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精選28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可分爲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精選28篇)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1

今天是清明節,是中國傳統掃墓節日,爸爸開車帶奶奶、媽媽、我、哥哥一起回仙遊老家。我的老家在仙遊縣城附近的一座大山上,我們經過了1個小時的環山公路終於到達目的地——我夢中熟悉的家鄉。

一下車,我們就聞到一股清新的鄉村氣息,四周青山環繞,整個鄉村顯得那樣祥和。我們步行幾分鐘就看見一座泥巴蓋得老房子,這是爺爺、奶奶、爸爸以前住過的地方,現在只有曾奶奶、曾爺爺住在那裏。一進門就看見曾爺爺和曾奶奶,他們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看見我們到來,那爬滿皺紋的臉上綻開了笑容。問候完曾爺爺和曾奶奶,我們要去掃爺爺的墓了,我們爬上了屋後的山坡。春光明媚,陽光燦爛,小路兩旁都開始熱鬧了。

有嫩綠的小草展露着小腦袋,忙碌的螞蟻在春運,春筍也悄悄地探出了小腦袋,山間的小路上真有趣,一會兒小雞、小鴨和我們嬉戲,一會兒小羊、小狗與我們賽跑。遠處綠油油的麥田和金燦燦的油菜花爲家鄉的春天添加了亮麗的色彩。不一會功夫,我們來到了爺爺墓前,爸爸帶着媽媽和我認認真真地向爺爺的墓碑行三鞠躬。我多麼希望爺爺還活在我們身邊,和我們一起享受這美好的世界!!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今天我就來給你介紹介紹吧。

按照舊的節日習俗,清明節要掃墓來表達對已故人的尊敬與懷念。掃墓俗稱上墳,是祭奠死者的一種活動。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除了掃墓,清明節還有許多豐富有趣的習俗。由於清明節正值初春。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好時節,大家經常踏青、遊玩。放風箏也是大家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裏也放。

有的人把風箏放上天后,剪短牽繩,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去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正是播種的好時節,我國民間經常在這一天植樹。同時,清明節還有插柳的風俗。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是不是很有趣呀!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讓我們走進清明,共同體驗它豐富多彩的風俗吧!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一聽到這詩句,我便想起清明節掃墓的場景。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都在農曆的3月12,又名踏青節。

早晨,天陰暗暗的,烏雲密佈,小雨濛濛的,被風一吹,似霧卻不似霧,似雨卻又不似雨。

我坐在車裏,看着小雨點綴的窗外。“嚓”的一聲,爸爸剎了車,我們到了。大夥撐着雨傘,提着東西,就下了車。到了祖宗的墓前,只見草木覆蓋了大部分的空地,爸爸就拿着鋤頭把雜草都除掉,剩下一些小樹根就用手拔,直到變成光禿禿的一片後,才停下。這墓,是太姥姥的,當我們放上酒菜,點上蠟燭時,爸爸已經把鞭炮準備好了,放在墓前,點上火,“噼裏啪啦”的聲音便響了起來,大家在聲響中拿着香,在東南西北各個方向稍微拜一下,陰雨綿綿,雨大了點,打溼了我們的衣服,打溼了墓碑,印着的,是太姥姥慈祥的笑容。我沉思了,想起了太姥姥生前對我的好,念着我對太姥姥的懷念。接着,我們收拾了下東西,又去掃他姥爺的墓。

太姥姥的笑容,如微風一樣溫柔,聲音如樂曲一樣動聽。這些回憶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頭。

我在回家的路上,雨更大了,望着窗外棟棟被打溼了的房屋,如同一位老人靜坐在那,接受雨的洗禮。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4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我們一家準備去掛親。

姑姑他們大清早就來了,我們先去小賣部買西,要買塑料紙、紙錢和紅蠟燭。

在差不多九點的時候出發,先去菜地。我和大哥把塑料紙拿跟棍子勾起來,再把棍子扎進泥土裏。然後放鞭炮,把紅蠟燭點燃放到墓碑前,臘肉、雞、酒擺前邊,最後燃燒紙。我們小孩子要把手心合攏,奶奶他們唱保佑,大家排成一排在火前面拜一拜。

