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幫服民情日記

我們以看民情、聽民意、解民憂爲根本,以羣衆實際需求爲出發點,從細微之處落筆,轉作風、化矛盾、破難題,推動活動步步落實。下面是相關的走幫服民情日記,歡迎欣賞與借鑑。

走幫服民情日記【篇一】

通過這次“走幫服”活動,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農村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從中感悟到黨委政府開展此次活動的意義。瞭解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幫助他們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困難,帶領他們乘上“全面小康水平”這輛馬車。在跟老百姓拉家常的過程中,我也做了一些簡單的思考:

一、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

水泥道路四通八達通到了每家每戶,漂亮的樓房一幢接着一幢。還記得2000年4月合併時,摩托車都還不太普及,農村樓房沒幾家,道路煙霧塵天的,都不敢想像十來年的時間,幾乎清一式的樓房,汽車都要普及了,這幾年因計生工作放開了,下村沒以前勤了,變化太大了,一年一年的驚喜。極少數是平房也是子女在城市買了樓房的,算得上溫飽都解決了。我感受到我們農村人勤勞善良踏實肯幹,勤勞致富奔小康。打工的、上廠的,有3個是創業賣傢俱的,有2個規模養豬的,有4家到國門外新加坡、幾內亞打工的等等不一而足。也就極個別也是好吃懶做致貧的,列爲了低保,是信訪局的接對邦扶對象。

二、農村農業將來逐步需產業化、規模化經營。

農村老齡化初步顯現,除了重大節日期間農村很熱鬧,除此之外農村很冷清,50歲以下的人白天很難遇見,30-60歲的家庭婦女上廠,打零工貼補家用。中年男人們肩扛家庭重任都出去打工了,20-30歲年輕人更是不願種田的,一是種田辛苦,二是沒錢賺沒有積極性,都向往城鎮的熱鬧打工去了。我碰到的50歲左右幾個婦女是在本組家庭小作坊席夢思廠打工,否則也難遇,目前在種田第一線基本上是60歲以上人員,60歲以下基本不在家,靠種田溫飽難以解決,因此農忙收割季節勞動力很緊張,那些子女在外工作、打工的,農忙時節又不可能回來幫忙,老年人都種不動了。隨着農村勞動力的越來越少,託管、大戶承包農村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經營是必然趨勢。

三、面對老齡化趨勢,我覺得農民繳納職保很重要。

農村50以下的人員逐步繳納社會保險很重要,獨子風險很大,四二一的問題越來越凸現。2016年全年出生689人,其中二胎率達45%,就是育齡婦女基數少了,現在生小孩子的都是獨子一代,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目前爲止李堡鎮農村獎扶5765人,戶數2833戶,特扶是251人,戶數是148戶,職工獨子2630人,戶數是1415戶,合計戶數4496,佔全鎮總戶數的15%以上,每年還在以平均1200的人數新增,現在鼓勵生二胎,以後變成四二二,兩個獨子要撫養四個老人和兩個孩子。我走訪的戶數中,60-70歲的人大多數都交了農保和合作醫療,現在享受了農保,其中大多數不是獨子,有的就是要靠子女養老了,而獨生子女逐年增多,農保是杯水車薪,每月200多元能解決什麼呢,如果老人是職保的話才能解決大問題。自己年老後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又能減輕子女負擔。但要改變意識,這也需要個過程,餘錢有但願意拿出大錢交社保的人不多。我跑的戶數,除了在單位上是交的職保外,其它沒交職保的,但交農保30-60歲的人居多,不願繳職保,認爲繳職保太多,繳的時間又長。目前農村已有極少部分人員自願自己交納職保,有的已經享受了退休待遇了,每年的漲幅也很可觀,我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自願繳納社保。爲自己爲子女多一份保障。

