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村中小學班班通學校管理論文

一、完善應用機制

關於農村中小學班班通學校管理論文

1、任務落實

天上掉下了“餡餅”,農村中小學有了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學校領導應該高度重視,任務落實,明確分工。硬件管理責任到班,設備維修落實到人,技術推廣分解到學科,獎勵評價機制更新到位,各個環節要形成相應的管理制度。一把手要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其餘領導配合抓,相關成員各司其職,組織好班班通的應用管理工作。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成立電教中心,配備專職技術人員,負責應用研究指導和資源建設任務。

2、配套保障

“薄改”項目學校班班通設備雖然不要學校出錢,但資源的補充、設備維護、教師培訓、日常應用、教學科研的費用,學校必須想辦法足額保證。不應有班班通經常使用要多花錢的消極思想,有的學校連電費的增加、燈泡的更換都有抱怨,影響了班班通使用的積極性。電子備課室爭取到位,電子備課是班班通應用的前提,現在有的學校雖然有了班班通,但還沒配備電子備課室,有的學校配有電子備課室,但電腦數量明顯不足,一個近百名老師的學校,只有十多臺電腦,至少要達到教師數的二分之一。

3、管理創新

1)分步推進很多學校對教師使用“班班通”教學的數量做了明確的規定,並納入到對教師的常規管理中,與評優評模績效工資掛鉤,這些舉措很有必要。但農村學校要求教師應用班班通教學要有先後順序:學校領導及骨幹教師——年輕老師——年老教師,從點到面,逐步推進,不同情況的老師在數量上也應有區別。應用程度上要有:借鑑——模仿——創新的階段,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熟練,課堂教學應用初始階段可以只輔助某一個場景再現,數學教學中只進行旋轉等動畫的演示。2)評價創新班班通的使用必須以電子備課爲基礎,很多學校在教學常規檢查中還要求要有手寫備課,包括一些地方評職稱還要提供手寫備課本,應將電子備課和手寫備課同等對待,評職稱中檢查備課本也可用光盤代替。對於在班班通使用方面表現突出的老師應優先推薦參加各級優質課競賽和上級組織的學習培訓,充分調動老師的積極性,探索出普遍用起來、深入用進去、持續用下去的獎懲評價機制。3)設備的`安全“班班通”設備是學校的固定資產,要納入學校固定資產管理之列。任何個人不得佔有或變相佔有。各學校要將“班班通”工程建設的技術材料、維護維修記錄、培訓記載、教研工作日誌等資料整理歸檔,統一管理。各學校必須遵循《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設備安全管理和處理規定》,對“班班通”設備要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使用,既要加強防火、防盜、防雷、防潮、防塵、防靜電等各項安全保障措施;又要加強網絡安全與信息安全管理工作,認真做好防毒、防黃、防黑、防系統漏洞、防各種有害信息入侵等常規工作。

二、提高應用能力

1、培訓先行

“班班通”需要每個教師去實施,教師熟練掌握相關技能是廣泛應用的重要基礎。爲此應做到培訓先行,採取“五定”(定計劃、定時間、定內容、定目標、定考覈)和“三結合”(自主學習與集中授課相結合、骨幹培訓與全員培訓相結合、校外培訓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師進行計算機操作全員培訓。培訓中要求教師逐步做到“七會”:即會打字,會排版,會下載,會編輯,會播放,會處理電子郵件,會排除一般故障。培訓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外出培訓,選派部分老師參加上級組織的培訓。二是校本培訓,積極開展校本培訓,是普遍提升全體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應用技能的主要手段,貴在長期堅持,可採用分階段、定任務、集中培訓與單獨輔導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集中培訓除了利用外出教師進行二級培訓外還可請專家進來培訓。培訓內容除培訓教師的動手能力和技術水平,使其熟悉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及班班通的硬件環境和技術平臺外,還應將教師對所需的視頻、音頻、文字和圖片等資源的組合能力作爲培訓的重點。

2、認識跟上

學校領導應將班班通的應用作爲增強學校競爭力、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率先垂範,並儘可能提供可利用的資源、時間、獎勵等各種支持;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班班通設備和資源的應用對促進自身專業成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努力成爲適應班班通教學的新型教師。

3、骨幹引路

學校應培養一批骨幹老師先開展好應用網絡教學資源的探索和研究,以點帶面推動教學應用大面積開展。安排骨幹教師講授公開示範課、參加課件評比,提高學校的班班通應用檔次,帶動全體教師應用“班班通”設備服務課堂教學,搶佔教育制高點。

4、教研深化

教研組要以教育教學研究爲先導,推進“班班通”應用,及時將研究成果運用到教育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要以活動爲載體,組織各年級各學科教師利用“班班通”開展教學觀摩課、示範課等教研活動,總結推廣好的經驗與做法。課內比教學工作以及校級以上公開課必須使用班班通,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優質課、課件製作、論文交流等活動。深入開展校本教研,運用同伴互助、自主研修、集中探討、專家引領等多種形式,促進班班通應用技能的提升,探索班班通應用的新方法和新模式。逐步開通教師個人網絡工作室,推廣教師網絡研修活動,構建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互助學習的教育新模式,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三、加強資源建設

1、開發個人資源

教師要從生活中積累素材,依據社會信息的熱點、重點,選錄有關資料。如博覽衆網站,精選電視節目,摘錄生動事例,從互聯網上獲得資源進行二次開發,使之成爲班班庫素材庫中的資源。特別要注意將收集的資料編訂與教材順序相吻合的目錄,分門別類,配置在有關教材的標題下。這樣在備課和講課時教師才能更方便地選用最佳資料。每一位教師均應在所任課班級的計算機上建立有個人文件夾,形成自己的電子備課、課件教學資源。

2、整合校本資源

學校應定期對所需資源進行遴選,並以年級、學科、章節或知識點爲單位進行歸類和整理,形成學校資源庫,爲每個學科每一課時提供基礎教學資源包,包括教學示例、教學課件、擴展資料、習題精選、教學參考、教學實錄等;將學校中原有的一些視頻資源,如課堂實錄DVD、示範課例,以及收集的其它視頻文件,全部轉換成數字格式的文件,形成資源建設素材;學校特別要保證傳輸渠道的暢通和高效,有條件的可以建校園網,沒條件的也可以通過學校辦公羣、郵箱或網盤建立學校資源的傳輸渠道,及時整合學科資源,做到資源共享;隨着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的展開,“寬帶網絡校校通”後,資源的傳輸會更加高效。

3、拓寬網絡資源

學校除了接收利用薄改資源庫平臺、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現代教育技術網等遠程教育資源外,還可加強校際聯繫,進行校際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網站資源,一般免費網站資源質量不高,學校可與“學科網”“菁優網”等資源豐富質量高的網站合作,爲學校提供更多的優質網站資源。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國家已經將實施農村中小學班班通工程作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農村中小學應完善應用機制、提升應用技能、加強資源建設,充分發揮班班通這一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作用,增強學校競爭力、促進學校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