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入戶走訪日記

精準扶貧,幹部先行。yuwenm小編整理了精準扶貧入戶走訪日記,歡迎欣賞與借鑑。

精準扶貧入戶走訪日記【篇一】

2月24日早上,我和單位同事一道走進了下川五組。這個組地處馬安川下方,離政府機關不是很遠。雖然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但也有一些貧困戶。在路途村民的熱情指引下,我找到了韓久朝的住居地。他家在韓家大院裏,幾間陳舊的泥巴瓦房夾在其它住戶房子中。當我走進韓家大院院落,找到他的住所時,主人沒有在家,一把大鐵鎖緊緊鎖住兩扇破舊的大木門。我向周圍鄰居打聽,方纔知道一大早就揹着幾十斤花生到集鎮油坊榨油去了。於是我調轉頭就返回到集鎮,找到那個油坊。在油坊裏認識了他。韓久朝是一位個頭不高的中年漢子,今年56歲。雖然年歲不算大,由於常年勞作,幾年前就患上了腰椎骨增生的毛病,一般的活幹的就很吃力。因爲他有病不能外出打工,他的妻子熊承平只好走上了常年外出打工之路。韓久朝家有耕地4畝多,其中一半就租給了別人搞產業。自己忍受着病痛,辛勤耕作着這兩畝來地,還餵養着一頭生豬。如果不是患了腰間盤疾病,按說這家還不算特別困難。一個20多歲的兒子畢業不久也到深圳打工去了。韓久朝告訴哦我,妻子和兒子都在打工,雖然收入不多,有共產黨的好政策幫扶,全家有信心早日脫貧的。

我的另一戶扶貧戶戶主叫胡承香,今年也是56歲。來到她家,她在她的現任丈夫的幫助下,從病牀上挪到手推輪椅上,推進堂屋。她告訴說:5年前,身患乳腺癌,手術後復發,現在的身體非常差。因爲自己生活達到了無法自理的地步,是他的現任丈夫崔自喜守在家裏伺候她。一個20多歲的兒子早年放棄了讀書,走上了打工的行業,在家鄉幫別人安裝水電等掙些小錢養家餬口。原來,這家是個組合家庭。10多年前,前任丈夫離異,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家住馬安鎮姬家坪村6組的單身漢崔自喜就走進她家們,爲她拉扯孩子。至今,崔自喜的戶口也沒轉到下川村。談到家裏脫貧的打算時,胡承香感到很爲難,丈夫要照顧她的生活起居,只有兒子一人打工,收入微薄。她想貸點款在集鎮上開一個電焊等修理鋪子。希望能夠得到幫助。走的時候,我誠心的對她說:你反映的問題,我會向村裏提出,我們共同努力,爭取把問題解決!

告別兩戶幫扶對象,走在返回的路上,我在深思農村貧困戶之所以貧困,有的是因病致貧,有的是因老致貧,由於勞動能力下降,導致收入下降,生活境況窘迫;還有個別農民由於智力障礙或者沒有文化知識而導致貧困等等。如何有效解決這些現狀,確實是個值得思考的課題。

精準扶貧入戶走訪日記【篇二】

爲了最精準地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擂鼓鎮鎮長羅淳倡議鎮村幹部尋找最困扶貧戶,傾聽最邊遠的民聲,實施最貼近民意的幫扶項目。5月12日,我作爲全省重點貧困村碾盤村第一書記,有幸被列爲本次活動學習者之一。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就此展開……

第一站:養蜂人家 譚開發

一路顛簸,喧鬧的集鎮漸行漸遠,崎嶇不平的山路,唯有礦車走過的痕跡。偶然見到一戶人家,我們停車,踏着長滿荒草勉強通行的機耕路,走到門前。寒暄一番後,羅鎮長打開明白袋開始詢問:“你們家有幾個人?你們這還有棟紅磚房,怎麼納入貧困戶的?”。他說:“我叫譚開發,家裏有兩個人。雖然有幾間紅磚房,可是這裏是滑坡體,這房子都裂成危房了。加之我們倆年老體弱,現在路勉強只能過人,車不能到門上,我們吃喝穿用都很難呀。”邊說邊指着牆上的裂縫。“那你這樣怎麼才能脫貧呢?”“我想呀,要是能改變下居住環境,交通便利了,我們生活所需就可以解決了。我們這裏野花漫山遍野都是的,養幾籠蜜蜂,可以賣個好價錢。再養幾隻雞,把自己的一畝半茶葉管好,手頭零花錢就不缺了。”他指着自己的幾籠蜂和籠養的幾隻雞說。“有信心就好,我們一定幫你們走出困境的。”

