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研究論文

衆所周知,民族聲樂在理論與技術方面都對美聲唱法有所借鑑,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美聲唱法的引入,對我國聲樂教學理念、演唱技藝、教學科研等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文從民族聲樂教學中在演唱技術、理論方面對美聲唱法的融合與借鑑;民族聲樂教學中在科研方面對美聲唱法的融合與借鑑兩大方面淺析了民族聲樂教學中對美聲唱法的融合與借鑑。

民族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研究論文

一、民族聲樂教學中在演唱技術與理論方面對美聲唱法的融合與借鑑

(一)民族聲教學中對美聲唱法氣息技術的融合與借鑑

在民族聲樂教學實踐活動中,學生首先進行深呼吸,然後藉助橫膈膜保持氣息,利用肌肉羣之間的對抗給氣息以支撐,進而在確保氣息持續、勻速、連貫流動。就傳統聲樂技術而言,其大都採用小氣口來斷句,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以氣唱情”。這種氣息技術,有助於表達、訴說情感。近年來,花腔技術在流行歌曲中有所體現。花腔技術歸屬於美聲唱法,是一種很好的演唱技術。氣息在演唱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開展民族聲樂教學時,教師應加大對學生氣息的訓練,使其更好地演唱。氣息的使用並非一成不變,不同歌曲,情感、基調不同,使用的氣息技術自然也不同,這就表明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氣息的運用。

(二)對共鳴演唱技術的融合與借鑑

空腔共鳴技術在我國民間唱法中較爲常見,其注重局部共鳴。在實際民族教學中,美聲唱法中的混合共鳴技藝被廣泛運用。混合共鳴技術,即通過調動、調節各種共鳴腔體(口腔、胸腔、口咽腔、頭腔),對聲音圓潤度、音色進行加工,從而實現真假聲的轉換、運用。例如:在演唱《沁園春雪》、《中國大舞臺》等種類歌曲時,混合共鳴經常被應用,其能夠把宏大的氣勢表現出來。

(三)民族聲樂教學中對美聲唱法咬字技術的融合與借鑑

基於意大利民族語言的西洋美聲唱法被應用於民族聲樂教學時,經常出現字音不清、聲音不暢現象。自從將美聲唱法引入到民族聲樂教學,咬字技術得到了明顯提高,與之相關的理論研究也逐漸被完善。談及咬字技術,金鐵霖教授表示:在演唱過程中,字的種類主要包括寬、窄、團、尖。其中,發音通道對寬、窄音沒有影響,保持在後通道即可,在咬字時做到動作小、巧,就能順利、完美演唱歌曲。將此通道與我國以往的咬字技巧、風格有機結合,就能促使咬字準確、自然,進而將民族聲樂的親切感表現出來。

(四)民族聲樂教學中對美聲唱法混聲唱法的融合與借鑑

提及美聲唱法,首先映入大家腦海的必定是真假聲混合唱法。真假聲混合唱法作爲美聲唱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對演唱者綜合素養具有很高的要求:結實有力、通暢自如的氣息;圓潤明亮、寬鬆豐滿的聲音等;音質、音量、音域等。較其他唱法而言,美聲唱法最大的特點是混聲區唱法,也就是說,根據音高比例將真假音混合應用。從共鳴角度來看,真假音混合唱法可將所有共鳴腔調動起來。西洋混聲唱法的有機結合主要體現爲頭聲區、中聲區、胸聲區,將人體機能的科學唱法展現的淋漓盡致。美聲唱法真假聲混合唱法存在着不可比擬的優勢:其將真聲、假聲完美融合,在聲帶輕重技能調動的時候不會出現破裂音現象,進而達到演唱聲區的高度統一。美聲唱法真假聲混合唱法對三個聲區進行有機結合,產生整體共鳴,促使演唱者聲音變得圓潤、更富色彩。與此同時,演唱者聲音柔和又沒,具有強烈的穿透力。這些事民族聲樂所欠缺的。在借鑑、融合過程中,不能盲目,須充分考慮作品的風格、難易程度等。此外,須搞清楚真假聲音高比例,對其進行科學、合理改編。例如:在演唱過程中,若以假聲爲主,高音演唱就相對簡單,低音演唱有難度,這種唱法往往導致聲音、聲帶缺乏可觀的張力,適於演唱較爲柔和的歌曲,不適合演唱曲風較爲強勁有力的歌曲。在演唱過程中,若以真聲爲主,且摻入少量假聲,這個類型的聲音,可將呼吸、氣息、共鳴等有機結合,促使演唱者聲更加圓潤、明亮、富有表現力等。

(五)民族聲樂教學中對美聲唱法聲部劃分理論的融合與借鑑

經調查研究發現,美聲唱法對聲部進行了詳細劃分,其認爲每個演唱者的聲帶在長短、厚度、寬度三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異性。此外,其共鳴腔體、整體演唱素養等亦區別很大。因此,不同演唱者形成的音色、音域等也不同。由此可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教學主體,爲其提供適宜的教學內容,進而提高民族聲樂教學成效。對於民族聲樂而言,其在聲部劃分層面存在着不足之處。美國唱法對聲部的劃分,對改善、提升演唱者歌唱綜合水平、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某種意義上,其存在着共性、個性。其中,共性指的是演唱者不論唱哪種聲部,其都得參與一般聲樂技術的學習,比如:氣息、發聲等。個性指的是,繼劃分聲部之後,教師可以學生的歌唱器官爲參考依據,規劃、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內容、方式,有對性的對其開展教學活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遵循因材施教、深入挖掘、開發學生潛力等原則。聲部劃分是美聲唱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唱法在這個方面較爲欠缺。因此,民族聲樂教學應加大對其的重視力度。民族聲樂教學可以借鑑、融合美聲唱法,並不意味着必須進行男女高、中、低音劃分,而是汲取其的優點。

