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交互式聽辨理論與聽力能力的培養論文

論文關鍵詞:言語聽辨交互長時短時聽力能力

淺析交互式聽辨理論與聽力能力的培養論文

論文摘要:聽者在聽力過程需要對語音信號確認、加工、意義聯結,完成意義建立,涉及到聽者的語言知識、文化背景知識和心理因素,因此提高聽力理解能力需要結合這三個方面進行。本文以交互聽辨理論爲依據,從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加強學習者的二語文化背景知識,發展學習者的二語短時記憶的長度,幫助其提高聽辨能力。

一、引言

聽是學習者獲取知識,進行交流實現意義建構的重要方式,提高聽辨能力有利於擴大信息輸入量,提高學習者意義建構的效果。聽力理解過程涉及到言語因素和非言語因素,即聽者的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其中言語因素包括語音、語調、詞彙和語法結構等方面的知識。非言語因素則包括學習者自身積累的、與聽辨內容相關的各種社會文化知識。此外,聽力理解還是一個從語音解碼到意義聯結不斷重複的過程,需要聽者的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相互作用。因此,聽力教學不應僅從語言技能或文化知識角度單方面進行,而是一個綜合性的動態過程。

二、交互式聽辨理論

言語聽辨是心理語言學中研究語言理解的重要內容,目的在於揭示從對語音信號的確認、加工、到言語內容的理解、再到言語意義的建立這一聽辨過程。言語聽辨能力即對口頭語言的感知能力。心理語言學家提出了三種言語聽辨理論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以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交互模式。本族語使用者基本採用自上而下模式,聽的時候自覺運用包括語言知識、所積累的文化知識、對說話者的背景知識以語境知識在內的背景知識,根據以往經驗判斷出將要出現的話語,從篇章層次上對聽力材料進行辨認,理解話語的句法和意義。外語學習者由於缺乏語音基礎,背景知識存儲不足,多采用自下而上模式,利用語音,詞語和句子本身的知識以及對語言因素的分析來進行聽力理解,也就是聽者利用感知知識,在音素、詞、句子層次上依次對聽力材料進行辨認和理解。

第三種聽辨模式爲交互模式,涉及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是大腦長期記憶中儲存的背景知識與聽力材料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背景知識既有以前存儲在長時記憶中的語音、語調、詞彙、語法結構知識和各種文化常識,又有剛從短時記憶處理並傳輸到長期記憶的該語段的信息。在處理較長語段時,短時記憶按其出現順序語音解碼、加工,並將詞語或句子的字面意義轉移到長時記憶,成爲新的背景知識,另一部分則用於處理後面出現的命題。當後出現的命題與先前不一致時,聽者需對先前命題修正。聽者不斷地調動自己的背景知識對字面意思進行審覈與評估。軌跡模型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認爲語言特徵,音素和詞彙在聽力理解中同時起作用。

三、大學生聽辨學習中的問題

培養學生的聽辨能力是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中最困難的環節。在實際英語教學中,大學生整體聽力理解水平難以令人滿意。本研究針對大學生聽辨能力現狀設計了調查問卷,研究對象均爲本校大學一年級工科學生,共120名。調查結果顯示67%的學生認爲自己的聽辨能力欠缺,19%的學生對自己的聽辨能力滿意。結合隨堂的訪談結果,得出聽辨學習中的主要困難表現在四個方面:

(1)不熟悉單詞讀音,不能迅速將語音與語義結合起來;

(2)不能連詞成句,聯句成篇,只能記住聽到的部分內容;

(3)習慣將聽到的內容轉化成漢語;

(4)抓不住語篇主旨。

四、交互模式對聽辨能力培養的.實踐意義

交互模式的言語聽辨模式要求同時運用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即在聽辨過程中調動存儲在長期記憶中的各種常識,結合剛從短期記憶處理並傳輸到長期記憶的該語段的命題,分析處理新出現的命題。我國的大學英語學習者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大學入學前已經接受過基本的英語知識學習,認知能力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因此交互模式適用於大學英語學習者的言語聽辨能力的培養。在培養大學生英語聽辨能力時,可以從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兩方面進行。

1.重視長時記憶,建立文化意識

語言學習無法與文化割裂開來而單獨進行,因此在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culturalawareness)顯得尤爲必要。大學英語課程的目的不僅是以課文爲載體的語言教學,更應是以課文爲依託的文化意識的培養。對於語言教學活動中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語言教學研究在這一點上早以達成共識,許多研究者做了深入的探討。kramsch在《第二語言教與學的文化因素》中指出:“文化意識和學習第二文化有助於第二語言能力的獲得”,“二語學習者或外語學習者必定會成爲第二文化的學習者。因爲學習者只有理解了語言使用的文化語境,才能真正掌握這種語言。byram在《外語教育中的文化研究》中把文化稱做二語和外語教學中的隱藏課程。針對二語習得(sla),有研究者提出了第二文化習得(sca)的概念。