匆匆作別,我們又上路了。車上,我們都在感嘆,勉強通路的貧困戶發展養雞和養蜂產業,可是 “酒香也怕巷子深”呀,就算產業規模起來了,能不能在最短的時間賣出最好的價錢是個問題。

第二站:五保兜底 吳美運

行車越發艱難起來,眼前掠過一幢破亂不堪的土房。停車繞行近500米羊腸小路,來到門前。老兩口正在門前翻地。一眼望去,荒坡地上,到處都是碎石,真難想象這樣貧瘠的土地怎麼能種出莊稼。貌似兩老聽力有些障礙,我們大聲呼喊他們才停下了揮舞的鋤頭回到房前。

“你們傢什麼情況?這地能種出莊稼嗎?”羅鎮長問。“我和老伴兒是五保戶,原來住在村6組小井溝,那裏的房子已經住不了了。村裏考慮到我們住在那裏不安全,借別人的房子住在這裏。我們年紀一天大過一天,只能刨點房前屋後的地種點菜。我和老伴兒李國平靠點兒低保買些油鹽啥的,生活也能過的。”老漢兒吳美運說。“你們這樣的情況,孤苦伶仃的,願意搬出去嗎?”羅鎮長問。“那倒好呢,那樣我們就不用擔心買不回來柴米油鹽了。”老漢兒說。“別怕,你們這樣的屬於政策兜底戶,政府不會忘記你們的。”“嗯,現在的政策好呀,老百姓總是有好日子過,我雖然無兒無女的,現在這好的形勢,我還想多活幾年見識一下呢。”老漢兒聽了羅鎮長的話,彷彿把所有疑慮都解開了,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我們上車了,遠遠看到倆老人繼續開始了艱難的耕作。道路“瓶頸”讓貧困戶只能靠耕種貧瘠的土地勉強維持生計,我們也只能“望地興嘆”。

走了一段,一羣修路的民工擋住了車的去路。聽說是羅鎮長來了解民情就主動要求搶趕工程,想讓車能進山。可惜路況太差,車行至此只能折返。修路百姓主動要求當嚮導,借摩托車給我們。我和羅鎮長順着山路改騎摩托車繼續前行。

第三站:空巢老人 餘之成

摩托車行了一段,路越來越窄,不能再前行了。停車後,我們走到一戶人家門前。老婆婆兒倚門駐仗出門迎客,家長裏短的聊了半天。聽了半天我們知道了,她是餘之成老伴兒,因家境困難,自己的一個兒子入贅到寶丰鎮一個偏僻山村的女方家,無力養活兩老,他們成了空巢老人。說了半天,中心只有一個一一期盼黨的好政策,人民的好領導帶他們走出困境脫貧致富。

她說:“聽說外邊土雞蛋賣一塊五一個,我們家攢了七板兒土雞蛋,可是路不通,一個也賣不出去。”家裏唯一的水源,是用管子從山上引下來的,洗衣服、燒水統統靠它。她熱情的倒上一杯水。迎着亮,明顯可見水裏很多渾濁物。羅鎮長告訴他,自己飲用、煮飯時一定要放在桶裏沉澱下。見她一直一瘸一拐地走路,羅鎮長關切地問“腿怎麼了?”。她明顯有些神傷,“腿上以前受傷過,因偏遠未能及時救治,留下後遺症,就一直這樣了。這些年,我從未出過遠門。”

是呀!這樣的地區條件,外面的世界對她來說只有奢望。臨行時,羅鎮長鼓勵她要積極響應政策,改變生活現狀。

第四站:有房無人 空心村

羅鎮長的那股犟勁指引着我跟隨他繼續前行,試圖尋找到最困難的扶貧戶。一路上,我們眼前盡是有房無人的村落。空落落的電杆兒,記錄着曾經的繁華;綠瑩瑩的小水潭,激盪着過去人的行跡。山勢漸陡,雜草叢生,漸漸的沒了人跡。行至一段陡坡時,我手扯着沿途的灌木艱難前行,當我擡頭看路時,才發現羅鎮長的汗衫兒早已溼透。

