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市領城民俗文化園市課程的實踐研究論文

在南寧市邕寧區,壯族八音、嘹囉山歌、春牛舞、壯族採茶戲等藝術形式歷史悠久、廣爲流傳。“邕寧壯族八音”作爲邕寧民俗文化的精髓,興於清代,盛於清末民初,直至20世紀80年代,仍在原邕寧縣及其周邊地區廣泛流傳,成爲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民俗吹打樂的一個重要品牌,並於2006年被自治區政府公佈爲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爲了更有效地在幼兒藝術教育領域融入邕寧民間民俗文化,我們課題組將藝術教育領域的研究分成音樂和美術兩個研究小組,各小組分頭行動,蒐集素材、營造環境、創編課程。在廣泛採集素材的基礎上,我們集思廣益創編園本課程,將民間民俗文化中的藝術元素巧妙地融入我院的環境創設、區域活動和節慶活動中,讓民間民俗藝術以另一種怡情悅性的形式去吸引幼兒,進而形成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相互和諧的藝術教育特色。

藝市領城民俗文化園市課程的實踐研究論文

一、邕寧壯族八音等民間藝術的發展現狀

所謂“八音”,原爲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科學分類法。西周時將樂器按製作材料分爲金(鍾、縛、鐃)、石(磬)、絲(琴、瑟)、竹(簫、茂)、匏(笙、竽)、土(壎、擊)、革(鞀、雷鼓)、木(柷、敵)八類,即八音。邕寧壯族八音主要由大嗩吶、小嗩吶、五孔笛、鑼、鼓、鈸、壯族樂鼓等樂器組成,曾受“廣州八音”文化影響,後又吸收了邕劇、壯師劇和壯族民間音樂的元素,逐步演變成今日以嗩吶演奏爲主,打擊樂爲輔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民間有“八音一響,喜事連連”一說,可見該藝術形式在當年的流行盛況。1983年,邕寧縣文化局組織文藝專幹深入農村開展文藝輔導活動,對壯族八音這一民間音樂進行挖掘、整理、加工,組建起以農民爲主的百人“邕寧農民八音隊",形成了更具濃郁民族氣息和獨特藝術表演風格的綜合性民間文藝演出團體:在原以嗩吶爲主的吹打樂器基礎上,增添了四人齊擂的大鼓、師公“嶽”鼓、壯家姑娘喜愛吹奏的無孔笛,另外加入壯族人民喜歡唱的壯族山歌“嘹囉”調、彩調、採茶調等,在單純吹打表演的基礎上配以“擡花轎”、背新娘、師公舞、“嶽”鼓舞、舞春牛等民族風情表演,並在演奏內容上創作了一批熱烈歡快的新曲目。此後,邕寧農民八音隊每年都出現在邕寧壯族八音文化旅遊節上,吸引了南來北往的旅客和當地百姓,還應邀參加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的迎賓和表演活動,在中外嘉賓心目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如今,邕寧壯族八音已經成爲邕寧的“文化品牌”。

儘管邕寧壯族八音等本土民間藝術形式在政府層面受到了格外的保護,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這些民間藝術與當代的年輕人和孩子都有相當的距離。

二、在藝術教育領域融入民間民俗文化的實踐探索

(一)廣泛蒐集邕寧民間文化中的藝術素材

爲了把邕寧本土優秀的民間藝術融入我們的園本課程,我們兩個研究小組通過查閱資料、網絡蒐集、民間採風等方式,收集到大量民間民俗音樂的音像及文字資料,包括一些邕寧原生態的山歌、歌謠、舞蹈等。我們組織教師走訪邕寧區文體局的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向他們瞭解邕寧各地特有音樂形式的傳承情況;走訪邕寧區花婆節研究會,瞭解花婆節節慶活動內容;前往邕寧區最負盛名的“八音之鄉”——蒲廟鎮那路村,在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壯鄉八音傳承培訓基地那路小學調研、學習,並走訪了壯族八音第六代傳人黃才定老人;到“嘹囉山歌之鄉”新江鎮那蒙村,在那蒙完小向素有鄉村百靈鳥之稱的潘碧清老師瞭解、學習嘹囉山歌的知識和唱法;等等。

