小學語文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要非常重視對學生識字寫字和理解能力培養。但有的教師認爲新課程強調“三維目標”,“雙基”就無關緊要了。在課堂教學中,主要精力用在瞭如何讓學生“活”起來、“動”起來上。於是,在語文課上,不論課文是什麼題材的,教師都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問題,比賽朗讀課文,而最重要的語言學習卻沒有絲毫涉及。整整一節課,有時討論,有時比賽,學生看似認真,看似積極,但等到真正測試時,有些學生竟然連課文的生字、生詞都不會寫,連最基本的詞語都不理解,更別說書寫工整漂亮,作文語言優美了。還有的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把學生該說出來的、該寫出來都寫到課件裏,只要打開課件讀一讀、看一看就行。

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學生養成眼高手低的毛病。針對這形式化的問題,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反思,爲什麼語文課堂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應該怎樣避免?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傳統課堂上的好的東西拿回來?也許有的教師認爲,新課程改革就意味着地對傳統教學徹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拋棄,要不然算什麼改革,因而在行動上往往全盤否定我們的傳統教育。課堂上教師也不敢範讀了,怕被批評說是一言堂;教師也不敢講解了,怕被說是填鴨式教學;教師也不敢批評學生了,怕被說是挖苦諷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永不停,怕被說教學方式落後。這種完全無視文本、脫離文本、只走形式的課堂教學,哪還有從容的時間和心思來朗讀、吟誦、感受課文中那些優美的詞句?那些課堂討論的問題,看似新鮮有趣,其實沒有多大的啓發性,譁衆取寵而已,哪還有字、詞、句、段、篇的落實?哪些看似鼓勵的語言其實只是言不由衷的表演而已,那裏起到了指導的作用?所謂的自主、合作和探索學習方式,究竟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呢?難道是隻要討論探究便有靈感火花迸發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暴露出的問題,決不會僅存在語文這一學科,別的學科同樣存在。教學改革不是追求時髦時尚,也不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強制,它是一個紮根學生實情,以自主快樂學習爲手段,以學生學會學習爲目的的對傳統課堂教學進行改進的教學改良活動,它應該是充滿靈動和活力的,應該是不被任何模式和模版拘束的,不應該充滿形式主義。

參考文獻:

[1]陳藝真.中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策略[J].教學與管理,2007(5).

[2]周秀芳.例說閱讀教學中的語言品位[J].語文教學通訊,2007(4).

[3]李燕飛.語文教學不能忽視教師的“個性風格”[J].語文教學之友,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