去下一個目的地,還是像上回那樣重複。這次我不用扎棍子了,在觀察墓碑上的字,有一些看不清。我想起之前我和閨蜜走山路,看到墓碑就趕緊跑,好害怕,現在想想都好笑。

回到家,吃飯時,爺爺奶奶會盛兩碗飯放在桌上,用筷子往最近的菜碗上架起來,還說是“下姥姥”。之後要拿煤球在走廊上放着,把紅蠟燭點燃放到煤球洞裏,我不懂這是什麼意思。這樣以後再把飯倒進電飯煲裏。

這就是我的家鄉邵陽掛親的風俗。清明節有這樣一個風俗真好,似乎不會感到寂寞了。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5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風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風俗仍很盛行。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互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爲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爲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掃墓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它表達了我們對先人的懷念,同時又是踏青賞春的絕好機會。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6

有這麼一首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句就是描寫清明的。

我記得每年的清明我都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上墳。今年也不例外,我早早地起了牀,等待着爸爸媽媽。我又仔細的看了一下要帶去上墳的東西,那麼多的紙錢,還有手機、麻將、各種各樣現代高科技,甚至還有搖錢樹,我不由的嘆了口氣。

我國自古就有祭祖的風俗,是爲了紀念我們的祖先,我們的親人,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我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們,但是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是他們給了我們的今天,難道我們不應該去祭拜他們嗎?

我每次清明節上墳時,總有一個奇怪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燒的紙錢,上的香,他們能收到、能看到嗎?我們當然會說,肯定不會啊!可我們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如果是紀念祖先的一種方式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迷信了呢?

祭祖,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繼續發揚下去吧!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這天,我和爸爸去給逝去的祖先們掃墓。

天空下起了濛濛細雨,田野間飄起了薄薄的霧,地上溼漉漉的,我和爸爸拿着準備好的祭祀品,如:鞭炮。香。水果等……便踏上了祭祀之路,時隔365天,儘管這條路已經走的非常熟悉,但再次踏上這條路,心裏還是感慨萬千。

走了大約半小時,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望着至滿山遍地的墳墓,心中一股莊嚴之情油然而生。找到我們需要祭拜的墳墓,我和爸爸先站着看了看,然後我開始清除雜草,這麼長的時間沒有打掃,雜草已經長滿了墳墓,我們用工具一下一下的剷除一根根的雜草,墳墓漸漸有了該有的樣子。我的身體開始發熱,額頭上也冒出了細細的汗珠,我和爸爸終於把墳墓上的草除完了。

開始祭祀首先爸爸把準備好的水果拿出來擺放好。然後是燒紙,只是黃色的,長方形的,只見爸爸從口袋裏拿出了一張百元大鈔。我心想,爲什麼拿出100元錢呢?只見爸爸把雙手放在紙上放平,輕輕地撫摸着。他把所有的黃紙全部用錢過了一遍,然後把紙分成了好幾份。只見爸爸走到墳前,嘴巴里唸叨着說:“爺爺奶奶起來收錢了。”聽完爸爸說的話,我毛骨悚然。心想,:他們該不會真的從墳裏出來拿錢吧,越想頭皮越發麻。爸爸把紙點燃後,等有了火苗,把它放在墳前,再把剩餘的紙一張一張的放到火裏。然後爸爸讓我去地裏撿一塊石頭壓着紙,不讓大風颳跑,望着燃燒中的火焰,我的內心忐忑不安。

接下來便是祭拜祖先,雙手躺平合攏在一起,雙眼壁紙再舉三個躬,這便是祭拜完成。當然,如果有必要的話,還需要跪在地上幾百。我跪在地上,雙手合十,心裏默默的唸叨:牛家的祖先保佑我們全家平平安安。

最後一項是放鞭炮,把長長的鞭炮鋪在墳墓兩旁,我站在了離墳墓不遠的地方,而爸爸在放鞭炮,我就靜靜的注視着。

祭祀就這樣結束了。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8

我國傳統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經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了。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節日,清明到,氣溫高,正是來春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重種瓜得豆”。

清明節不動煙火,只吃兩東西。傳說有:春秋戰國時,晉融公的愛妃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就害死太子,太子被自殺。太子的弟弟爲了沒有害人,就逃亡了。只剩下幾個中心大臣。

第二個好玩的習俗讓我給大家說一說,道一道吧!