每年一屆的邕寧壯族八音文化旅遊節,更是我們學習採風的良機,每次我們都會派老師去現場觀摩、拍照、記錄。

(二)選擇適合的素材,融入藝術領域園本課程

保育院的教育活動應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綜合性、活動性、趣味性,寓教育於區域遊戲、環境創設和遊戲活動中。本土的民間藝術雖然來源於本土的生活,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但並不是所有的本土藝術都是適合幼兒的,關鍵在於幼兒對它們是否熟悉和感興趣。如果藝術形象鮮明、生動,便容易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想象力,喚起幼兒欣賞和表演的興趣。

1.音樂領域的園本課程選材。我們首先挑選那些幼兒感興趣的、淺顯易懂的素材,直接應用於我們的園本課程?如白話歌曲《大西瓜》《花婆送福》,嘹囉山歌《星星》,白話童謠《團團轉》《點蟲蟲》,舞蹈《鯉魚與白鶴》《螞籜舞》等。這些音樂作品,內容生動,藝術形象特點鮮明。如:嘹囉山歌《星星》是用方言演唱的,歌詞詼諧有趣,歌曲旋律中透着民間藝術的特有魅力;舞蹈《鯉魚與白鶴》有角色、有情節,藝術形象鮮明,表演者的表情詼諧有趣,舞美造型獨特、新穎。其次是篩選、整理、改編一些成年人所參與的、稍顯陳舊或有一定難度和危險性的藝術活動素材,使之更具時代感,更易於被幼兒接受。如:民間流行的《花婆送福》歌曲原來的歌詞較長,幼兒不易理解和記憶,旋律也不夠美,我們從中截選了一段幼兒易於理解和演唱的詞、曲,稍加改編,使之有說有唱,非常適合幼兒演唱,深受幼兒喜愛;大班舞蹈《鯉魚與白鶴》是根據邕寧區百濟鄉一帶的一個傳說故事改編的,原來是成人舞曲,音樂旋律多變,舞蹈動作難度較大,我們先從舞曲中截選了一段快慢分明、生動有趣的音樂並稍加編輯,再簡化原來的舞蹈動作,配上鯉魚和白鶴的動作,改編成了幼兒喜歡和易於接受的幼兒舞蹈。這樣的舞蹈編排工作,對專業的要求較高,但我們依靠集體的智慧,總算小有收穫。

2.美術領域的園本課程選材。我們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特徵,選編了那些幼兒易於接受、有助於提升他們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力的課程內容。如大班綜合藝術活動《春牛》,引導幼兒用蓮藕、楊桃等材料給春牛設計花紋,不但可以引發幼兒的探索興趣,提高幼兒對美的理解,還可以讓幼兒在自由創作之後,把自己製作好的春牛舞起來,合作活動的氛圍非常熱烈。

(三)營造濃郁的民間藝術氛圍

環境是幼兒教育的隱性課程,創設環境是開展藝術教育的重要手段。爲了營造民間藝術教育的氛圍,我們對幼兒園的環境進行了整體設計與規劃。

1.在特定區域創設兼具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雙重功能的互動式環境。我們巧妙利用樓梯、走廊、牆面、門窗和房樑等空間位置,佈置了大量含有邕寧民間元素的手工藝術作品,有春牛五穀慶豐收圖、竹匾花婆臉譜、農家小竹樓圖、布藝畫、藍印花布、泥塑、創意草帽、創意蒲扇等,爲幼兒營造一種民間藝術的氛圍,豐富幼兒對民間藝術的感受。此外,我們還在幼兒園的創意空間提供了竹筒、稻草、五穀、布藝、竹匾、蒲扇、燈籠、草帽、藤藝、石子、種子、樹葉、瓶子、紙筒等材料,讓幼兒與環境中的材料充分互動,鼓勵幼兒利用這些材料通過自主繪畫、剪貼、拓印、編、捏等方式“創作”藝術作品,豐富自己的藝術體驗和藝術表現力。我班樂樂一直對美術活動不感興趣,不願動手,說自己不會畫畫,但是在這個豐富的`創意環境中,他主動選擇喜歡的石頭進行塗鴉,塗得很專注,作品完成後還很興奮地拿給其他小朋友欣賞,並慢慢愛上了美術活動。還有一些小朋友,在教室裏畫畫時喜歡模仿別人,在創意坊欣賞了別人的藝術作品後,竟腦洞大開,可以根據自己的想象作畫了。

