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無染寺導遊詞

文登無染寺導遊詞應該怎麼寫?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文登無染寺導遊詞,歡迎大家閱讀。

文登無染寺導遊詞

文登無染寺導遊詞1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無染寺坐落於主峯泰礴頂南麓,始建於東漢桓帝永康年間,爲盛極一時的膠東第一佛教古剎。據《寧海州志》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曾建有一座廟宇,取名“無染院”。 清光緒十三年(1887)《重修無染禪院碑記》中考證“無染”爲 “其地距鄉村遼遠,居之者六根清淨,得大解脫,故名。或曰:染,與,鹽,聲,相轉,寺內古石龕,其下空洞,相傳齊王后無鹽冢雲”。寺東北有齊王墳,相傳齊宣王被田氏放逐東海島,死後葬於此地,墳上還有一棵不老鬆傲然屹立。唐代的《無染寺碑》記載:“鬆蔓森邃,崖谷幽奇,大川激滄海之浪,極頂峭虛危之宿,院額“無染”,堂房四匝間鬆掛,張鳳翅以翰翔;殿宇一基架樑椽,砌龍鱗而偃騫。僧延冬夏,實爲養道之方,額清節庭,永晴高峯之勢。”可見當年的宏觀勝況,現寺院已倒塌,耳房尚存。

無染寺景區森林茂密,松柏蒼翠,峯巒疊嶂,怪石密佈,有攝人心魂的萬米大峽谷,上下分佈着千姿百態的、五顏六色的十八潭,溝谷曲折幽長,溪水、瀑布、清泉連在一起。碧水盈盈,清波盪漾,水花四濺,使遊人樂而忘返。人稱"江北小九寨"。主要景點有:水上樂園、古銀杏、江北玉蘭王、齊王墳、李龍文化廣場、王母娘娘洗腳盆、聖母宮、玉屏池、摩崖神龕、仙女池、帷幄洞等。

好了,朋友們,文登無染寺的遊覽到此就結束了。

文登無染寺導遊詞2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有一首歌曲叫《常回家看看》,有一種渴望叫常出去轉轉,說白了就是旅遊。

昆俞山無染寺,座落於主峯泰礴頂南麓,相傳爲“爲居之者六根清淨,大得解髒”的意思,這裏冬暖夏涼,是修身養性的清靜之地。

行走在樹下,環顧四周,遠處的青山連綿,山下幾排瓦房錯落有致,房前一條小溪自上淙淙而下,溪水清澈見底。溪旁路邊有村民擺賣一些野生農產品,在此的村民過得真乃逍遙神仙生活也!唯一的一條山路依偎在溪流邊,蜿蜒通向遠方。路兩邊開滿迎春花兒,路面收拾得清爽潔淨,步行在此,輕鬆愉快。說說笑笑間,沿溪流而上。溪流忽然開闊,依着青山成了一個淺淺的小譚,潭水明澈通透,潭底幾條小魚游來游去,岸邊綠樹倒映水中,好一付山水畫兒,令人陶醉!突然一同伴自言自語道:“水至清則無魚,這麼清澈的水,竟然見到魚兒。”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認爲是山上的雨水衝下來的,有的`認爲是人爲放養的,天馬行空,任想象馳騁。

設想談論間,繼續前行。溪流已逐漸變窄,從潔淨的岩石上緩緩流下。至此始,放眼前眺,一片片岩石覆蓋,岩石那麼純淨,那是一種自然中散發出來的淨,一種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的淨,一種溫暖人心的淨。坐在岩石上,看着清澈的溪水從石間輕輕地、無聲無息流過,忍不住用手撩撥着這清水,感受着這石、這水的清、淨、靜。遊覽完王母娘娘洗腳盆、玉屏池、仙女池景點後,更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高聳純淨的岩石、清淨的水、陽光與水折射後在岩石壁上形成波光鱗動的七彩光線,一靜一動,靜動相宜,讓人如處夢幻中。

似夢似幻中,隨衆人繼續前行,一條山路出現在眼前。人在路上走,溪水在兩岸的樹木掩映下緩緩流動,碧綠的青山近在眼前。很想探尋溪水的源頭,行走的腳步不由自主加快。一段路程後,山路消失了,是一片寬闊的岩石地,一條彎曲窄窄的溪水穿插其中靜靜流動着,一羣遊人聚集在這裏,大人坐在石頭上或聊天,或野餐,孩子們不顧春水的微寒,拿着水槍赤着腳在溪水裏嬉戲,孩子們的歡笑聲與大自然美景融爲一體。對面樹林小徑樹立的牌子上寫着“遊人止步”,有障礙物阻擋着,尋源的念想只好到此爲止。

文登無染寺導遊詞3

尊敬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

無染寺是個好地方。

無染寺的佛寺院建築,基本上都是漢式建築,其建築形式來源於佛教濫觴時期的洛陽鴻臚寺。衆所周知,鴻臚寺是東漢專管朝祭禮儀的官署,只因西域來的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僧人,用白馬馱經書來此翻譯和傳法,中原人便效仿他們住的地方建築了後來的佛教道場一一寺廟。

