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學習論文

教育部最新頒佈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學習的目的,發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同時,《課程標準》也提出“着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注重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爲適應時代變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教育部提出在普通中學要倡導實施“研究性學習”。我省於2009年正式進入教改試驗區,高一學生開始使用新的人教版教材。新的教材帶來了新的理念,從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的教學模式更多地轉向“以學生爲中心”的模式中,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新課程背景下的研究性學習論文

因此,英語教師要注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協調統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學習的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現人教版新教材(NSEFC)採用的多是以語篇爲中心的教學模式,圍繞語篇進行語言的綜合訓練,這爲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一年多來的新教材教學實踐,筆者在許多單元中都滲透了研究性學習的思路和理念。在此,筆者結合本人對新人教NSEFC Unit 3 Travel Journal的部分課堂教學處理,作一個總結和展示。

NSEFC Unit 3 Travel Journal主要講述了一段主人公Wang Kun和姐姐Wang Wei她們一起沿湄公河而下的自行車旅行,學生通過追隨這一段旅程,探討與“旅遊”相關的各種話題。本單元的教學目的除了要求學生理解文章的結構、掌握文章的大意及語言知識外,還應讓學生了解有關旅遊方面的基本常識,如旅遊所需的裝備、旅遊的目的地、交通方式、食宿問題、氣候、當地的風俗習慣等等。爲了導入“旅遊”主題,筆者先讓學生看了一段介紹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的宣傳片,然後假設學生要組織去北京旅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交通方式:by bus, by train, by ship, by plane,by bike, on foot等等。學生展開討論,同時讓學生探究各種旅遊交通方式的利與弊。這部分是整個單元的`warming-up部分,意圖在於引起學生對本單元教學任務的興趣。然後,繼續挖深主題,假設可以選擇隨團遊和自駕遊,讓學生分組探討他們自己的選擇,然後向全班呈現討論結果以及選擇的理由。選擇隨團遊的學生,理由羅列如下:save money, make friends with other people, more comfortable, no need to worry about the accommodation and the meals等等;選擇自駕遊的學生也列出了理由:more relaxing, more comfortable, have free choices on where to go and when to start, have fun等等。當然,他們也分別列出了一些各自和對方的有利和不利之處,最後這個小型的任務活動變成了一個熱烈的debate(辯論),極大地營造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習的興趣。課後,筆者又佈置了一個任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作一張旅遊計劃安排表,要求學生遵循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後的時間順序來完成,然後做成poster的形式展示:choose a travel agency, list useful traveling articles, list the instructions during the travel, how to deal with the accident during the travel, what we can learn after the travel。以下是部分學生小組課後共同探究而完成的任務小結。 1.在“choose a travel agency” 時,學生列出了:cost,route,scenic spots以及the quality and experience of the tour guide等等。2.在“list useful traveling articles”時,學生則列出了:necessary documents,clothes,daily necessities and medicine,equipment以及books,maps等等。3.在“list the instructions during the travel” 時,學生列出了以下幾條:contact the family when arriving at the destination and keep in touch with them,look after the bags in public places,eat fresh food and drink clean water,always get together with other members,try to start learning some of the local language immediately to help shopping等等。4.在“how to deal with the accident during the travel”的過程中,有一組學生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生動形象地把如何丟了行李、又如何找到行李的一系列過程表現出來。也有許多學生小組列出了各自的方案。5.在完成“What we can learn after the travel”這部分的時候,筆者結合學生已經討論和探究的知識,讓學生做口頭表達,使得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感想,爲下一個任務的探究做好鋪墊。

以上這些“tasks”(任務)的處理,都是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去發現新的知識,同時也要靠學生自己最大限度地獲取外界的各種信息,從而能夠爲進一步學習單元知識提供很好的“brainstorming”(頭腦風暴)。 在學完“JOURNEY DOWN THE MEKONG”閱讀材料之後,筆者又佈置了一個研究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安排一次冒險旅遊活動。通過分組(全班68人,共分爲10個小組),確定話題(每組的話題不同,有遠足hiking、漂流rafting、攀巖rock-climbing、航海sailing、蹦極bungee等等),明確個人任務,制定小組計劃表,學生通過合作,收集資料,設計和製作演示文稿,每個小組都制定出了各自完美的方案。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NSEFC第三單元Travel Journal時所開展的滲透有研究性學習思想和理念的教學實踐探索,是一種新的嘗試,僅供參考。

新《課程標準》在強調研究性學習的同時,也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其根本目的就是爲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它的許多優勢是傳統教學方式所不可比擬的。但是研究性學習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在課後小組合作研究的過程中,暴露出來些學生處理信息能力不強,缺乏合作精神,存在依賴思想;在小組展示研究成果時,有的小組只顧忙於自己的文稿,無暇顧及他人的發言,致使學生往往是各說各的,下面的學生提不出什麼有深度的問題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還有待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去進一步摸索和改進。另外,研究性學習比接受性學習要花更多時間,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不可能都採用研究性學習,而且教材中的有些內容也不適合用研究性的學習方式。但是,筆者相信,研究性學習是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它能使大部分學生的潛能得到發揮,從而真正實現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所倡導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英語教學真正面向學生,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