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彰顯職教元素的校園文化論文

校園文化對學生有着教育和薰陶的作用,它除了能夠幫助學生明確生活方向,幫助學生健全人格、端正價值取向,實現德育目標外,還具有約束和凝聚的作用,能夠優化德育途徑,更直接地實現德育育人。實踐證明,校園文化可以提高校園人的道德認知功能,從而加強道德實踐功能。校園文化主要是通過兩種途徑促進師生的道德認知,一是校園文化中的制度、條例規定等剛性行爲規範對校園人的行爲具有強制認知作用;另一方面,校園文化特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對校園人具有隱性的提示作用。校園文化在得到全體學校成員的認同之後,便會對成員之間的思想、行爲和心理產生約束與規範的作用。校園文化對成員的約束是一種精神力量,側重逐漸養成,它潛移默化地告訴師生員工是非、善惡、對錯以及美醜的衡量標準,使得人們在內心或行爲發生矛盾衝突時,能通過校園文化倡導的信念、意志進行平衡調解,從而化解矛盾,體現了校園文化的約束功能。社會心理學家也證明:“由於羣體中的各個成員有着共同的興趣和目的,有着共同的利益,同屬於一個羣體,於是在對羣體外部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原則上,都自覺保持一致的看法和情感。”[3]羣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爲有趨於一致的傾向,這種羣體行爲的常規模式對羣體成員的行爲有極大的約束力。

構建彰顯職教元素的校園文化論文

健康和諧的校園文化在催人進取的同時必能教人致善之道、必能予人審美之情。良好的校園文化能爲高職院校師生員工營造了民主自由、和諧有序的氛圍,樹立了高品位、高素質的理想目標和價值追求,形成了高職院校師生員工前進的巨大推動力量。校園文化不僅爲學生創造了一個求學治學、陶冶心靈的場所,更可以豐富學生生活,培養學生真摯情感,開發學生智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升生活品質。此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還具有輻射功能,不僅體現在其對內部師生員工持續性、長久性的影響力上,還體現在其對社會、對公衆的影響力上。薰染了該校校園文化之後的師生員工,是學校與社會緊密互動過程中的主體,他們在進行實踐教學、從事職業實訓、提供社會服務時,必然將自身涵養的文化外化成相應的行爲,將校園文化的良好影響力逐漸釋放,對社會及公衆起到輻射作用。

一、高職校園文化的缺失

校園文化是學校育人環節中重要而不可缺的一部分。良好並具有特色的校園文化是需要經歷數代人的努力,還需要不斷地吸收外界文化的營養,揚棄文化中的優劣部分,並不斷地對校園文化進行沉積、提煉和昇華,最後才能形成的。然而研究表明,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目前的情況並不怎麼理想,有些院校或是照搬本科院校的模式,或是守舊以往的模式,對校園文化不重視,而最爲突出的問題是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缺乏了職教元素。因此,有必要理性地、全面地、科學地審視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職教元素缺失問題,並從中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爲提出研究對策做準備。

1、校園文化特性的缺失

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並無高職院校特色,盲目地追求辦學的效率化,學生活動只是一味地準求參與數,卻忽視了自身文化特性的建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特性的缺失主要表現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在校園文化中體現不夠,認識方面的不足,帶來了方法上的不當。一些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組織機構尚不健全,缺乏了學院黨委、校長等高層領導的統一指導。即使有些學院由書記或院長主管校園文化建設,但實際上,這些高層領導很少對整個校園文化進行宏觀的、系統的調控,而把如此龐大的文化建設“分派”給了校團委或學生處。沒有高屋建瓴的指導,校園文化的建設就會陷入一盤散沙、羣龍無首的困境。同時,沒有較高思想的指導,高職校園文化“淪落”爲學生的'社團活動。這些校園文化建設方法方面的不當,也使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缺乏彰顯職教元素的途徑,從而不能形成具有職教特色的校園文化[4]。

