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個人日記範文

扶貧是下鄉幹部的一種責任和義務,我們要幫助貧困人羣,帶動富裕,讓生活更美好,彼此的生活更加幸福。

  精準扶貧個人日記範文

按照市委精準扶貧工作的統一部署,10月28 -30日,市政務中心“三訪三化”工作隊來到三眼塘鎮黃茅新村,開展“一進二訪、精準扶貧”工作。

二組青年村民金洪波,1998年在參加本村水利建設勞動中,被電排設備軋斷了2個手指,落下了傷殘。村領導向我們介紹,小金身殘志不殘,這些年來,沒有向集體伸過手,要待遇要救助,而是自強不息、自食其力。但因身體殘疾,許多事不能做,家庭生活較爲困難。

我們約見了金洪波,只見他身體瘦弱,個頭不高。傷殘的左手失去了大拇指和食指,彷彿讓我們看到當年那受傷斷指、血染工地的慘痛一幕。從他與我們初次見面的交談中,我們知道這是個很有頭腦、辦事精明的年輕人。金洪波告訴我們,因爲承包的田土不多,農閒時節在益陽、沅江兩地販運農產品。家裏買了1臺三輪摩托車,夏天販西瓜,冬天販桔子。每天3、4點鐘起牀,拉着貨物到益陽農貿市場佔攤位,因爲這樣可以省去租場地的開支。妻子在俏嘴巴食品廠做臨時工,每月工作20來天。2個小孩加上年過七旬的父親,日子過得緊巴巴的。他說,今年桔子行情好,自己熟悉銷路,想收貯保鮮,春節上市時賣個好價錢,就是沒本錢,如果有幾萬元貸款就好了。我們覺得這是個好想法!

工作隊員、中心副主任張碩是個辦事迅速的人,立即向身邊的同事和朋友打聽,最終與信用社的負責人取得聯繫,落實了貸款事宜。我們和村支書周紅兵等領導商議,由政務中心貼息,下月初爲金洪波貸款5-6萬元,支持他收貯桔子保鮮。我們相信,有精準扶貧的好政策和他個人的勤奮努力,4年以後,這個對象一定會如期進入小康,實現市委的既定目標。

  精準扶貧個人日記範文二

“她家最困難了,三個孩子,丈夫三年前也患病去世了。”

未到幫扶對象***家,便聽金山村書記向宏權感嘆道。冒着細雨,走馬鎮金山村扶貧工作隊一行趕往幫扶對象家。雨天是找幫扶對象最合適的時候,正值秋收農忙,農家一般只在雨天有人在家。

“快拿兩把傘來。”未及下車,向書記喊着。隨即,一位四十幾歲的婦女笑吟吟的拿了兩把傘從公路上邊的木房子下來了。看得出,他們之間沒有幹羣關係生疏與距離。“不用不用,就這麼點雨。”說話間,工作組幾人已小跑至付銀霞的家中。坐定後,仔細打量眼前這位幫扶對象,樸素、乾淨、爽朗,還帶有一絲堅毅。

因爲之前已有工作組來過***的家中,這次是在走馬鎮黨委政府領導要求下再次入戶,以確定更加精準的扶貧措施。所以沒有多說,很快變進入正題,仔細覈算完付銀霞家收入明白卡,工作人員爲難了,四口之家的付銀霞年人均純收入僅1735.25元。離脫貧標準3100還有那麼遠,用哪項措施才能使其脫貧呢?工作組爲難了。產業扶貧?付銀霞家中四口人,丈夫三年前去世,十七歲的女兒讀鶴峯職業高中二年級,還有一對年僅三歲未來得及見到父親雙胞胎女兒,家中缺少勞力,這是一方面。

“我其實想養母豬,養雞,但是,我硬是脫不開身”。望着被窩中熟睡的雙胞胎女兒,付銀霞遺憾的嘆了口氣。

是的,一雙女兒孩子還小,離不開人。可否發展茶園、經濟林?但***的經營權證上僅六畝多地,其中,丈夫的弟弟有一半,另外僅有一畝茶園,而且三年前***已從金山村搬至古城村,古城村距金山村20幾公里,回去種地豈不是費時費力?產業發展措施就這樣否定了。結合付銀霞的實際情況,工作組進行了討論,並徵求付銀霞本人的意見,最終敲定低保兜底、教育助學兩項措施。

“低保兜底、教育助學可以讓你脫貧,但是考慮長期發展,你以後怎麼辦呢?”工作人員小向擔憂的問道。

“我又不懶,我是想先借助這些優惠政策度過這兩年,等兩個小女兒上學,我就去鎮上找事做,一個月怎麼也掙一兩千,那是活錢。再順帶包幾畝地,搞點生產,養幾頭豬,生活方面也不用愁”

“那你兩個小女兒到上學也要花錢呀?”

