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明節風俗作文(精選6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爲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2年清明節風俗作文(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2022年清明節風俗作文(精選6篇)

2022年清明節風俗作文1

我國傳統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經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了。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節日,清明到,氣溫高,正是來春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重種瓜得豆”。

清明節不動煙火,只吃兩東西。傳說有:春秋戰國時,晉融公的愛妃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就害死太子,太子被自殺。太子的弟弟爲了沒有害人,就逃亡了。只剩下幾個中心大臣。

第二個好玩的習俗讓我給大家說一說,道一道吧!

清明節的習俗比較有趣的,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的體育活動。爲了防止寒食上身特別讓大家一起運動一下,以鍛鍊身體。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因清明節也是一個活動節。

2022年清明節風俗作文2

春天來了,大地綠了,綠在草原,綠在田壟 綠在山巒,綠在溝溝坎坎,綠在那飄香的清明菜,綠在我家的餐桌上……。

清明菜,一個綠油油水靈靈的名字,聽起來就感覺格外親切,給人很大的誘惑。爲什麼呢?因爲它是大自然每年春天送給人們的禮物。

每到了春天,我都與老婆到鳳凰山、翠屏山、犀牛山等地,漫步於鄉村小道上,欣賞一望無際美麗的山林,欣賞路邊五顏六色的花花草草時,卻十分注意草叢中或者是麥地裏有沒有的清明菜。如果到了清明,即或是天下毛毛細雨,我們也會專程上山去摘清明菜。

清明菜,生長能力特別強,不需要人們播種,也不需要人們精心管理,自生自滅。它的白白的枝杆上掛滿白白胖胖的葉子,十分憨厚,頭頂上還頂着黃黃的小花,令人喜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來食用,製作的耙耙不僅口感好,而且清香味會溢滿廚房客廳……

清明菜,不論它長在山坡上,還是在坎坎下,老了的我們總會冒險去摘;僅管我們笨手笨腳的樣子,讓路人大笑,甚至自己也覺得好笑。唉,歲月不饒人,畢竟沒有兒時那樣靈活了。在嘲笑中,自然而然地回憶起了童年,思緒也會溢滿在山野裏中。

清明菜,而今也有人賣,愛它的我們不會去買,因爲買的沒有自己辛苦爬坡上坎摘來的香,吃起有味道。隨着年齡的增長,對清明菜的愛愈來愈濃。因爲清明菜裏,不僅溶入了我的愛,而且還有許多兒時的故事……也可能是年老了,面對它總有一種說不清楚滋味在心頭,那清香可口的清明菜滋味勝過這些年品嚐過的.所有美味佳餚……

我童年是在物質極度匱乏中度過的,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家每戶經濟是不寬裕,希望尋找一些食物填滿肚子。春天裏不僅有野花野菜,所以大家都非常盼望開春。開春了,大人們可以上山挖野菜來解決吃菜的問題,而我們卻愛摘清明菜。那個年代,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更沒人種植,完全是原生態食品。那個時候,大人都在地裏幹活,摘清明菜的活落在了我們身上,放學後,顧不得回家放書包,就上山去摘。當然,也借摘清明菜盡情的玩,因爲玩可以大膽的玩,即或是弄髒了衣服,大人也不會罵我們;甚至掛爛了衣服,煤油燈下縫補衣服的母親,還會關心地問摔倒沒有……

清明菜,可炒可燒湯,也可拌涼菜;我們更多的是用它來做粑粑。清明菜糯米粑,不僅清香可口,而且還十分抗餓。每當小河歡唱,大地披綠裝之時,它便從地裏探出頭伸展腰肢,瘋長開來;它不僅在田埂上點頭微笑,而且還在山坡上搖手,南方的候鳥飛來湊熱鬧,本地小鳥在草叢中悄悄私語;它的嫩葉黃花,不僅點綴着山野,引來了鳥鳴蝶舞,而且還豐富了人們的餐桌,同時招呼提示着農民揮鞭趕犁,開始了春耕播種。在這一片綠色的山林裏,即或是幹活,也會有活不累人自醉的感覺。