因此,可以這麼說,無染寺是飛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無染寺的佈局是正面中路爲山門,山門內左右分別爲鐘樓、鼓樓,正面是天王殿,殿內有四大金剛塑像,後面依次爲大雄寶殿和藏經樓,僧房、齋堂則分列正中路左右兩側。大雄寶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龐大的建築,“大雄”即爲佛祖釋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後,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廟內大都另闢塔院。中國佛寺不論規模地點,其建築佈局是有一定規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菩薩殿———法堂———藏經樓這條南北縱深軸線來組織空間,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中國古人在建築格局上有很深的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秩序、穩定的審美心理。因此中國佛寺融合了中國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佈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築羣體。此外,園林式建築格局的佛寺在中國也較普遍。這兩種藝術格局使中國寺院既有典雅莊重的廟堂氣氛,又極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遠。

寺廟建築有意將內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殿堂、門窗、亭榭、遊廊均開放側面,形成一種亦虛亦實、亦動亦滯的靈活的通透效果,所蘊涵的空間意識模糊變幻,這與中國天人合一、陰陽轉化的宇宙觀有深層聯繫。“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空間與時間的無限,即爲宇宙。“宇”字本意爲房檐,無限之宇,當然則以天地爲廬。這個宇宙觀,把天地拉近人心,人與自然融合相親。“以天地爲廬”的觀念古已有之,“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易·乾卦·文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爲一”(《莊子·齊物論》)、“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樂記·樂論篇》)、“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人乃一大調和,那麼藝術———“樂”,就應該體現這一調和。所以,中國寺廟建築羣纔會有那麼多的室外空間,它並不把自然排斥在外,而是要納入其中,“深山藏古寺”,講究內斂含蓄。主動將自己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實際上是另一方式的自我肯定:寺既藏於深山,也就成了深山的一部分。“託體同山阿”,建築與自然融爲一體,正是天人合一的體現,這就是中國的寺廟常選址於名山幽林之故。

文登無染寺導遊詞4

尊敬的各位嘉賓:

大家好!

無染寺坐落在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昆嵛山主峯泰礴頂南麓,是盛極一時的膠東第一古剎,始建於東漢桓帝永康年間。

無染院碑

無染院碑爲唐昭宗光化四年(公元901年)所立,位於無染禪院內,在昆嵛山石刻碑中歷史最爲悠久。石刻共9行、75字,刻於一形如香爐的石上。該石高1.4尺,厚9寸餘,

長1.7尺。正面刻人馬山水,極工整精緻。石窩深尺許,碑記文循古法,辭約意深,是昆嵛山文化的精髓。碑記中稱:“鬆蔓森邃,崖谷幽奇,大川激滄海之浪,極頂峭虛危之宿,院額無染,堂房四匝間鬆掛,張鳳翅以翰翔,殿宇一基架樑椽,砌龍鱗而偃騫,僧延冬夏,實爲養道之方,額清節庭,永晴高峯之勢。

”如今,無染院碑猶存,碑文依稀可見。“昆嵛山”之名最早也就源於此碑:“大唐登州牟平縣昆嵛山無染院……其山乃號昆嵛。”

傳說

傳說,寺內原有古石龕,下有空洞,戰國時期“無鹽王后”墓葬。

寺東北有齊王墳,傳說齊康公被田氏放逐東海島,死後葬於此地,墳上還有一棵不老鬆傲然屹立。昆嵛山相傳爲“堯命曦仲賓日處”。早在秦漢時代,昆嵛山就被佛教道教的修行者相中,香火日見鼎盛;到隋唐,昆嵛七十二峯(崮),峯峯有寺廟,崮崮現道觀,香火經年不斷;至金元時代,陝西咸陽名士王重陽雲遊至此,遂在此修仙佈道,創立了道教全真派,昆嵛山從此成了中國道教名山,與道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周邊環境

昆嵛山是享譽全省的歷史文化名山,是有名的革命根據地。早在1935年農曆十一月初四,中共膠東特委就以昆嵛山爲中心,發動了席捲膠東的“一一·四”bao動,指揮部就設在無染寺。至此,無染寺院內僧衆四散,房舍成爲兵工廠。bao動失敗後,於得水等領導bao動的倖存人員組成昆嵛山紅軍游擊隊,堅持鬥爭,從而爲膠東革命保存了一個寶貴的火種。20世紀60年代初,該地建起營房,古建築倒塌成廢墟。如今,只有無染寺寺門、“一一·四”bao動指揮部遺址、游擊隊大隊長於得水養傷的帷幄洞、江北玉蘭王、古銀杏樹、木瓜樹等舊址遺蹟仍在。

到昆嵛山旅遊的人,總還要爭相到無染寺舊址瀏覽一番。這裏森林茂密,松柏蒼翠,峯巒疊嶂,怪石密佈,有攝人心魂的萬米大峽谷,上下分佈着千姿百態的、五顏六色的十八潭,溝谷曲折幽長,溪水、瀑布、清泉連在一碧水盈盈,清波盪漾,水花四濺,使遊人樂而忘返。人稱“江北小九寨”。在這個景區,可以看到古銀杏、白玉蘭、齊王墳、無鹽王后墓、王母娘娘洗腳盆、石窗等。

尊敬的各位嘉賓:我們已經結束了文登無染寺的參觀,現在就準備去機場了,請大家仔細看一下自己的隨身物品,是否齊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