2、校園文化中制度文化的缺失

校園文化的建設重點在於精神文化,如何將精神文化的內涵傳遞給學生從而產生凝聚力,這就需要制度文化來起到思想上規範的引導。所以說,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其本身的制度化就代表校園的文化品質。但是當前,學校往往重視行政管理工作而忽視制度文化的建設和健全,過於依賴行政手段解決問題,導致學生的文化意識始終處於行政管理措施之下,學生的校園文化自覺性不強,活動都是人云亦云,被迫參與,體現不出自身的主題地位,不能積極爲校園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3、校園文化中企業文化的缺失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許多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都實現了學校育人和企業用人的完美結合。但是,學校在優秀企業文化的引人和吸納上卻沒有實質的措施。目前高職院校與社會企業間已經有了比較頻繁的交往,但這些交往集中在對學生能力培養方面,在文化方面的合作和溝通卻很缺乏,致使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脫離高職培養目標,未能體現高職特色,導致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脫節。所以,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仍然停留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合作,始終沒有能夠出現精神文化方面的互動與交流。

二、構建和彰顯具有職教元素的高職校園文化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職業教育功能與高等教育功能的雙重屬性,其職業性是區分與其他高等院校的重要特徵。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中的職教元素,就是指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反映職教文化特色的組成要素,其中包括,技術技能元素,這是從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來看;職業崗位元素,這是從職業教育課程設置角度看;企業行業元素,這是從職業教育主體來看。

1、按照高職特點和規律創新校園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對規範校園內的各項活動、規範師生的言行起到必要的導向和約束作用,是維持學校正常教學、生活、工作秩序健康穩定發展的保證,它包括各種規章制度、道德規範、行爲規範、工作守則等。建設管理制度文化。高職院校除了要規範校園制度文化以外,還要開闢新的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是高職院校辦出特色、培養學生“職業人”意識、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是高職院校與企業交流滲透的主要途徑。只有讓企業參與學校育人的全過程,才能培養出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才能增強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此外,還應健全實訓基地的工作管理制度,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的運行機制,在滿足合作企業和人才培養需求基礎上,實現校企互惠雙贏。

2、引入企業文化特性豐富校園行爲文化

高職院校的辦學目的是爲國家輸出綜合型的技術型人才,其最終的去向仍舊是企業。引入企業文化,使其成爲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鮮明特色必須要強化專業意識,利用各種機會闡析企業文化,並且開展好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良好的企業文化的引人,能夠使學生感受企業魅力,瞭解企業運轉,汲取企業管理精華,實現學校到企業的“零跨越”。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兩種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參與,彼此借鑑,共同發展,必將能把學校和企業發展成爲一個相互包容的整體,有利於學生的成長和成才。

3、按照職業要求加強校園物質文化建設

由於高職院校“職業化”的特徵,高職院校的就業導向應與企業密切結合。高職院校不一定有雄偉氣派的教學樓、體育館,但必須有科學先進的實驗樓、實訓樓;不一定有一流的專業理論,但必須有一流的專業實驗實訓室。這些體現職業教育的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設施建設應該擺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要求學校要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將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及企業家精神引入校園,按照職業要求建設好校園的物質文化。同時,通過對企業的人才輸送和理念瞭解,將學生送入一線的就業平臺中去,通過校企就業平臺的搭建形成資源優勢的互補,使企業不僅僅爲學生成長提供平臺,並且爲“職業化”的校園文化建設起到媒介作用,並將這個文化優勢作爲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打造以“職業化”爲校園文化核心的博取衆多優秀企業文化之長的校園文化形式。

總之,高職院校作爲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承擔同樣的文化任務。然而由於教育類型的不一樣,承擔的文化任務和責任也不一樣。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更多應該弘揚技術技能文化,強調“行行出狀元”的理念,爲社會、企業培養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中的職教元素研究,將會引領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走出照搬學科型高校的模子,最終獲得職業教育自己的特色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