清明節的習俗比較有趣的,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的體育活動。爲了防止寒食上身特別讓大家一起運動一下,以鍛鍊身體。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因清明節也是一個活動節。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9

今天,我、黃瑞靈和劉彧琦放學時因幫助同學所以走得有一點晚。

我抓住了身旁的一垛草,手往上一舉,興奮地大叫:“耶,我先爬上來!”忽然我意外地發現手裏舉的不是別的,而是“清明菜”,媽媽說過“清明菜”是一種野菜,可以用來烙餅吃。

我舉起它,好像天文學家發現了新行星一樣,激動地對她們說:“快,你們來看呀!”黃瑞靈和劉彧琦異口同聲地說“怎麼啦?大驚小怪的,你手中拿的不就是一株草嗎?”我興高采烈地說:“不不不,這不是普通的野草。這是清明菜,可以烙餅吃的呀!”她倆半信半疑地問:“這是菜嗎?駱偉銘你眼花沒有?這能吃嗎?”我又一次看了看手中的野菜,胸有成竹地對她們說:“我敢保證我沒眼花,這確實是清明菜,可以吃的,媽媽她原來小時候就吃過的。”她倆齊說:“真的?那我們採一些回去吃吧!”

我們彎下腰生怕看掉了“清明菜”,一步一仔細地找着“哇,我這的葉子長得好寬啊!”我大叫,“這個好大呀,快來看,我又採到一個形狀像“啞鈴”一樣的清明菜”。

劉彧琦說:“採野菜真開心呀!咦!爲什麼駱偉銘的手變黃了?黃瑞靈的手沒變色,我的手變白了?”我看了看大家的手,手握拳頭託着腮部,像偵探一樣閉上眼睛思考後,我笑了一聲,“哈哈哈,這還難?我採‘大號清明菜’,手沾到泥土變黃了;黃瑞靈採‘中號清明菜’,只摘到菜的莖部,手沒變色;劉彧琦採‘小號清明菜’,很嫩的清明菜上面有很多很短很密的白毛,劉彧琦採的時候沾到了白毛,所以手變白了。”她們笑着說:“哦,原來是這樣!”

黃瑞靈說:“哎呀呀,5:30了,該回家了。”再看看成果,哇!採了小山一樣多的清明菜,沒轍!只有勞煩袋子了。

886!我先閃了!回去晚了會被罵的哦!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10

春天來了,大地綠了,綠在草原,綠在田壟綠在山巒,綠在溝溝坎坎,綠在那飄香的清明菜,綠在我家的餐桌上……

清明菜,一個綠油油水靈靈的名字,聽起來就感覺格外親切,給人很大的誘惑。爲什麼呢?因爲它是大自然每年春天送給人們的禮物。

每到了春天,我都與老婆到鳳凰山、翠屏山、犀牛山等地,漫步於鄉村小道上,欣賞一望無際美麗的山林,欣賞路邊五顏六色的花花草草時,卻十分注意草叢中或者是麥地裏有沒有的清明菜。如果到了清明,即或是天下毛毛細雨,我們也會專程上山去摘清明菜。

清明菜,生長能力特別強,不需要人們播種,也不需要人們精心管理,自生自滅。它的白白的枝杆上掛滿白白胖胖的葉子,十分憨厚,頭頂上還頂着黃黃的小花,令人喜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來食用,製作的耙耙不僅口感好,而且清香味會溢滿廚房客廳……

清明菜,不論它長在山坡上,還是在坎坎下,老了的我們總會冒險去摘;僅管我們笨手笨腳的樣子,讓路人大笑,甚至自己也覺得好笑。唉,歲月不饒人,畢竟沒有兒時那樣靈活了。在嘲笑中,自然而然地回憶起了童年,思緒也會溢滿在山野裏中。

清明菜,而今也有人賣,愛它的我們不會去買,因爲買的沒有自己辛苦爬坡上坎摘來的香,吃起有味道。隨着年齡的增長,對清明菜的愛愈來愈濃。因爲清明菜裏,不僅溶入了我的愛,而且還有許多兒時的故事……也可能是年老了,面對它總有一種說不清楚滋味在心頭,那清香可口的清明菜滋味勝過這些年品嚐過的所有美味佳餚……

