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宗教調查報告

7月7日,中國人民大學發佈《中國宗教調查報告(20xx)》。該調查受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的持續支持,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聯合設計、組織、實施,是我國首個嚴格按照社會調查的國際標準和概率抽樣原則執行,是從個人、組織、區域等多個層次全面反映我國宗教狀況與發展趨勢的連續性學術性社會調查項目

中國宗教調查報告

該項目自2011年啓動,到今天發佈數據,歷時5年。筆者作爲課題負責人,帶領團隊在2013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集中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範圍內的243個縣、市、區的4392家宗教活動場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各縣、市、區的宗教主管部門的負責人和各宗教活動場所的負責人。

就國家與宗教的關係而言,當代中國最重要的命題就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本次調查所揭示的事實是,經過30多年的努力,中國宗教已經基本實現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的適應。從國家的引導方面說,各級宗教事務管理部門和統戰部門都以主動的態勢訪問宗教場所,推動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憲法權利實現,並幫助宗教場所解決實際困難。調查顯示,宗教事務管理部門訪問宗教場所的頻率是每年3.8次,統戰部門是1.8次,宗教場所回訪的次數則分別是3.5次和1.3次。從宗教的適應方面講,90%的宗教場所建立了以民主管理委員會爲核心的現代管理制度;30%以上的宗教場所有教職人員在各級人大、政協等國家機構參政議政,以宗教人士的身份實踐着公民的政治權利;60%的宗教場所負責人認爲宗教政策鬆緊適度,40%以上的宗教場所積極參與到社會公益慈善活動。以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大教爲代表的中國宗教,已經成爲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力量。

在宗教與國家的關係上,中國宗教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據調查發現,中國宗教願意接受國家的指導,保持與政府、國家之間的和諧關係。對於西方式的“政教分離”原則,宗教場所負責人保持了審慎的態度。而對於用司法途徑管理宗教、國家出錢修建宗教場所、國家給教職人員發生活補助、國家出錢辦宗教慈善、宗教納入國民教育、增加宗教人士的人大政協的代表委員比例等問題,宗教場所負責人總體上持支持態度。中國宗教與國家之間更多地呈現出同甘共苦、同舟共濟的關係。

與許多人想象的“和尚都很有錢”大相徑庭的是,當代宗教教職人員是一個艱苦奮鬥的團體,其經濟收入遠低於當地羣衆的平均水平。五大教教職人員的月平均收入爲506元,佛教教職人員的月平均收入則爲397元,屬於苦行僧的類型。另外,還有41%的宗教場所完全沒有爲教職人員購買養老保險,26%的場所完全沒有購買醫療保險。五大教中只有2.5%的宗教活動場所收取門票。佛教也只有6%的場所收取門票,略低於道教的7%。其他的宗教活動場所則基本不收取門票。這顯然與公衆印象有巨大的差距。

宗教界最希望的',是增加宗教場所和教職人員的數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民衆宗教需求。在有關宗教政策調整的內容中,排在前三項的分別是:新建場所的審批(50%)、宗教場所登記(32%)和教職人員的認定(23%)。

中國宗教調查將在第一期對宗教活動場所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宏觀與微觀兩個方向延伸,高質量的採集社會與個人兩個層面的基礎數據,建成系統化、層次化的中國宗教研究數據集,並將以5年爲一期,對包括宗教活動場所在內的各個層次的調查持續不斷地進行,爲中國宗教的科學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動態、穩定、且可靠的數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