走幫服民情日記【篇二】

再次踏上去往蔣莊村36組的鄉村小路,和着泥土和油菜花的味道,一切變得開始熟悉,在小組長杭師傅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上次沒有遇到人的幾戶人家。看到村民劉正蘭在地裏鋤草,本不想打擾,她大老遠就熱情的和杭師傅打招呼,問明我們來意之後,她趕緊從地裏回來,熱情的邀請我們進屋坐,看到戶口上只有她一個人名字,我不禁詢問,原來爲了小孩上學,女兒女婿戶口都遷到海安了,平時家中也就她一個人,當問及有沒有什麼問題需要我們解決,或者政策建議等,劉大媽立即打開了話匣子,說起門前這條路,希望村裏早點修建,下雨天走路開車都不方便;年紀大了,農忙時節拔草鋤草,幾乎天天埋在地裏,力不從心了,不知道以後種田怎麼辦,我把這些問題一一記錄下來,留下我的聯繫方式,看到老人很認真的把聯繫卡收起來,我覺得肩上的責任很重,不僅僅是發張卡片這麼簡單,這裏承載了老百姓的期盼,期盼我們的迴音,期待問題得到解決。搭着杭師傅的電瓶車,我們又去走訪更遠的幾戶人家,遇到村民王維生,他迫不及待的打聽,他的情況是否可以享受獨生子女父母的待遇。原來他的老婆嫁給他之前帶來兩個和前夫所生子女,組建家庭後,他們只生育了一子,作爲一個普通老百姓,他簡單的想法覺得對他而言,只有一個有血緣關係的兒子,應該可以享受獨生子女待遇。對這種情況我下意識覺得應該是不符合政策條件的,爲了更準確答覆他,我就打電話詢問了計生辦的工作人員,通過詢問,這種情況確實不符合獨生子女政策,當我答覆他以後,看到他眼神中有一絲失望一閃而過,但之後他表示理解。告別王維生,我不禁想,我們的村民很淳樸,有時候他們的訴求並不是一定要得到什麼,他們只想要疑惑得到解答,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當我們來到村民王乃勇家,才知道上一次沒有遇到這四戶兄弟家,是因爲他們70多歲的母親在海安動手術,四兄弟都在醫院。這次過來,這家人臉上佈滿愁雲,檢查出來,母親是癌症確診,對於辛苦了一輩子的母親,兒子們正值壯年,正是她該享福的時候,這個消息對於兄弟幾個無疑是晴天霹靂。戶主說,兄弟四個有兩個在國外務工,經濟上還可以,母親生病很突然,我知道對於他們來說,現在正處於手足無措的時候,安慰他們已經做了手術,就安心照顧老人,不要讓她有心理負擔,加強營養,康復出院後要遵照醫囑,按時去進行化療等後續治療,加強調理,防止復發,臨走時我安慰他們,這種類型的癌症治癒率很高,一家人齊心協力渡過難關。正當我準備走時,一個細節深深打動了我,本該我去關心他們的時候,沒想到戶主看我們只有一輛電瓶車,主動叫女兒送我們,謝絕他們的好意後,我們帶着沉重的心情繼續走訪……

走訪下來,感觸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農村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與此同時能否讓農民對未來少一點憂慮。如今農村兩層三層的小洋樓隨處可見,走訪中遇到36組的低保戶劉德俊,他興奮的指給我看,前面的三間屋子就是政府給他建的,刻滿皺紋的臉上洋溢着滿足的笑容,不禁感嘆原來惠民政策就在身邊,帶給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另一個村民濮君其平時已經不住在蔣莊村了,拆遷安置在李西安置小區,對於新的居住環境,他由衷滿意,同時他也提出,拆遷後種田太遠了,不方便。雖然我們在不斷努力,政策也更加契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但是也感到離百姓的期盼還有距離,還有更遠的路要走。

二是能否多一些疾病預防宣傳和義務活動,讓不幸的家庭少一些。走訪中遇到愁雲滿布的面容,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家裏有人生病的。遇到兩戶家中患有癌症的家庭,三戶中風病例,一旦患病,患者自身承受很大的身體痛苦,給家庭也帶來沉重的負擔。對於身體而言,疾病預防優於治療,老百姓的健康保健知識匱乏,平時不生病也很少想到調理養生。我想能否定期開展疾病普查,比如近期開展的兩癌篩查,積極呼籲村民前去檢查,對於一些常年血壓偏高的患者,動員定期去村衛生所測量血壓。其次開展健康講座,幫助村民掌握預防和控制疾病的方法,醫務工作者能否走下去,有針對性的爲重點病患提供測量血壓、聽診心肺等義診服務,教會家屬一些護理病人的知識,解答村民的疑難問題。