加強學習者的言語聽辨能力,就要幫助學習者建立文化意識。束定芳從外語教學角度把文化教學劃分爲詞語文化和話語文化。詞語包括單個的詞,也包括詞組(習語和成語),詞語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各種文化特徵都會體現在該語言的詞彙裏。一個民族特有的事物及概念會呈現在詞彙及語意上,並且詞彙會在文化含義上會出現不等值性。話語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則包括話題的選擇、語碼的選擇、話語的組織等方面。首先,大學英語教學應注重詞語文化的教學。不同地方的詞語受思維方式、風俗習慣、歷史文學和地理特徵的影響,具有不同的特色。另外,每一種語言裏都文化負載(cultureloading)詞語,我們在本族語中常常難以找到與另一種語言中的形象與意義都對等的詞語,實現信息的順利傳遞,這些詞語會影響、制約學生的語言學習、對問題的理解和語言的正確應用。詞彙是文化負載量最大的部分,英語中的詞彙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詞彙教學是英語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在教學中注意英語詞彙的文化內涵和習慣用法。不同於詞語文化的教學,話語文化的教學要通過傳授社會文化語境方面的知識實現。社會觀念、社會心理、人們的價值觀念都會制約語言的使用。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泛聽把大量有聲語料輸入到學習者大腦中形成豐富的背景信息,積累背景知識,使新舊信息互動,形成新意義的構建,幫助學習者建立跨文化意識,自覺積累文化知識。

2.延長短時記憶,實現意義聯結

“短時記憶(stm)是用來短時間內保留信息的記憶,保留時間爲幾秒。”短時記憶的特點是迅速存儲信息,然後迅速遺忘。在語言學習中,短時記憶發揮着廣泛的作用,比如在閱讀或聽一個句子時,人的大腦會按照時間順序,儲存先接收到的信息,同時處理後接收到的信息,這一過程不斷重複,直到看完或聽完整個句子,以得到句中的含義。cook認爲,人們的二語學習受短時記憶的影響,並且短時記憶有“記憶長度”(memoryspan)。通過實驗,cook指出人們使用l2的記憶長度小於使用母語的記憶長度。在cook實驗的開始,以英語爲l2的學習者的記憶長度小於以英語爲母語的學習者的記憶長度,經過一段時間l2學習者的記憶長度隨着他們英語水平的提高而延長,但仍小於母語使用者,並且他們自身使用l1和l2的記憶長度也不同,前者總是勝於後者。從這個角度看大學生的聽辨問題,我們會發現,很多問題其實是受stm這個客觀因素影響的。正如cook所言,“學生課堂中的一切活動都與stm有關。”

英語是中國學生的第二語言,對一些少數民族學生則是第三語言。cook認爲l2學習者不同於學習l1的兒童,因爲l2學習者頭腦中已經存在了一個第一語言,他們無法完全達到母語使用者那樣的程度。由此結合cook的stm實驗,我們認識到中國學生以英語爲基礎的記憶長度始終要小於以漢語爲基礎的記憶長度。學生在接到聽辨材料時,通過l2分析加工語碼以獲得信息。語言的速度、難度和語篇的長度都影響學生識別、分析語碼和語碼結構的時間。受stm長度限制,如果聽辨材料語速過快,學生在現有的stm長度下,不能完成對過多語碼的瞬時記憶和意義聯結,單位時間內信息量過大,會出現信息丟失遺忘。這就解釋了爲什麼學生聽不懂語速快而內容較簡單的語料。如果材料本身難度較大,學生在分析某一語碼或語碼結構時,之前存儲的語碼和語碼結構被遺忘,無法將單個信息聯繫起來實現意義聯結,從而無法完成對句子的理解,或者無法完成句與句之間的意義聯結,信息獲取過程失敗。由於學生無法在現有的stm長度下完成從語碼到信息的轉化過程,因此課堂中常常出現課堂氣氛不活躍的情況,甚至導致學習者失去對英語的興趣。

學生“無法從理解不了的語料中獲取知識。”所以教師應在瞭解學生語言能力的前提下,確定聽辨材料的難易度,幫助學習者通過訓練,尋找話語中有意義的詞語,減少把有限的短時記憶浪費在對這些詞語的加工上,避免遺忘丟失話語中的重要信息。可以讓學生重複精聽一些詞語、句子、段落,讓學生熟悉重要的詞、短語、句型和語境,並引導學生在聽力訓練中,體會詞在句子中的速度,語音語調的變化,進行模仿。也可以通過鼓勵學習者運用l2的方法幫助他們逐步延長短期記憶,建立意義聯結。其次,鼓勵學生通過l2學習和交流,既是學習英語本身,減少語言信號到意義理解的反應時間,延長短時記憶長度,也是通過英語瞭解目標語的文化內容。cook指出,“學生完成的這些活動都與stm有關。甚至讓學生用l2重複一個句子,也是對他們記憶的一個考驗”,“不同的句法結構對記憶加工的要求不同,記憶被動語態句子的時間要比記憶主動語態句子的時間長,並佔用更多的記憶空間”。

教師認識到學生用l2完成課堂語言的任務受stm限制後,應對學生的課堂表現採取正的評價並給予鼓勵,即使學生只說出幾個詞,教師也可通過追問,幫助學生找出答案的內在邏輯,使回答完整、深入,讓學生建立信心。平時教師可以給出學生熟悉、容易發揮的話題,讓學生即時發言,訓練學生二語中短時記憶的發展。幫助學生克服緊張情緒,在輕鬆的氣氛下,完成意思的組織、記憶和表達任務,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

五、結語

聽力技能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技能,包括語言、文化、心理等各種因素,外語學習者在聽力理解的過程中既要運用短時記憶完成l2聽辨材料中語音的接收、辨別,對聽到的信息有意識的加工整理及存儲,又要調動長時記憶中儲備的語音、詞彙和句法知識,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以及剛從短時記憶中傳輸到長時記憶的新的背景信息,綜合地對聽力材料處理和加工,才能在背景知識和聽力材料的互動過程中理解意義。因此,在大學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到聽辨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需要充分的實踐,才能延長二語短時記憶長度;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聽力理解是大腦長期記憶中的背景知識與聽辨材料互動的過程,需要聽者形成跨文化意識,積累背景知識,二者結合以提高聽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