“等到她們兩個到花多錢的時候,我大女兒也該畢業了,她掙錢了可以補貼家用,那就好得多。”似乎看懂了工作人員的憂心——這個家庭怕是要一直依靠低保政策生活了,可是這樣僅僅能脫貧,如何奔小康呢?付銀霞立馬信心滿滿的答到。

眼前這個女人的回答讓工作人員震撼和佩服,之前工作人員遇見過一些幫扶對象,其收入已遠遠超過貧困標準,但是還直嚷嚷自己未脫貧,這讓工作隊員哭笑不得,只得一遍遍耐心的解說政策,強調脫貧後,普惠政策如果夠條件也依然能享受。像付銀霞這樣主動想辦法自助脫貧奔小康的,工作組第一次遇見。

“其實,我一直都沒想過要拿低保,只是現在真的困難,沒有辦法,我好手好腳,身體也沒大病。”付銀霞一邊哄着夢中驚醒的女兒,一邊認真的對工作人員說。

突然想起縣委書記王小平的要求:要處理好自助與幫扶的關係,羣衆是主體,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讓“要我脫貧”變爲“我要脫貧”。

未及工作人員調動,***已然成了“我要脫貧”的典型例子。

一箇中年喪夫的女人,一個肩負哺育三個孩子責任的母親,丈夫去世留給她的僅僅是一棟50年代修築的空蕩蕩的木房子,三個孩子,存款已用於丈夫治病,可謂一貧如洗。即使這樣,她沒有被生活壓力打垮,在重重困難下下,她依然有擺脫貧困的信心和決心。如果每個貧困對象像她那樣變被動爲主動,競進小康社會指日可待。離開時,原本憂心忡忡的工作組瞬間對精準扶貧工作信心滿滿。

  精準扶貧個人日記範文三

9月24日,從早8時開始進村入戶,到晚18時45分,我們一行6人終於完成了每人12戶扶貧對象的調查摸底和訪問任務,平安返回縣城。

一大早,雨下個不停,彷彿爲我們洗塵。心裏惦記着住在山一家、水一家的鄉親們,我們繼續冒雨進入雙河村營頭、團山自然村,走進貧困農戶家中完成昨天未走訪完的任務。走在滑溜溜、坑坑窪窪的泥巴路上,堅定的腳印淺一腳深兩腳的通向遠方的家。走進村民家中,老鄉們把我們視親人般遞水讓座。我們同鄉親們拉着家常、講解扶貧政策,用筆記錄生產、生活困難情況,用相機見證一瓦一房一家人的境況。秋雨也不一直下了,汗水也不一股腦流了,大家心裏都暖暖的。那天大的困難也一下子讓微笑着的精氣神趕跑了。

中午,我們走訪到雙河村監督委員趙德芳老人家。75高齡的趙老也是團山自然村老社長,一位在當地德高望重的老人,一位老百姓心中的貼心人。

精神矍鑠的趙老告訴我們,他當了32年的社長,爲村民們發展生產、生活做了一些力所能盡的事,獲得了一些榮譽。看着牆上的榮譽牌,趙老喜滋滋告訴我們,這是2013年12月天星鎮黨委、政府首屆“十佳道德模範”評選給他的“敬業奉獻模範”先進個人獎牌。同行的蔣貴強村支書介紹說:老社長沒讀過兩天書,也不是共產黨員,但他思想先進、熱愛集體、愛學習,處事公道、爲人正派,敢說敢想敢做,鄉親們都佩服他、敬重他。村裏大小事都聽他的意見和安排。前年,團山公路有一段路被山洪沖毀,急需要恢復,村委會幫助解決了5噸水泥,老社長硬是發動了100餘名村民,花了兩天時間,自力更生把近100米的損毀路面打成了水泥路,這段路至今都保持了順暢通車。蔣支書還給我們介紹說:今年,老社長動員發展了村裏有志青年羅國文成爲團山社的第一個養殖大戶。我們隨後走訪進入羅國文家,參觀了他今年新修的養豬場。羅國文介紹說:他年初投入了50餘萬元資金,餵養了100餘頭豬,長勢良好,豬價也看好。在談到今後打算時,他期盼幫扶資金支持,通過聯戶經營、羣衆入股、訂單收購等方式帶動周圍鄉里鄉親發展生豬養殖,逐步壯大養殖規模,爲大家脫貧致富盡一份力。 下午,我們來到在9月17日被近300方危石阻斷村組公路的排危作業現場(該路斷位於雙河村委會老街安置點去榨房自然村20餘米入口處),因下雨路滑推車濺了一身泥的蔣支書指着工人正在破碎的石頭對我們說:9月14日,我們接到村民險情報告,當天就組織人員安全轉移了涉及危險威脅的5戶18人。同時還在在公路兩頭加設了防護欄和安全警示牌。這幾天,雖然天天都是秋雨,險斷邊坡還不時有石頭、泥土滾落,但是我們採取了有效措施、險情處置及時,險情預警預報有力,當地羣衆生命安全和過往車輛行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山路在延伸,腳步在丈量,夢想在心中,希望在前方。我們堅信,有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舉全社會之力打贏扶貧攻堅戰,大關貧困羣衆必將與全國人民一道齊步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