當我們滿載而歸,那收穫感是無法用詞彙來形容的,因爲手中肥嫩清明菜不僅有美味,而且還有一份收穫了春天的心情。白駒過隙,一晃兒,那個時代已經走遠了。我的生活環境發生深刻的變化,吃的口味也繁雜起來。

每年春天,我都找時間邊踏青,邊走邊尋找清明菜,讓有些疲憊身心與大自然零來一個零距離接觸。這個時候,當腳踏陽氣升騰鬆軟的土地上,敞開懷擁抱着明媚陽光,呼吸着清新空氣,看見春是怎樣從鬆軟的泥土裏拱出嫩芽,碰觸春日融融裏的一縷微涼,握着溫溼的土壤,那份喜悅,那份感動,那份情緣,那份失落之後的找回,那種感恩大自然心情是最愜意,最幸福的。

2022年清明節風俗作文3

我與奶奶一起長大,奶奶的菜園裏種了很多蔬菜,包括生菜,菠菜,大白菜,菊花……我最喜歡的菜是清明。

在清明節前後,叔叔農民種了綠色油菜籽。如果他每隔一天澆水,他將能夠在五天內吃蔬菜。如果他每三天澆一次水,他就能在十天內吃蔬菜。清明菜長到20釐米左右,是最新鮮,最美味的菜。在下雨天,新鮮種植的清明菜貪婪地吸吮“春油如雨後春筍”,並且生長很快,就像“雨後春筍”一樣。

吃清明菜的方法有很多,讓我列舉兩個。

摘幾把清明蔬菜清洗乾淨。當鍋變熱時,將蔬菜倒入鍋中,然後用抹刀炒。加入鹽,味精和糖,不要放在蓋子上。一兩分鐘後,您可以將其放在盤子上並品嚐:脆,香,新鮮,細嫩而美味!

清明菜也可以用湯煮。首先將一鍋熱水燒開,然後將洗淨並晾乾的清明菜放入鍋中,蓋上鍋蓋,等待水燒開後,立即打一些雞蛋,攪拌均勻後倒入鍋中。過一會兒,水會沸騰。加入鹽,香油和味精。這也很好!

如果您來我的家鄉,我奶奶一定會炒一盤超級美味的清明菜來招待您。

2022年清明節風俗作文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一聽到這詩句,我便想起清明節掃墓的場景。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都在農曆的3月12,又名踏青節。

早晨,天陰暗暗的,烏雲密佈,小雨濛濛的,被風一吹,似霧卻不似霧,似雨卻又不似雨。

我坐在車裏,看着小雨點綴的窗外。“嚓”的一聲,爸爸剎了車,我們到了。大夥撐着雨傘,提着東西,就下了車。到了祖宗的墓前,只見草木覆蓋了大部分的空地,爸爸就拿着鋤頭把雜草都除掉,剩下一些小樹根就用手拔,直到變成光禿禿的一片後,才停下。這墓,是太姥姥的,當我們放上酒菜,點上蠟燭時,爸爸已經把鞭炮準備好了,放在墓前,點上火,“噼裏啪啦”的聲音便響了起來,大家在聲響中拿着香,在東南西北各個方向稍微拜一下,陰雨綿綿,雨大了點,打溼了我們的衣服,打溼了墓碑,印着的,是太姥姥慈祥的笑容。我沉思了,想起了太姥姥生前對我的好,念着我對太姥姥的懷念。接着,我們收拾了下東西,又去掃他姥爺的墓。

太姥姥的笑容,如微風一樣溫柔,聲音如樂曲一樣動聽。這些回憶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頭。

我在回家的路上,雨更大了,望着窗外棟棟被打溼了的房屋,如同一位老人靜坐在那,接受雨的洗禮。

2022年清明節風俗作文5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我們一家準備去掛親。

姑姑他們大清早就來了,我們先去小賣部買西,要買塑料紙、紙錢和紅蠟燭。

在差不多九點的時候出發,先去菜地。我和大哥把塑料紙拿跟棍子勾起來,再把棍子扎進泥土裏。然後放鞭炮,把紅蠟燭點燃放到墓碑前,臘肉、雞、酒擺前邊,最後燃燒紙。我們小孩子要把手心合攏,奶奶他們唱保佑,大家排成一排在火前面拜一拜。