我童年是在物質極度匱乏中度過的,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家每戶經濟是不寬裕,希望尋找一些食物填滿肚子。春天裏不僅有野花野菜,所以大家都非常盼望開春。開春了,大人們可以上山挖野菜來解決吃菜的問題,而我們卻愛摘清明菜。那個年代,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更沒人種植,完全是原生態食品。那個時候,大人都在地裏幹活,摘清明菜的活落在了我們身上,放學後,顧不得回家放書包,就上山去摘。當然,也借摘清明菜盡情的玩,因爲玩可以大膽的玩,即或是弄髒了衣服,大人也不會罵我們;甚至掛爛了衣服,煤油燈下縫補衣服的母親,還會關心地問摔倒沒有……

清明菜,可炒可燒湯,也可拌涼菜;我們更多的是用它來做粑粑。清明菜糯米粑,不僅清香可口,而且還十分抗餓。每當小河歡唱,大地披綠裝之時,它便從地裏探出頭伸展腰肢,瘋長開來;它不僅在田埂上點頭微笑,而且還在山坡上搖手,南方的候鳥飛來湊熱鬧,本地小鳥在草叢中悄悄私語;它的嫩葉黃花,不僅點綴着山野,引來了鳥鳴蝶舞,而且還豐富了人們的餐桌,同時招呼提示着農民揮鞭趕犁,開始了春耕播種。在這一片綠色的山林裏,即或是幹活,也會有活不累人自醉的感覺。

當我們滿載而歸,那收穫感是無法用詞彙來形容的,因爲手中肥嫩清明菜不僅有美味,而且還有一份收穫了春天的心情。白駒過隙,一晃兒,那個時代已經走遠了。我的生活環境發生深刻的變化,吃的口味也繁雜起來。

每年春天,我都找時間邊踏青,邊走邊尋找清明菜,讓有些疲憊身心與大自然零來一個零距離接觸。這個時候,當腳踏陽氣升騰鬆軟的土地上,敞開懷擁抱着明媚陽光,呼吸着清新空氣,看見春是怎樣從鬆軟的泥土裏拱出嫩芽,碰觸春日融融裏的一縷微涼,握着溫溼的土壤,那份喜悅,那份感動,那份情緣,那份失落之後的找回,那種感恩大自然心情是最愜意,最幸福的。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11

清明節到了,家鄉人又在忙着侍弄清明菜粑粑!

清明菜粑粑,顧名思義是摻和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據《本草剛目》記載:清明菜又名鼠麴草,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從基部分枝,葉子互生,匙形或條形,有柔軟的白毛,頭狀花序,花黃色。莖和葉可入藥,有鎮咳祛痰等功效。

在我們川東農村,每逢清明前後,家鄉的田邊地角,房前屋後到處都生長着清明菜,胖胖的,嫩嫩的,經過一夜露水一浸染,煞是可愛。

那些年,家鄉人戶戶都窮得叮噹響,人們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頓白米飯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每年的清明節便是鄉親們忙農活的時候了。頓頓喝那清得可見碗底的稀粥或麪糊糊是難抵擋那繁重的體力活的。於是家鄉人不知從何年開始,一到這時節,便紛紛發動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後,主婦們便將它洗淨砌碎,然後燒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將剛燒出灰裝入筲箕過上適當的清水,將過出的灰水和砌細的清明菜拌上適量的鹽巴煮上幾分鐘後,再將其和入預先準備好玉米麪裏攪拌均勻,搓揉成粑粑,再沿着鍋邊貼上幾圈兒,粑粑搓完後再蓋上鍋蓋密封好蒸上一陣,這時便有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待蒸熟起鍋後咬上一口更是滿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饞得流口水。那時,只要母親將鍋蓋一揭,早就守在竈邊的我就會伸手從鍋緣上抓起一個清明菜粑粑,顧不得熱氣燙手迅速地往嘴裏塞。總惹得母親好氣又好笑地罵。

