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後三思促成長論文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能僅僅侷限於做教書匠,而應成爲一個研究者,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科學有效的反思總結,從而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回顧自己十餘年的教學歷程,尤其是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常用到的教學反思有以下幾點做法:

教後三思促成長論文

一思所得,發揚優勢:

作爲教師,一堂課就如同畫家的一幅作品,總會有令自己滿意的地方。也許是設定的教學目標完美的實現了,也許是對教學中突發事件的應變自如,也許是教學方法上改革與創新的靈感。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只要是對自己有所裨益,課後就應該即時反思,歸類整理。日積月累若干年,提升成一些規律性的經驗總結,有利於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風格。如我對《沁園春。長沙》的教學反思 “今天的課前五分鐘演講,我擬定的主題是由《恰同學少年》談青少年立志與求學。時間雖然超過了很多,但我覺得同學們仍意猶未盡,還有許多同學想發表自己的看法,於是我即時調整了課堂預設,給足一節課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從他們踊躍的發言中,我感受到了不可遏止的青春氣息。情感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已經悄然實現。”這樣反思課堂所得,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改思路,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

二思所失,汲取教訓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位教師,即使備課再周密,也不可能盡如人意。也許是處理教材不當,也許是對教學中偶發事件估計不足,也許是處理某個問題不到位。對於這些並不多見的“瑕疵”,通過回顧梳理,深刻反思,使之成爲引以爲戒的教訓。如我的《再別康橋》教學反思“對全詩的音樂美和意象美兩個預設目標分析完成後,本以爲學生會自然概括得出詩作主題——對校園的眷戀和不捨。不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一個同學說徐志摩在劍橋與林徽因相識相戀到最後分手這段經歷給詩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詩作主題應該是對這段情感歷程的追憶和無可挽回的傷感。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我只是對他的個性化閱讀感受提出讚賞,並建議他多瞭解徐志摩生平再作結論,便匆匆下課了。課後反思這是備課時對學情估計不足造成的.被動,導致了本課的小小遺憾。”像這樣真誠的教學反思,既是對學生高度負責的表現,也是不斷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需要。有利於汲取教訓,走向成功,

三思創新,精益求精

一節課下來,反思得失之後,再靜心想想:這節課,我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在教法上有何創新,組織教學有何新招。及時捕捉下來,加以歸類取捨改進,寫出新的教學設計。長期堅持下來,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教研水平就會顯著提升。如我的《雨巷》教學反思“這堂課,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讓學生齊唱了他們熟悉的網絡流行歌曲《丁香花》,然後又請一位學生講述歌手唐磊創作此歌的故事,從而使他們對丁香的意象有了準確的把握。這種學習方式既遵循了語文學習規律,又突出了對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培養。”這種類型的反思,可使得教學方法上一些創新的靈感能夠保存積澱下來,促使教師的創新意識和教研教改能力不斷增強。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一個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一個教師如果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願對經驗進行深入思考,那麼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所以經常自覺地進行教學反思,能促進教師人格豐滿,靈魂淨化,品位提高,境界昇華。希望教師同仁都能展開教學反思之翼,自由翱翔於新課程改革的廣袤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