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聲樂教學中美聲與民族唱法融合論文

摘要:美聲和民族唱法在當下聲樂教學中佔據着重要地位,在聲樂教學中逐漸將兩種唱法相互借鑑與融合,這樣的歌聲將具有美聲和民族聲樂的特色,彌補了各自單一歌唱中的不足。本文簡單探討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差異對比及融合的措施,希望能夠給聲樂教學一點新的啓發。

淺談聲樂教學中美聲與民族唱法融合論文

關鍵詞:聲樂教學;美聲唱法;民族唱法;融合

聲樂即人聲演唱,聲樂教學包括美聲和民族唱法。美聲唱法,按字面意思即優美的聲音,即唱法本身就涵蓋了優美的特點。民族唱法,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的勞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根植與本土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點,產生的具有濃郁民族風情和地域風格的歌唱形式;由於我國民族衆多,涵蓋的民歌也是多種多樣,因此民族唱法更具有多樣性。聲樂發展至今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是中國現代聲樂的兩大重要標誌,同時兩種唱法本質區別較大,教學如果能將兩種唱法有機融合,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教學成效。

一、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對比差異

1、氣息運行的異同

聲樂,是由人聲來演唱表達情感的音樂形式。聲樂教學不管是美聲還是民族唱法都需氣息的運用。中國唐代音樂文獻《樂府雜錄》中說:“善於歌者必先調其氣”,可見氣息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兩種唱法中共同需要嚴格練習的。民族唱法,氣息運用講究從中腹部(丹田)醞釀,胸腔而發。美聲唱法,氣息卻是由胸腔和腹部共同呼出。教學中有專業三點強調,即印堂、橫膈膜、下腹部這三點,就是歌唱中氣息運行呼出的關鍵。實際演唱中,民族唱法教學強調唱出細緻清晰的單線型聲音,即重視氣息和聲音的一致性,而美聲唱法則重視氣息的保留和存儲,強調儘量能用最少的聲息發出最動聽的聲音,演唱中關鍵在於氣息的呼出,配合協調聲門,讓氣息平緩而舒暢。所以說,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都強調氣息的運行與呼出,強調腹腔對於氣息的把握與控制,只是在實際聲門呼出,最後形成的聲音效果上存在很大差異。

民族唱法重視聲音的線性流出,強調聲音的強度與清晰度,氣息運行期望達到的效果是歌唱情感、歌詞、音樂的交匯,展現出民族獨具特色的唱法音調。美聲唱法始終重視聲音發出後的優美度和動聽度,所以在運氣方面大多予以保留,並不在意聲音是否清晰,是否具有線性凝聚力,只要氣息能夠順暢的在聲腔中流動,讓氣息運行下的唱詞展現出優美的表現形式即可。所以從最終聲音效果上看,美聲唱法的氣息較深厚,聲音柔美、飽滿且稍顯鬆散,重視共鳴,善於將唱詞與氣息運行交匯合成,通過氣息運行表現唱法的整體共鳴之美。而比較民族唱法,聲音鏗鏘有力,氣息強且淺,聲音明朗且衝擊力度大,聲音效果亮、薄,真聲頻繁,氣息運行抒發快且相對徹底,帶來的是直接而透徹的聽覺體驗。此外,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在語氣上也有很大差別。民族唱法語氣相對多變,不拘泥於一種固定音調,氣息運行多變,有提氣、歇氣、換氣等。美聲唱法要求唱詞不允許被語氣打破,基本就是按照曲調轉變,樂句的分句來換氣。

2、嗓音運用的異同

嗓音運用是整體聲樂教學中的一個關鍵因素,其重點在於嗓音的運動方式,強調嗓音的'運用技巧。不論民族方法和美聲唱法,聲音都是由人體的咽喉器官流出,只是流出方式上兩者還是有着顯著差異的。民族唱法具有悠遠的歷史,形成過程中受地域文化、生活習俗等,特別是受民間戲曲和說唱藝術的影響非常之深;所以不同地域在唱法風格上有着顯著差異。但是這種差異又在固定範圍內,都有着單純、直接、鏗鏘有力的特色,彰顯我國整體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民族唱法共鳴教窄,聲音單純,一般唱詞明朗,情感鮮明而直接,歌唱特色亮、脆,歌唱效果、柔,嗓音流出真聲較多。美聲唱法重視嗓音流出的技巧,一般嗓音力度稍弱,氣息有所保留,配合嗓音部分的氣息都是對應合理劃分的,以便能夠在完美的氣息配合下發出最爲動聽的聲音。美聲唱法爲確保嗓音發出較爲清晰、圓潤、鬆弛,一般會將喉頭位置放低,強調聲音流出靠近口腔上方,實現寬廣、統一的音域開拓,歌唱情感表達是貫穿、連續的。另外,在嗓音的運用上民族唱法有一個有別與於美聲唱法的特色之處。民族唱法具有“潤腔”的獨特技巧,潤腔過程一般帶有演唱者的表情傳達,體現出演唱者的主觀刻意技巧添加,是民族唱法情感表達的直接性的鮮明特色。潤腔技巧的表現過程一般帶有顫抖、連滑,伴隨假唱,在各種民族歌曲中隨處可見,若缺少潤腔技巧,即會失去民族唱法的靈魂特徵。潤腔是民族唱法有別與美聲唱法的獨特之處。