三是能否多做一些,給留守兒童多一些關愛,讓更多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走訪過程中,我發現蔣莊好多家正值壯年的男主人都在國外務工,有的甚至是夫妻兩個一起出國勞務,出國勞務工資高無疑對他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這些人家基本都蓋起小洋樓,也確實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同時我也注意到,留在家裏的妻子、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他們無疑也爲這份高薪工作付出很大的代價,生活的重擔壓在留守婦女,年老父母的肩上,記得最深的是一戶人家夫妻都出國,留下老人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沒有父母在身邊,再多物質上的東西難以填補那份渴望。我們的學校能否多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與在家照看兒童的第二監護人保持溝通,努力營造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優越環境,爲在外打工的父母解決後顧之憂。能否組織志願者定期走訪,與留守兒童談心交流,瞭解孩子心裏想法,同時創造條件,儘可能讓留守兒童在節假日與父母見面,利用電話、網絡視頻等媒介,與父母親聊聊天,說說平時的學習生活情況,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通過走訪深切感受到只有走下去,接地氣,知道老百姓需要什麼,制定的政策的時候才更有底氣,工作才能更好達到想要的效果。我想“走幫服”纔剛剛開始,未來的路還很長。

走幫服民情日記【篇三】

作爲一個常年坐在辦公室,很少跟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財務工作人員,我深深地體會到走幫服一定要沉得下心。所謂沉得下心,是指:身、心都要沉到基層。此次活動,我深感責任重大:一方面,我感覺接受這個任務義不容辭,另一方面,我又頗感有些壓力。還好,在有豐富工作經驗的領導的指示下,以及與其他兄弟工作組的溝通,我實實在在地體會到這次走幫服活動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對這次活動的心得體會

我們走幫服,必須摒棄目前存在着的前呼後擁、坐兩分鐘、寒暄幾句、送點錢物、應付檢查等“一陣風”的形式。我們不僅要身子下到基層,更要全心融入基層,要把心沉到底層,沉到鄉村的實際困難上,沉到幫扶民衆身上,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累、受得了委屈。“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管有多大的難題,只要把心用在基層,就肯定能解決問題。

走幫服要乾的好,就要出實效。身心都沉到了基層後最重要的就是要出實效。走幫服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所有幹部必須要實地認真調研,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傾聽,用自己的心靈去體會,以深入調研爲手段,以破解難題爲目標,切中要害,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要結合實際,制定幫扶工作計劃,有步驟地順利推進,要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在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豐富農民文化生活、維護鄉村穩定上下更大功夫。切實把走幫服辦成一件大實事、大好事,既要做到面上花團錦簇,又要收穫累累碩果。

這次走幫服,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農民很淳樸、沒有任何過分的要求;村裏發展很快,村民生活條件都不錯,幾乎家家戶戶門口都是水泥路;總體上村民與村幹部關係很和諧。

記得有天下午,一個人走在蔣莊的小路上,隨便找了戶人家就進去了,進去後我才發現,那戶人家剛剛正在吃午飯,當時也不早了,大概要到3點了,於是,趁他們正在吃飯的功夫,我就跟他們有一句沒一句的聊了起來。他們家收入不是很高,以務農爲主,有時間了,就出去打打散工,家裏還有兩個孩子,老大嫁出去了很少回來,所以也幫不上什麼忙,老二正在上初中。說到老二,老兩口老淚縱橫,剛上初中,孩子就不想上學了,今天還是被我們罵着去了學校,這以後可怎麼好啊。我說:不想讀了?是什麼原因啊?他們說:學不進去了,也不好好學,怎麼說就是不聽。我說:這麼小就不讀書,這可不行啊,學校老師怎麼跟你說的啊?“老師也管不了了,都怪我們當時,太慣着他了,導致現在這種情況,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學還是要上的,到了中考的時候,你們可以讓他去學門技術,學個自己養活自己的技能。”然後呢,我就把我們鎮上萬州膠粘招工的事情說給他們聽,我跟他們說,我們鎮上不錯的企業還是很多的,給你交保險,工資待遇也不錯,李堡這邊好多人都從外地回來了,去了那邊呢。老兩口似乎看到了希望,我繼續跟他們說,現在呢,你們就是要讓孩子好好上學,以後讓他學門技術,到時候的李堡,肯定比現在機會多的多,在家的孩子不一定沒出息的,對吧。老兩口點點頭,直呼,嗯,我們一定不讓孩子走偏了,讓他好好讀書。

走幫服的過程中,我接觸到了很多工作中接觸不到的事情,讓我深受啓發。我理解了走幫服的真正意圖,我們必須深入到基層,深入到一線,瞭解基層實際情況,我們要接地氣,體民情,提高自身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學習直接面對一線、面對老百姓,提高克服困難、排憂解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