2.在開放式區域爲幼兒的藝術創作體驗創設良好的環境。我們把民俗音樂室創設成開放式的活動區。每個星期、每個班級都會有一至兩次的區域活動時間,幼兒可以在裏面選擇喜歡的活動區角,自由地舞動、吹打、唱跳,分享快樂,提高自信。我們的“民俗音樂室”以“邕寧八音文化”爲主線,通過圖片、牆飾等把邕寧民俗文化如《水上婚禮》《壯鄉歌舞樂》《搶花炮》《龍獅慶豐年》等展現出來,讓幼兒進到音樂室就能感受到濃濃的鄉土氣息。在民俗音樂室,我們還創設了“小小音樂室”“妝扮區”“龍獅慶豐年”“壯鄉歌舞樂”“表演區”等幾個區角,每個區角都有豐富的活動材料,如“妝扮區”有各種民族服飾、現代服飾、環保自制服飾和化妝品,“龍獅慶豐年”區有大鼓、竹筒鼓、鑼、鑔、嗩吶等樂器以及我院老師自制的竹龍、紙龍、獅子、春牛等音樂活動材料。

3.在幼兒一日生活和活動中,營造藝術教育的氛圍,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對本土藝術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如:將本土音樂融入各年齡段的早操,配合體育老師創編《箱箕操》《銅鼓操》等;利用晨間、離園等自由活動時間,播放民間民俗歌謠、樂曲等;親子運動會上運用自制的“紙龍”“布龍”“竹龍”“牛頭”“獅子”等道具開展《龍戲珠》《舞春牛》《獅王爭霸》等遊戲活動。

最後,引導幼兒直接參與到本土的特色民俗活動中,讓幼兒直接感受到本土民俗文化的精髓。如一年一度的“花婆節”活動極富地方特色,我們會告訴家長帶上幼兒,讓幼兒實地欣賞獨特的民間表演和民間趣味競技活動以加深認識,再通過繪畫、表演等形式去再現“花婆節”的熱鬧景象。

(四)開發適合的藝術教育形式和內容

《綱要》提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培養理解、尊重、平等的態度”。遵從這些基本原則,我們以邕寧民間藝術爲切入點,開展民間藝術教育活動,培養幼兒興趣,發展幼兒人格。

1.音樂教育要用音樂打動和陶冶幼兒的心靈,引導幼兒熱愛音樂、熱愛生活。我們採取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形式,將本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兒的音樂教育活動當中,讓幼兒得到美的薰陶,並潛移默化地傳承本土的音樂文化。

2.美術教育可結合傳統節日,開展與節日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如:結合邕寧八音文化藝術節我們設計了“我的小銅鼓”手工裝飾活動,引導幼兒認識銅鼓,知道銅鼓是八音藝術節的主要樂器;農曆三月十二是邕寧傳統的花婆節,我們組織幼兒開展“漂亮的花婆臉譜”繪畫活動,初步激發幼兒對花婆文化的興趣,將花婆“樂施好善,濟貧扶困”的精神植入幼兒的心裏;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上有個花燈會,我們便設計了一個親子“創意花燈”手工活動,增進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傳播環保理念;結合壯族三月三歌圩節,我們設計了“五色糯米飯”手工撕貼活動;農曆二月初二“龍擡頭”節慶期間,我們設計了“創意龍”“春牛”“我的小花炮”等多樣化的藝術活動,便於幼兒運用多種方式表達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知。表2爲我院美術教研組開發的系列民俗文化美術課程。

三、反思及展望

進行課題研究兩年多,我們驚喜地看到:我院幼兒對本土的節日、民俗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瞭解,樂意參加藝術領域的各種民俗特色教學活動,勇於在活動中表現自我,並對自己的人格發展發生了積極的影響。但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的音樂教師專業能力不足,改編、創編能力欠缺。因此,將邕寧民間藝術融入幼兒園的園本課程,這將是一個長期探索和反覆實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