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調查報告

調查報告是對某一情況、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質,尋找出規律,總結出經驗,最後以書面形式陳述出來。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中國企業調查報告,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中國企業調查報告

中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調查報告【1】

——崗位管理現狀內容摘要:我國企業對通過崗位分析加強崗位管理規範化的態度基本一致,但管理規範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絕大多數企業進行過組織結構調整和人員調整,且主要以小範圍的局部調整爲主。企業崗位分析的結果主要應用於考覈、招聘、薪酬設計和人員崗位調整等領域。企業對崗位分析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的認同感高度一致。不同背景企業崗位管理情況存在一定差別。

關鍵詞:企業 人力資源管理 崗位管理 應用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命題之一是解決人與組織的關係問題,這一命題自然地集中在人與組織的結合點——崗位的管理上。以崗位分析爲核心的崗位管理是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反映一個企業管理的規範化水平。

一、我國企業當前崗位管理的總體狀況

我國企業對通過崗位分析加強崗位管理規範化的態度基本一致,但管理規範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調查的1883 家企業中,92%的企業認識到通過崗位分析加強崗位規範化管理的重要性,其中,51.8%的企業做過崗位分析,41.4%的企業正在做或準備做崗位分析。這表明,我國企業通過崗位分析加強崗位規範化管理的態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僅有51.8%的企業做過崗位分析,企業崗位管理規範化水平仍比較低。

絕大多數企業進行過組織結構調整和人員調整,且主要以小範圍的局部調整爲主。調查顯示,在進行崗位分析前,81.7%的企業對自身組織結構都進行了調整,其中,進行局部調整的企業佔60.4%,調整較大的企業佔21.3%,沒進行調整的企業僅佔18.3%。有76.3%的企業通過崗位分析對人員進行了調整,其中,人員調整大的企業僅佔10.1%;人員局部調整的企業佔66.3%;另有23.7%的企業沒有進行人員調整。這表明,大多數企業在崗位分析之後進行了人員調整,但調整幅度主要以小範圍局部調整爲主。

企業崗位分析結果主要應用於考覈、招聘、薪酬設計和人員崗位調整等領域。企業進行崗位分析的結果主要應用於考覈的佔36.2%、招聘的佔34.3%、薪酬設計的佔33.3%、人員崗位調整的佔31.5%;而應用於培訓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僅佔23.1%和10.9%,比例較低。

企業對崗位分析在人力資源管理中作用的認同感高度一致。87%的企業認爲崗位分析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其中,9.4%的企業認爲作用非常大,31.7%的企業認爲作用很大,46.3%的企業認爲作用較大。另有10.1%的企業認爲有一點作用,僅2.2%的企業認爲沒有發揮作用。

二、不同地區企業崗位管理狀況

西部地區企業崗位管理水平規範化明顯低於東中部地區企業。東部地區做過崗位分析的企業比例最高,爲59.1%;中部其次,爲51.5%;西部較低,爲47%。西部地區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幅度和人員調整幅度最大。西部地區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大的比例最高,爲31.8%;東部地區其次,爲20.7%;中部地區最低,爲15.1%。從企業人員調整情況看,西部地區企業人員調整幅度最大,人員調整大的企業佔15%;而東部地區企業進行人員調整的比例最小,有25.6%的企業沒有進行人員調整。企業組織結構和人員調整幅度大,

反映出西部地區企業的管理模式正發生重大改變。

不同地區企業崗位分析結果應用稍有差別。東部地區企業崗位分析結果主要應用領域是考覈、招聘、薪酬設計,中部地區企業主要應用於考覈、薪酬設計、人員崗位調整,西部地區企業主要應用於考覈、人員調整、招聘。東中部地區企業越來越認識到薪酬設計對提升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性,並逐漸將崗位分析的結果應用於薪酬設計領域。

三、不同性質企業崗位管理狀況

集體企業正規化管理意識兩極分化,私營企業管理正規化水平較低。從企業性質來看,國有企業、非國有股份公司及外資企業“做過”、“正在做或準備做”、“不打算做”崗位分析的比例差別不大;集體企業中,做過崗位分析的企業佔60.7%,爲最高,但也有14.3%的企業不打算做崗位分析,這表明集體企業管理意識兩極分化;私營企業中,做過崗位分析的企業佔47.1%,低於其他企業,這表明私營企業還不太重視管理正規化。