(六)民族聲樂教學中對美聲唱法歌唱器官生理構造研究理論的融合與借鑑

一直以來,民族聲樂教學都忽略了對各種歌唱器官生理構造的研究。翻閱民族聲樂理論,筆者發現其內容涉及氣息、咬字技術等,但唯獨欠缺了對歌唱器官生理構造的研究。不可否認,這種現象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國文化背景等存在着密切聯繫。在美聲唱法中,其對各個發聲器官生理構造、功能、特徵等進行了詳細論述。除了介紹器官名字,還對其功能、如何協調發聲作了充分的解釋說明。例如:歌唱發聲涉及到的器官有哪些?每個歌唱發聲器官是怎樣產生作用的?換句話說,歌唱者應明確自身的歌唱器官,並對其科學、合理應用該,使其發揮出應有的價值。民族聲樂在這方面嚴重匱乏,幾乎是空白的。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主要依託思考、想象去進行領會、揣摩以提升歌唱水平、技巧。

二、民族聲樂教學中在科研方面對美聲唱法的融合與借鑑

(一)我國民族聲樂教學理論研究

縱觀聲樂理論發展史,我國擁有大量關於聲樂研究的著作。其中,元代的《唱論》記述了關於演唱技巧、方法的內容;明代的《曲律》論述了學唱方法、學習聲樂步驟、學習內容等。清代的《樂府傳聲》淺析了演唱過程中的氣息、聲音運用技巧。這些理論著作,從不同角度對歌唱技術、發聲原理等進行了探究。與此同時,我國民族聲樂特點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民族聲樂他正主要包含以下內容:在演繹歌曲時,要注意咬字技術、掌握音準、控制情感等。然而,很多著作都是依據經驗創作的,不具備科學原理性。

(二)國外美聲唱法研究

17世紀,巴西雷總歸納總結了聲樂教學的技巧與方法,其關於聲樂理論、教學的概述爲以後的聲樂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世紀,隨着現代科技的不斷髮展,美聲唱法相關研究理論與自然科學有機結合,加強了對教學理論、演唱方法研究的力度。此外,其亦對物理、生物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德國醫生曼德爾在生物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提出了隔膜呼吸法。其的研究,在鞏固美聲唱法發聲基礎方面發揮着巨大的作用。通過一系列研究,古典美聲發聲方法應運而生,進而催生出古典聲樂派。此外,由於科技的發展,很多人投入到對共鳴腔體的研究中。很多知名教育者對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口腔位置等進行了探究、分析。這些有創意的研究,對推動聲樂教學頗有益處。

(三)我國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理論研究的借鑑

時代不斷變遷、發展,聲樂教學平穩有序的開展着,我國在聲樂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就某種意義而言,聲樂理論研究及其他領域理論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共性。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科學儀器、科學手段得到了豐富,在聲樂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步。目前,我國各所高校關於聲樂理論研究的論文著作數量不斷攀升,研究範疇也極大地得到了拓展。與此同時,某些研究室亦開始加大對聲樂理論研究總結的力度,在研究、選擇課題時也更加趨於精細、廣泛。此外,我國聲樂理論研究對國外聲樂理論研究著作進行了傳承,並以其爲基礎,促使民族聲樂教學與國外聲樂研究更好的融合。如今,世界的文化已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迅速的發展,在不斷地文化融合和文化借鑑當中,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縱觀當前的歌唱方法,儘管每一種唱法都有其重點和特點,但卻沒有一種完全相同的歌唱方法,這些不同的歌唱方法也爲當前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參考的依據。長期以來,美聲唱法以及民族唱法已經被很多的歌唱家所融合,且在表演的過程中,也受到了觀衆和歌唱藝術家的一致好評,將演唱者的歌唱水平迅速的提高。當下,我們不僅要將這一優秀的唱法始終堅持下去,還需要將目光放的更加長遠,將世界上所有秀秀的歌唱方法都進行融合和借鑑,融合成爲獨具特色的新唱法。本文對民族唱法借鑑美聲唱法的唱歌技巧進行分析,希望能夠引起更多的人對歌唱方法進行思考和融合,促進歌唱的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郝晶華,徐寅晨.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鑑與融合[J].音樂創作,2013,06:186-187.

[2]顏瑜頡.淺談民族聲樂教學對於美聲唱法的融合[J].音樂時空,2015,21:135-136.

[3]張剛.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鑑與融合[J].戲劇之家,2015,09:240-241.

[4]楊芳,方強.聲樂教學中民族唱法對美聲唱法的借鑑和融合探析[J].音樂大觀,2012,09:54-55.

[5]鮑雯羚.試論民族聲樂教學對美聲唱法的借鑑與融合[J].新課程(下),20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