當然,那時的家鄉人是不會知道清明菜的什麼藥用的,他們只是認爲它好吃又耐餓,而且能節約糧食。只要早上吃上一頓清明菜粑粑,那一天干活就有了精神。爲了節約玉米麪,主婦們往往把清明菜和得很多。因此,清明時節,家鄉滿坡遍野都是揹簍挎籃的小孩子在尋找清明菜。童年的我也加入了掐清明菜的隊伍。好在家鄉的清明菜多,而掐過的清明菜隔幾天又會長出一茬。家鄉的清明菜是掐不完的,家鄉的清明菜粑粑也是永遠吃不夠的。只是夏至一過,清明菜便少了、老了,家鄉人便沒那份口福了。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我早已離開家鄉身居城市,只是每年臨近清明時節,我便彷彿聞到那清明菜粑粑的香味兒,總想再嚐嚐那味道。不料,到農貿市場買菜,無意中竟發現有清明菜賣,四塊錢一斤,買的人竟還很多。本想買些來做粑粑,可又想到找不到稻草,只得作罷。便與賣菜的農民嘮叨,得知買者大多是些有錢人,因大魚大肉吃膩了要換換口味兒。

一次上街,忽然聽到“買清明菜粑粑——買清明菜粑粑”的吆喝聲。尋聲過去,才發現一個小商販踩着一輛小三輪車,車上是一摞高高的蒸籠,有四、五層,每一層蒸隔裏都碼滿了小籠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問,要五角錢一個,比小籠包子貴一倍多。管他的,還是買來嚐嚐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是加了糖的,甜得膩人,一點也沒有昔日的那種香味兒了。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12

我與奶奶一起長大,奶奶的菜園裏種了很多蔬菜,包括生菜,菠菜,大白菜,菊花……我最喜歡的菜是清明。

在清明節前後,叔叔農民種了綠色油菜籽。如果他每隔一天澆水,他將能夠在五天內吃蔬菜。如果他每三天澆一次水,他就能在十天內吃蔬菜。清明菜長到20釐米左右,是最新鮮,最美味的菜。在下雨天,新鮮種植的清明菜貪婪地吸吮“春油如雨後春筍”,並且生長很快,就像“雨後春筍”一樣。

吃清明菜的方法有很多,讓我列舉兩個。

摘幾把清明蔬菜清洗乾淨。當鍋變熱時,將蔬菜倒入鍋中,然後用抹刀炒。加入鹽,味精和糖,不要放在蓋子上。一兩分鐘後,您可以將其放在盤子上並品嚐:脆,香,新鮮,細嫩而美味!

清明菜也可以用湯煮。首先將一鍋熱水燒開,然後將洗淨並晾乾的清明菜放入鍋中,蓋上鍋蓋,等待水燒開後,立即打一些雞蛋,攪拌均勻後倒入鍋中。過一會兒,水會沸騰。加入鹽,香油和味精。這也很好!

如果您來我的家鄉,我奶奶一定會炒一盤超級美味的清明菜來招待您。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1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濛濛細雨而至,它給人的感覺總是憂愁的。

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伴着濛濛細雨到來了。

這天早上,又是濃郁的天,徘徊了一會了,感到了分外的憂愁,仍是不適宜!被爸爸拉去吃了早飯,拿起香紙,扛起鋤頭掃墓去了。

踏着路上的荊棘,順着泥濘的小路,我們來到了老爺爺、老奶奶的墳前。爸爸把墳四周的雜草除掉之後,我在上面貼黃紙,插上香就離去了。

衆多親人的墳前都去過了,我們又冒着小雨,準備去爺爺奶奶的墳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無心欣賞;鳥叫聲,蟲鳴聲,我無心聆聽,只顧着早些來到墳前。一會兒,我們到了。望着孤零零的墳墓,我不禁滿腹憂愁。待爸爸鋤完草,貼完了紙之後,我們又拿出紙錢跪在墳前,將它們全部都撒在墳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東倒西歪,周圍一片都是死氣沉沉的。此情此景,使我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想他們生前對我的關愛,帶給我的歡樂,想到他們臨終前的遺囑,我不禁一陣惆悵,頓時淚流滿面。此時,爸爸也流淚了。雨勢並不減退,我們已經哭成了一個淚人,好久才站起來。

這時,我看見了遠處火紅的杜鵑花。聽媽媽說,杜鵑花又稱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時節開放,是因爲它是紀念和安撫亡靈的最佳物品。於是,我跑了過去,摘了幾束插在爺爺奶奶的墳前,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安撫……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憂愁。這憂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這雨中的憂愁,所以我向往清明節的光臨!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1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於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願意做,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爲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15

領略歷史悠久的中華各地文化,驚歎世界各地的民族風俗。但是最美的,最別具一格的還數家鄉的風俗習慣——清明,我們最熟悉的祭祀情景。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前後,下雨時最尋常的,然而這場清明雨暗示清明的來臨,也蘊含着一種濃厚的家鄉氣息。那場雨所散發出家鄉獨有的味道。正所謂“落葉歸根”,祖墳一般都建在自己生前所在的地方,爲此,掃墓時,大多都要“翻山越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要逢雨,就得踏着泥,頂着雨,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一陣辛勤,一把汗水後,來祭拜祖宗,真可謂是孝心可佳啊!