集體企業組織結構和人員調整的比例和幅度最大,外資、港澳臺企業和非國有股份及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調整的比例和幅度相對較小。94.1%的集體企業進行了調整,其中進行較大調整的佔29.4%,進行局部調整的佔64.7%。外資、港澳臺企業和非國有股份及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調整的比例和幅度相對較小,有超過20%的企業基本沒有進行組織結構的調整。從人員調整的情況看,集體企業人員調整的幅度和調整比例最大,人員調整大的企業佔17.6%;非國有股份和有限責任公司的調整幅度最小,僅有5%的企業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外資、港澳臺資企業調整比例最小,31.6%沒有進行人員調整。

不同性質企業崗位分析結果應用領域稍有差別。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的崗位分析結果主要應用於考覈和薪酬設計;集體企業主要應用於薪酬設計和考覈;外資、港澳臺資企業、私營企業和非國有股份及有限責任公司主要應用於招聘和考覈。這表明,國有和集體企業越來越認識到薪酬設計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過去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已經明顯不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需要,並根據崗位分析和評價的結果逐漸拉開收入差距。

四、上市與非上市企業崗位管理狀況

上市企業管理規範化水平明顯高於非上市企業。境內外都上市的企業崗位管理規範化程度最高,做過崗位分析的比例高達72.5%;非上市的企業崗位管理規範化程度最低,做過崗位分析的比例僅爲47.3%;境內上市、境外上市或擬上市企業做過崗位分析的比例差別不大。

擬上市企業的組織結構調整幅度最大,企業上市有利於促進企業管理水平提升。擬上市的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大的佔28.9%;境內外都上市的企業100%都進行了組織結構調整。

上市企業更注重把崗位分析的結果應用於薪酬設計。境內外都上市的企業崗位分析結果主要應用於薪酬設計和考覈;沒有上市的企業、擬上市企業主要應用於考覈和招聘。這表明上市企業更注重把崗位分析的結果應用於薪酬設計,來提升人力資源的管理水平。

上市企業更加認同崗位分析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和地位。上市企業認爲通過崗位分析對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佔54%;非上市企業認爲通過崗位分析對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不到40%,低於上市企業。

五、不同規模企業崗位管理狀況

企業資產規模越大,企業崗位管理規範化程度越高。企業資產額3000萬元以下的企業、3000萬元至1.5億元的企業、1.5億元至3億元、3億元以上的企業做過崗位分析的比例分別爲:42%、52.2%、52.8%、58.9%。從企業的銷售額來看,也有類似規律。這表明,企業的規模越大,管理的層級越多、管理的複雜程度越大,越需要通過崗位規範化管理提升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水平。

企業規模越大,組織結構調整的'比例越大。資產額3億元以上的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幅度最大,28.1%的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大;資產額3000萬元以下的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幅度最低,只有16.1%的企業進行了組織結構的大調整。從企業銷售額看,也有類似的規律,即銷售額越大,調整幅度越大。

企業規模越大,薪酬設計受崗位分析的結果的影響越高。資產額3億元以上企業的崗位分析結果主要應用於考覈、薪酬設計和招聘;資產額1.5億元至3億元企業主要應用於考覈、招聘和薪酬設計;資產額3000萬元至1.5億元的企業主要應用於考覈、招聘和薪酬設計;資產額3000萬元以下的企業主要應用於考覈、招聘和人員崗位調整。

企業規模越大,越認同崗位分析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資產規模3億元以上的企業認爲通過崗位分析對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非常大”和“很大”的比例佔45.3%;資產規模1.5億元至3億元企業的比例佔39.1%;資產規模3000萬元至1.5億元的企業佔38%,資產規模3000萬元以下企業的比例佔37.8%。