去下一個目的地,還是像上回那樣重複。這次我不用扎棍子了,在觀察墓碑上的字,有一些看不清。我想起之前我和閨蜜走山路,看到墓碑就趕緊跑,好害怕,現在想想都好笑。

回到家,吃飯時,爺爺奶奶會盛兩碗飯放在桌上,用筷子往最近的菜碗上架起來,還說是“下姥姥”。之後要拿煤球在走廊上放着,把紅蠟燭點燃放到煤球洞裏,我不懂這是什麼意思。這樣以後再把飯倒進電飯煲裏。

這就是我的家鄉邵陽掛親的風俗。清明節有這樣一個風俗真好,似乎不會感到寂寞了。

2022年清明節風俗作文6

清明節到了,家鄉人又在忙着侍弄清明菜粑粑!

清明菜粑粑,顧名思義是摻和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據《本草剛目》記載:清明菜又名鼠麴草,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從基部分枝,葉子互生,匙形或條形,有柔軟的白毛,頭狀花序,花黃色。莖和葉可入藥,有鎮咳祛痰等功效。

在我們川東農村,每逢清明前後,家鄉的田邊地角,房前屋後到處都生長着清明菜,胖胖的,嫩嫩的,經過一夜露水一浸染,煞是可愛。

那些年,家鄉人戶戶都窮得叮噹響,人們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頓白米飯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每年的清明節便是鄉親們忙農活的時候了。頓頓喝那清得可見碗底的稀粥或麪糊糊是難抵擋那繁重的體力活的。於是家鄉人不知從何年開始,一到這時節,便紛紛發動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後,主婦們便將它洗淨砌碎,然後燒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將剛燒出灰裝入筲箕過上適當的清水,將過出的灰水和砌細的清明菜拌上適量的鹽巴煮上幾分鐘後,再將其和入預先準備好玉米麪裏攪拌均勻,搓揉成粑粑,再沿着鍋邊貼上幾圈兒,粑粑搓完後再蓋上鍋蓋密封好蒸上一陣,這時便有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待蒸熟起鍋後咬上一口更是滿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饞得流口水。那時,只要母親將鍋蓋一揭,早就守在竈邊的我就會伸手從鍋緣上抓起一個清明菜粑粑,顧不得熱氣燙手迅速地往嘴裏塞。總惹得母親好氣又好笑地罵。

當然,那時的家鄉人是不會知道 清明菜的什麼藥用的,他們只是認爲它好吃又耐餓,而且能節約糧食。只要早上吃上一頓清明菜粑粑,那一天干活就有了精神。爲了節約玉米麪,主婦們往往把清明菜和得很多。因此,清明時節,家鄉滿坡遍野都是揹簍挎籃的小孩子在尋找清明菜。童年的我也加入了掐清明菜的隊伍。好在家鄉的清明菜多,而掐過的清明菜隔幾天又會長出一茬。家鄉的清明菜是掐不完的,家鄉的清明菜粑粑也是永遠吃不夠的。只是夏至一過,清明菜便少了、老了,家鄉人便沒那份口福了。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我早已離開家鄉身居城市,只是每年臨近清明時節,我便彷彿聞到那清明菜粑粑的香味兒,總想再嚐嚐那味道。不料,到農貿市場買菜,無意中竟發現有清明菜賣,四塊錢一斤,買的人竟還很多。本想買些來做粑粑,可又想到找不到稻草,只得作罷。便與賣菜的農民嘮叨,得知買者大多是些有錢人,因大魚大肉吃膩了要換換口味兒。

一次上街,忽然聽到“買清明菜粑粑——買清明菜粑粑”的吆喝聲。尋聲過去,才發現一個小商販踩着一輛小三輪車,車上是一摞高高的蒸籠,有四、五層,每一層蒸隔裏都碼滿了小籠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問,要五角錢一個,比小籠包子貴一倍多。管他的,還是買來嚐嚐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是加了糖的,甜得膩人,一點也沒有昔日的那種香味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