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一個嚴肅而莊重的日子,人們自然而然不會在大街上隨心所欲地喧鬧。馬路上,只看見汽車在緩緩行駛,行人撐傘走過。只聽見籟籟雨聲,閒敲細談聲。一切都放慢了,都靜止了。這難道不是對逝世已久的祖先一種尊重與追悼嗎?

借問酒家何處有

掃墓時,我們是要帶貢品的來祭拜的,但是要是不提前準備的話,在祭拜那天準會手忙腳亂,甚至找不到貢品。家鄉的清明,人們都帶好多東西:飯糰、燒豬、雞、紙幣、香……把其都擺放在祖墳前,要工工整整,有條有理的,然後跪下祭拜,最後把紙幣往火盆裏送,要一張張的,輕輕的往火盆子裏放。

牧童遙指杏花村

拜完祖先當然不急着走,先到村子裏歇息歇息吧!收拾好貢品,帶回村子裏吃。吃東西,小孩子最喜歡了,擺上桌的食物,村裏的小孩三下五除二就可以把收拾乾淨。但,即使再餓的孩子也不能狼吞虎嚥,要細嚼慢嚥,一口一口的,這也不是爲了表示對老祖宗的尊敬?盡上自己的一份孝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首詩豈能傾訴家鄉的風俗一一坦露。掃墓時,我們還有好多好多要做的:用鋤子掘一窩草,倒蓋在墳尖上;把墳的周圍都清掃一遍……做到工工整整,端端莊莊,嚴嚴肅肅,不留一絲馬虎。正所謂“百善孝爲先”。一年一次的清明,豈能草率?

風俗,之所以被人稱風俗,是因爲它獨具一地方特色。而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清明時的,風俗。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16

昨天是清明節,天清氣朗,我去外公老家掃墓。路上車多人多,都提了袋子,袋子中裝了很多錢。

外公家的墓地在一個林子裏,下了車,大家便開始勞動,外公燒香倒酒,一個衣着時尚的奶奶爬上墳頭,鋤着雜草,而哥哥拿着棍子和我打架。

接着,要燒錢了。錢都是假錢,有一百萬的,有一萬億的。姐姐拿着一疊錢,喊道,發工資嘍,發工資嘍。爸爸說,這些錢是給鬼用的,不是給人用的。我們紛紛把錢投到火裏面,菸灰卷着向上竄,外公笑着說,現在燒了這麼多錢,你們二位(公公婆婆)可別爭錢呀。

森林裏人多了起來,熱鬧起來,人頭在墳頭間移動着,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扛着一個耙子,掃着葉子,有個大媽在墓碑前倒酒,一對叔叔阿姨在一個沒有墓碑的小土墳前點香。

我爬上一個墳頭,拿着一根棍子當做槍來射擊。爆竹聲中,濃煙騰起,嫩綠的枝葉間香灰到處流竄,大家紛紛移動。

下午,我回到老家嗎,去奶奶的墳前祭拜。

爸爸燒的錢很少,外公燒了一大摞,面額是幾百萬幾百億的,而爸爸只燒了幾疊,等我們仔細一看,面額居然是兩塊的。外公打的爆竹響了幾分鐘,而爸爸的爆竹几秒鐘就打完了。

姐姐和我都笑爸爸小氣。爸爸辯解道:“不要講我小氣,我也給奶奶也送了一套別墅,還有洗衣機,太陽能……”

一路上,我們說說笑笑回了家。我覺得,清明節,真好玩。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17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爲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爲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爲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爲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爲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爲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爲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爲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

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揹着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爲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曆,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爲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曆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爲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18