六、不同行業企業崗位管理狀況

採掘業企業做過崗位分析的爲79.2%,高於其他行業;其次是公用事業類企業,佔61%;金融保險和建築業企業做過崗位分析的比例較低,分別爲47.9%和48.7%。

從組織結構調整情況看,農林牧漁業企業調整比例最大,95%的企業都進行了組織結構調整;批發零售餐飲業企業的調整幅度最大,進行組織結構大幅調整的佔46.7%;採掘業企業調整幅度最小,調整大的企業所佔比例僅5%。

從人員調整看,採掘業企業調整比例和幅度最大,所有受調查的企業都進行了人員調整,且絕大部分企業以較大範圍的人員調整爲主,人員調整大的企業佔89.5%。通訊與信息技術(IT)及製造業企業調整幅度最小,進行較大範圍人員調整的企業不到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企業調整比例最小,進行人員調整的比例爲67.6%,低於其他行業的企業。

從崗位分析結果應用看,農林牧漁業、製造業、批發零售餐飲業、房地產業、金融保險崗位分析的結果主要應用於考覈和招聘;採掘業企業主要應用於薪酬設計,公用事業企業主要應用於人員調整和考覈;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主要應用於考覈和薪酬設計;通訊與信息技術(IT)、社會服務業主要應用於招聘和人員崗位調整。

從對崗位分析的認知度看,農林牧漁業、採掘業、製造業等生產型企業對崗位分析的認知度更高一些;而通訊與信息技術(IT)、金融保險、批發零售餐飲業等服務型企業對崗位分析的認知度較高,相當一部分企業認爲通過崗位分析對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作用較小或沒有作用

中國私營企業調查報告【2】

一、2000年後私營經濟發展狀況

(一)私營企業數量增加,規模擴大

自中國共產黨的“十五大”明確了“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

濟制度”以來,私營企業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規模上都取得了飛速發展。 進入新世紀,關於非公有制經濟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使全社會對私營經濟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七一”講話肯定了民營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等新的社會階層中的廣大人員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這一重大理論突破,無疑使廣大私營企業主備受鼓舞,私營企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以下是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佈的數字。

各項指標的絕對數量都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是,由於近兩年國內需求不太旺,所以除註冊資金增幅上升外,其他指標的增幅均略有下降。總體來看,兩年中私營企業的發展依然呈穩步增長的態勢。

本次抽樣調查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

1.資本規模和經營狀況2001年底,被調查企業的實收資本總額中位數爲250萬元,比1999年底增長了66.7%;實收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比重是18.8%,比1999年底的11%增長了7.8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近兩年來私營企業不僅在數量上快速增長,其規模的擴大更是迅速。

由於企業規模的迅速擴大,其銷售額和納稅均呈快速增長態勢。值得注意的是,與1999年底相比,2001年的銷售額增長了45%,而繳稅額卻增長了57%。這是由於近兩年國家對私營企業的稅收徵管力度進一步加大,私營企業主的納稅意識逐步增強的緣故。由於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私營企業的銷售利潤率逐年下降,1996年爲7.9%,1999年爲5%,2001年下降到3.6%。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信號。

2.行業和地區分佈

比較前後進行的五次私營企業調查、跨度爲12年的主營行業變化可以看出,製造業和商業飲食業依然比重最大,分別爲38.3%、21.4%。製造業基本上呈逐年遞減的趨勢,近年來其比重趨於穩定;商業餐飲業原來一直呈增長趨勢,但最近一次調查顯示,其比重下降得很快,說明有相當大一批從事該行業的私營企業由於行業競爭過於激烈而倒閉或轉業。從表1-5中還可以看出,第一產業所佔比重雖小,但增幅較大;從事建築業、交通運輸、科研技術的私營企業所佔比重有所增加。

從表1-6中看到,絕大部分被調查企業的總部及其生產或經營場地主要集中在城鎮,在農村的比例依然很小,只有10.3%和12.4%,其中,中小城市所佔比重最大,基本達到了三分之一。

綜上所述,私營企業的行業分佈正逐步趨於合理,資本規模逐步擴大,偷稅、漏稅等現象逐漸減少,但企業的經營狀況和效益卻沒有明顯改善。企業的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和產品的科技含量低下是目前私營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積極參與國有、集體企業重組、改制