3、共鳴展現的異同

美聲唱法的共鳴之處在於整體統一,整體統一的共鳴效果能夠最大化的將聲音傳達,提高演唱者的嗓音的穿透力,最大提高美聲唱法的表現效果。聲樂教學中對於美聲唱法的共鳴訓練尤爲重視,通過口腔的打開,最大化提高共鳴展現空間,因此對於咽喉部的運動要求非常細緻。頭腔共鳴是美聲唱法展現共鳴效果的最基本方式,頭腔共鳴能夠將嗓音聚集高位置產生面罩共鳴,使得整體嗓音具有高度的穿透力和悠遠的傳播距離,聲音效果更加飽滿、圓潤。民族唱法的共鳴主要是其民族音樂文化和音樂審美決定的,因此每種民族唱法的共鳴效果都有其特定性。大體上民族唱法共鳴多表現在局部,展現方式大多是口腔共鳴和鼻咽腔共鳴,有別於美聲唱法的胸腔共鳴。民族唱法的局部共鳴特色使得整體的民族歌曲演唱各部分間會有鮮明的對比效果,強化了歌曲藝術的跌宕起伏感,提高了演唱情感的表達張力。民族唱法發聲嗓音很多出力與鼻咽腔,使得嗓音流出前傾,表現出的嗓音明朗、敞亮,柔和而嫵媚,唱詞隨曲調自由切換,不刻意追求氣息與嗓音的配合度,而側重在嗓音流出的張力,使得嗓音共鳴展現方式富有戲劇性感染力。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共鳴在表現方式和唱法技巧上雖有明顯不同,但是兩者追求的共鳴意義和共鳴效果卻是共通的。兩者共鳴展現技巧、共鳴彙集位置在認識上具有共通性,同時表現共鳴效果的嗓音流出技巧方面也有很多理論相通性。

二、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方式

1、從聲樂觀念上融合美聲和民族唱法

聲樂教學不只侷限於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的培養,更要注重學生的舞臺演唱表演能力。聲樂舞臺表演能力不僅是舞臺演唱過程中演唱能力和演唱技巧的表達,同時需要學生具有足夠的舞臺表演組織和演唱排練組織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得都是需要具體的聲樂課堂給予足夠的教學培養,教學培養的指導理念便是樹立學生正確的聲樂觀。聲樂觀念是所有學習聲樂藝術的人必須有的對於聲樂藝術的基本價值觀念,它的本質是個人對於聲樂藝術的愛好,表現個人對於聲樂藝術的探索精神和目標追求。目前聲樂教學普遍存在兩種極端現象,即喜愛民族唱法的學生對於美聲唱法毫無借鑑,更沒有融合意識,只是單純侷限在民族唱法教學本身的規範要求上,反覆練唱那幾種固定形式和技巧,封死了民族聲樂的發展空間,使得學習單調而枯燥。另外喜愛美聲唱法的學生同樣有這種現象,學生使用始終輾轉在美聲唱法的嗓音技巧和共鳴表現上,很少涉獵民族唱法領域,美聲唱法也固封在領域,得不到發展和革新。這種現象使得聲樂教學想要將兩種唱法順利的融合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聲樂觀念入手,教導學生理性辯證看待每種唱法,認識到每種唱法都有其不可忽視的優勢和不可避免的缺陷,從而進一步認識唱法融合帶來的聲樂綜合演唱效果的提升。所以聲樂教學必須要求學生同時具備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技巧和能力。

2、從技巧借鑑上融合美聲和民族唱法

聲樂教學屬於音樂文化傳播範疇,所以教學內容本質上存在地域文化差異。美聲唱法源自於歐美,唱法的靈魂就是表現美感,因此對歌唱效果的動聽度要求極高,演唱效果追求靈動曼妙,極富藝術性,往往有華而不實的空洞。我國民族唱法體現的是各個民族在悠久的歷史文化影響下結合生活勞作,表達出一種最直接真摯感情,所以唱法表現的直接生動,追求給聽衆最真切直白的情感傳達,要求歌唱效果必須明朗透徹、生活氣息濃厚,不過往往有膚淺的世俗之嫌。兩種唱法的融合將會各自彌補單一唱法的單薄寡淡,給聲樂注入不一樣的靈魂和活力,因此融合教學應從兩種唱法的技巧上相互借鑑,深入開發融入應用領域,這種教學理念可以作爲各大高校聲樂教學的一個主要教學方向。美聲唱法畢竟和民族唱法雖有諸多差異,但是融合教學只要摸清其中的有效切入點,找出具體融合方式,就可以更好的實施。目前各大高校已經給出了具體的聲樂教學改革方向,要求美聲唱法的必須加強民族風格的投入,而民族唱法必須重視聲樂美感的提升,所以這樣的改革方向也給聲樂教學關於兩種唱法的融合帶來明確的教學方法指導,便於實施兩種唱法技巧上的相互借鑑,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

三、結束語

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各有利弊,高校提出兩種唱法融合的教學模式確實從源頭解決了各自唱法單一的缺陷。不過兩種唱法作爲整體聲樂教學的主要內容,只有完全教會學生各自唱法的基本理論和技巧,纔有機會進一步融合貫通。

參考文獻

[1]耿俊超.試析美聲唱法對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的影響[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8(03):90.

[2]薛靖淳.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鑑與融合[J].教育藝術,2018(01):74.

[3]張海強.微探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融合[J].課程教育研究,2017(35):206.

作者:向章元 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