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爲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爲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爲同一個節日,成爲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爲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連,後人便將寒食節併入清明節,而有關寒食節的“清廉傳說”也成爲清明節的重要內涵。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和寒食節息息相關。

寒食節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節日,它又名“禁菸節”“冷節”,日期一般在“清明節”前一兩天。在這天,人們要禁菸火、吃冷食,以表達對故人的緬懷與哀思。

寒食節禁火食冷的習俗,源自於一個“割肉啖君”傳說。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文公重耳在一次流亡中餓暈了,始終跟隨他的忠臣介子推將自己腿上的肉割下烤熟後給他吃,令重耳很受感動。後來,重耳當上君主封賞羣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向他提起,他纔派人去請介子推。但介子推看到重耳身旁盡是小人,便揹着老母躲進深山。爲讓介子推下山,重耳下令燒山,然而直到最後介子推也沒下來。等火滅了,人們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倆抱着被燒死在一棵柳樹旁,柳樹樹洞裏還有一封寫給重耳的信,希望重耳親政清廉,體恤百姓。重耳十分悲痛,下令以後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國禁菸火、吃寒食,以示紀念。

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說:“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這天去掃墓。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19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裏過,在家裏,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裏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裏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裏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上墳的經過不具體)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2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認爲清明是一個很悲傷的,寄託哀思的節日,但我不這麼認爲,我覺得清明更多的是歡樂。

清明節是因爲這時春和景明,景物清潔而明淨,因此纔有了它的名稱——“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很多,如踏青放風箏,吃清明糰子,當然,我最愛吃的是清明糰子,不過要吃也得先做出美食來。做清明糰子就像包包子一樣,翡翠一樣的皮裹在餡的外邊。搓得圓圓的一個清明糰子就做好了,最後把清明糰子放入蒸鍋十幾分鍾後便清香四溢,再一嘗更是美味。

其次就是踏青,出門便可聞到一股被雨水沖刷過淡淡的青草香味,一路踏着春天的美景,路旁的小樹,剛剛抽出短短的嫩芽兒。天朗氣清,路邊的各色鮮花更是絢麗繽紛,就像春天的調色盤一般。

清明的習俗有很多,我們把清明的習俗傳承下來的同時,也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春天快樂,不負春光,享受其中!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21

當小草探出了它的小腦袋,當冰雪融化、萬物復甦,當桃花露出了粉紅的笑臉時,正是清明時節。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我來到草地上放風箏。我一手緊握線軸,另一隻手把風箏高舉過頭頂。我心裏默唸“三、二、一!”在風來之時,飛奔起來。然後我輕輕鬆開了手,風箏像一個調皮的孩子,又像一個喝醉酒的漢子,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我好不容易讓風箏飛上了天,正在高興之時,風箏卻直直地栽了下去,掉在了地上。我急忙撿起風箏,做了調整。這一次,風箏終於飛上了天空!

與此同時,其他風箏也陸續飛上了天。瞧!那邊的“老鷹”在天上自由翱翔,這邊的“金魚”則把天空視爲水下天地,還有“蜈蚣”、“蝴蝶”“燕子”等等,各種各樣,美極了!

風箏帶來了春天的消息和快樂,我愛風箏!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22

我漫步前行,客至中途,靜看山外雲煙嫋嫋升起,細賞竹葉和風鳴。遙望遠處煙雨中,故人歸所,思緒也如煙去也。

晨靄氤氳,縈繞着巍巍青山,一如倩女的素紗,點飾了幽雅。絲絲陰雨,也有些暮春的涼意,打在新葉上,泛起我心底的漣漪。我不禁仰脅息,作長嘆。風之琴師彈撥這絲雨弦,颯颯梧桐蕭瑟的吟唱。我打上一桐油紙傘,踏着青痕,攜上世塵煙火色,惘然入了山去。登山道途,泥濘盤盤,山迴路轉,道狹草長,打溼了我的衣裳。穿過小道,前處便是好一片碧竹林,依稀處,斑駁了小石苔。桃梨禁不住這七分寒殺,竟蔫了桃紅,謝了梨白。涼風劃過我的髮梢,喚醒了枝頭的鷓鴣,聲聲哀啼,驚起行人淚幾許?