2000年至2002年正是各地國有、集體企業改制的高潮,有8.0%的被調查企業回答他們已兼併或收購破產的國有企業,有13.9%的企業準備兼併或收購國有企業,有2.8%的企業已承包或租賃效益差的國有企業,有6.6%準備承包或租賃效益差的國有企業。

有25.7%的被調查企業是國營、集體改制變爲私營企業的,可見私營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數量之多。在這些企業中,以東部地區的被調查企業所佔比重最大,佔45.6%,中部和西部基本上平分秋色,各爲26.6%和27.8%;改制以前原來是國營企業的佔25.3%,原來是城鎮集體企業的佔41.9%,原來是農村集體企業的佔32.7%;有60.6%的企業主原來是該企業的負責人,有9.8%的企業主原來是該企業的一般職工,有23.1%的企業主與該企業沒有關係,是通過外部收購來的,以其他方式收購的企業主佔6.5%。

(三)從業人員增加

被調查企業2001年全年僱傭員工人數的中位數是60人,僱傭半年以上不足一年的員工人數爲20人,僱傭半年以下的員工人數爲2人。在全年僱傭員工中,有90.6%的企業僱傭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下崗職工佔員工總數的20%(此處採用中位數。由於私營企業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不同企業的同一指標很多呈偏態分佈,少數畸大畸小的極端數據往往使平均數值受到過大影響而失去代表性,因此在本報告中,我們除使用平均數外,也使用了中位數,即用所有數據中大小居中的數值來表示一般水平,在一些指標中同時列出平均數和中位數,兩個數值的差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數據分佈的偏斜程度。)

西部地區的被調查企業在吸納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方面低於一般水平,只有17%,而西部地區是國有企業下崗職工最多的地方,反差很大。從企業的規模看,實收資本在100萬以下的被調查企業吸納下崗職工的能力較強;從部分行業來看,從事商業、餐飲業、房地產和交通運輸業的企業吸納下崗職工的能力遠遠高於其他行業,而從事製造業和建築業的被調查企業吸納下崗職工比一般水平低很多,只有13%-15%,這兩個行業在地區分佈上並沒有畸形分佈。這說明,下崗職工中具有一定技術技能的願轉崗的人相對較少,建築業用工多爲農民工。

(四)向高科技產業發展

本次抽樣調查顯示,被調查私營企業中高科技企業佔企業總數的3.84%。與前幾次調查相比,高科技企業所佔比重明顯加大。此外,2001年有43.6%的被調查企業對新產品、新技術、新項目的研發投入了資金,其投資金額的中位數爲30萬元,佔2001年銷售額的4.5%;有12.7%的被調查企業擁有自己的專利技術。

2001年高科技企業銷售額的中位數是700萬元,比整體水平高20.7%,納稅23萬元,比整體水平高4.5%,稅後利潤41萬元,比整體水平高95.2%。其資本增值率和利潤增值率均高於整體水平,分別爲19%和22%。

(五)參與外向型經濟意願加強

由於中國已經成爲WTO的正式成員,所以本次問卷特別設置了與WTO有關的問題。有46.1%的被調查企業認爲“只要競爭是平等的,本企業就不怕”,有35.3%的被調查企業認爲“本企業將在競爭中更好地發展”,只有5.7%的被調查企業認爲入世後會對本企業不利。

在與海外合作方面,問卷中有近22%的企業已經或正在着手同海外合資合作,近30%的企業打算在今後三五年內與海外合資合作,只有6.2%的企業不準備同海外合作,另有41.9%的被調查企業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已向海外投資的企業投資額平均爲2.73萬美元,佔其資本總額的3.1%。已同海外合資合作的企業最多的是製造業,其絕對數佔到47.8%;相對比重大的行業主要集中在衛生體育和交通運輸業;正在着手與海外合資合作的企業,相對比重較大地集中在農林牧漁和科研技術行業。從數據分析我們還看出,企業規模越大,越希望與海外進行合資合作;企業規模越小,與海外合資合作的興趣越低。

其它圖表:2001年實收資本總額分組 私營企業規模比較(中位數) 私營企業經營狀況比較 2001年高科技企業與整體水平各項指標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