一路摸索返程,在雜草叢生的山上,差點迷路了.散落在山間的牛糞是指引我們前進的路標。返程路上的住戶告訴我們這裏只有養牛的人偶爾來過。這個院落的10幾戶都因自然條件惡劣而自然搬遷。同時,也成了適合發展生態養殖的好地方。

往返先乘車、再騎車、後徒步20餘里,往返近4個小時.一路艱辛,堅定前行。一趟下來,我倍感精準脫貧責任之重大.同時,我也倍感欣慰。老百姓總在念叨“這時代黨的政策好呀,領導好着實呀!”這大概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穫。

說走就走的“旅行”告一段落,我們或許無法準確定位哪位是“最困扶貧戶”,但是這一行動告訴我們傾聽民聲、尊重民意、爲民服務將永不止步。這恐怕也是羅鎮長此行要旨所在。後來,據羅鎮長介紹,因廣山村地理條件惡劣,水電路不通,人民生活無保障,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將整村搬迂到“月亮灣’,給他們一個可以安居樂業的地方,讓百姓能共享改革成果。

後記:此篇行記當晚在“擂響戰鼓衝鋒羣”發出後,引起強烈反響。摘記一二。擂鼓馮軍留言:“所有這片土地養育過的人們,所有因爲這片土地,已經走向致富之路的人們,所有長期一段時間富足着,已經漸漸忘記了貧窮爲何物的人們,讓我們看一看上面的照片,讓我們反哺自己的故鄉,讓我們先富帶後富,牽手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

精準扶貧入戶走訪日記【篇三】

高山的晚春一如既往地多陰雨,淅淅瀝瀝的小雨點,彷彿在無聲地訴說着:今天註定不如往常。

吃過午飯,我們便在東山峯管理區黨委委員、副主任張涌地帶領下來到了巖塌村貧困戶張芝永家。近40分鐘泥濘的山路我們僅用了30分鐘,直到三間搖搖欲墜的水泥磚房出現在我們眼前。

張芝永家住巖塌村6組,這裏地處高寒,常年霧氣籠罩,再加上人煙稀少,很是荒涼。我們到的時候,正逢張芝永家進行危房改造。看到我們,張芝永非常高興地說道:“很久沒有新鮮人來了。”

當了解到我們的來意後,張芝永激動地握着張主任的手問道:“是真的嗎?真的是來給我扶貧的嗎?”張主任趕緊扶張芝永坐下,說道:“是的,是專門來給您扶貧的,您有什麼困難,都可以跟我們說,我們來想辦法,我們想不到,還有縣裏、市裏呢!”

張芝永平靜了一下,緩緩地說道:“按理我不應該麻煩國家、麻煩政府,可我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原來張芝永老父母尚在,無奈身患多病,每月僅醫藥費就上千元,由於教育條件的限制,年幼的女兒只能去壺瓶山鎮租房子上小學,學費生活費租房費每年上萬,其妻更是兩頭跑,一邊要陪讀,一邊要照顧家中生計和老人,真是恨不得生出三頭六臂。生活的重擔已將這個不滿50歲的漢子壓彎了腰、催白了發。聽到這裏,再看看張芝永身後那搖搖欲墜的房屋,幫扶隊員們也不禁一陣心酸。

瞭解到張芝永的困難後,張主任立馬要我們一起出謀劃策,既要考慮張芝永家目前困難,又要幫助張芝永家實現2016年底脫貧。

經過一番討論,我們確定了張芝永家幫扶措施:一、幫助張芝永申請危房改造資金;二、幫助張芝永女兒申報“雨露計劃”扶貧助學;三、幫助申請貼息貸款,用於建房和發展產業;四、幫助張芝永參加技術培訓,特別是茶葉和養殖方面;五、幫助解決全家人的農村合作醫療;六、幫助張芝永尋找就業機會,爭取能有一份穩定工作。

看到我們爲他制訂的幫扶措施,張芝永高興地說:“感謝管理區沒有忘記我!我一定好好配合,努力擺脫貧困。”張主任誠懇地說:“老張,你要有信心,要相信國家政策,要相信我們工作隊的決心,你一日不脫貧,我們一日不離開。”看到我們的決心,張芝永連連點頭。看到這,我們每一名隊員心中都不平靜,我們知道,我們的工作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