雨聲漸漸隱去,我尋了故碑,燃上白燭。我含着淚光,於朦朦朧朧中,見你一襲白衣,青絲垂掛,漫插着山花,你笑靨如花。東風草綠,漫布青苔,殘陽照破處彼岸花開。忽而間,不見了悠悠青野,不見了西風古道,不見了那一襲白衣。只見羌管悠悠,寒霜滿地。待到燭淚冷凝,禱告詞盡。我攜上傘具,踏着青痕,獨自歸去。

舉頭望月,月色如霜,打上了窗前的書案上。我輕輕吹響了你贈我的竹笛,笛聲悠悠,思緒愁愁;笛音短,短這人生別離苦短,愁腸斷,斷那三千癡纏。今日明月,再也不能與你共賞了吧。念至此,又不禁有些悵然。忽然間,一縷清風送來桂花的香,奏響了風鈴的歌兒。"這可是你也在思念着我?"我暗暗的想。微風縷縷,風鈴聲聲,如同與我談敘着家常,共享這明月好時光。

”如有來生,我願與你再相識一場,做你三生的知己,共渡紅塵“我對風輕語,希望它能代我告訴你。

歸家時分,已是黃昏,老樹的枝椏上歇息着數只寒鴉。未至秋季,秋思卻入了戶。

我枕着月色入眠去。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23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因此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因此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24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懷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今天是星期五,我們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掃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長到了我的大腿,我們經過了田野,繞過了小溪,爬上了陡坡,來到爺爺的墳前。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爺爺走了,不可能再回來了,我非常思念、悲傷、痛苦。

我們拿起掃帚,把墳的周圍掃了一遍,再用鋤頭把旁邊的草鋤乾淨,又各拿了一把黃土灑向墳頭。奶奶拿出祭品,開始向爺爺祭拜,我向爺爺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拜了拜。奶奶嘴裏嘮嘮叨叨地向爺爺訴說着什麼。我想起奶奶平時對我說:“爺爺是一個勤勞肯幹,吃苦耐勞的人”。但我已經沒有機會能看見了,只能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們掃墓結束,就要回家了。我心裏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楊柳青了,桃花開的時候,我一定會再回來看您的。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25

清明節終於來到了,我聽媽媽說:“清明節開始於周代,清明節不但是一個好的節日,也是一個很好的節氣,人們可以種瓜種豆。清明一到氣溫就升高了,這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機。固有清明前後可以種瓜種豆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和寒食的日子非常接近,而寒食是民間掃墓的日子,因此,漸漸地寒食和清明就合二爲一了。”

除了媽媽說的呀,我還知道一個習俗。那就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可是,這個清明節真特殊啊!今天連一滴雨也沒下,是個大晴天!不過我觀察了一下,清明節快要來到的前幾天,下了毛毛細雨。雖然清明是個小長假,但是在這個小長假裏面我沒出去玩。但是我還是有收穫的,我的爸爸媽媽專門湊時間,他們今天剛好都沒有事因此就陪我去買衣服了!買了一件亮亮的底色是藍色的外衣呢!

我希望讓更多的農民叔叔們都記住這個節日,讓我們的糧食越來越充足。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26

明天是清明節。我正在完成語文流的作文,我想明天正好是清明節不如這會上網查查清明節的來歷。我特意與大家一起分享: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爲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爲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因此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說完了清明節的由來,就來看看我網上祭先烈的事吧,我剛登陸祭先烈的網站,心中不得不想起黃繼光用身體堵住搶眼、董存瑞捨身炸碉堡……他們都是爲了新中國而丟掉了生命,我心中一陣悲憤,咬牙切齒的咒罵道國民和日本鬼子,我一連點了好幾個鞠躬和獻花,並留下了言:你們用血肉換來了新中國,我萬分感謝你們給了我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我在此向你們鞠躬!

這個清明節讓我知道了這個新時代是民族英雄用生命換來的,我爲他們感到自豪!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27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一般是在公曆4月5日前後。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爲習慣。從2008年開始,中國將清明節定爲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的習俗:祭祖掃墓:俗話說:“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主要活動。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清明節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盡孝行孝的具體表現。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清明節既有祭掃新墳生死離別的辛酸眼淚,又有踏青遊玩的笑聲,這是一個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節日。

家鄉清明節的風俗作文 篇28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節氣就是按照陰曆制定的,陰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爲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就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爲掃墓。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