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雨巷》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雨巷》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語文《雨巷》說課稿

高中語文《雨巷》說課稿1

一、教學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開放自主合作鑑賞,培養會學。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勵善學。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即爲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修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2、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通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爲: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3、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本手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併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爲重難點。

三、說教法

說教法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爲主其它教學法爲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爲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與感悟,併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四、說學法

1、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通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通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導入

爲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採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絡歌曲《丁香花》導入並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麼詩,並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裏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通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通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鑑賞和審美能力。

高中語文《雨巷》說課稿2

文章是詩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現實與理想衝撞下的苦悶與憂鬱。這是高中階段的第一單元,學習現當代新詩和外國詩歌。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旨在培養學生鑑賞新詩的興趣,豐富感情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提高文學素養。這是語文課程的任務。本文安排在單元第二篇,在學習了《沁園春。長沙》的豪邁氣概之後,如何指導學生學好中國新詩史上的代表作;樹立學生學好新詩;嘗試生動學習詩歌,創作小詩的關鍵。學生可以藉此學習詩歌情感與意象的表達與應用,學習鑑賞詩歌。

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學生對於散文的學習能力不強的情況下,應注重學習技巧的點撥和積累,以及情感的挖掘,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情感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把握文章情感,理解意象。 知識和能力:瞭解有關戴望舒的知識,欣賞詩歌的形式美,分析詩歌的表達技巧。過程和方法:探討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詩歌的音樂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與思想。

新課程指出,“學習鑑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心靈。”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形象,理解詩中的意象,進一步把握作者的複雜思想感情。由於高一學生的詩歌素養和發散性思維還比較低,本文的難點是如何把握詩歌的表達技巧。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我採用朗讀法和討論法進行教學。詩歌是一門抒情的藝術。情感抒發是詩歌最主要的美學特徵。要讓學生反覆誦讀作品,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以豐富思想、陶冶情操,通過多種方式的“讀”使學生走進詩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在學生對詩歌有所感知的基礎上,討論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對意象進行多角度理解,發揮學生自主性。

說學法

關於學法,依據對話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主探究。本詩歌意象比較朦朧,對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鑑賞本課的'關鍵,多元解讀和問題探究能有效促進對話教學,實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教學過程

本課計劃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主要有:課前安排預習,朗讀詩歌,蒐集整理有關戴望舒的信息,這樣能讓學生慢慢養成預習的習慣,同時有助於學生蒐集材料的能力的提高。

導入:從唐詩的兩位集大成者——李白、杜甫入手。兩位的風格或飄逸灑脫或沉鬱頓挫,風格不同卻同是文學史上的高峯,由此引出與前一篇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慷慨昂揚不同風格的《雨巷》,並引出“雨巷詩人”。首先:整體感知、把握文章。新課表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體驗,陶冶心靈。通過學生閱讀來指出情感與節奏把握上的不足之處,再放朗誦帶使學生走進詩歌情境,把握情感基調。老師指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兩節詩劃分節奏,標出韻腳。再次朗誦,體會其音樂性。這時提問:本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其次:意象理解、情感把握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我設問本詩的意象是什麼?引導學生從衆多意象中找出主要意象.討論這些意象對本文感情基調的確定的作用.這樣將意象和情感有機的結合起來.然後再讓學生自主分析意象有什麼特點?意象是理解詩歌的突破口,意向是融入詩人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能直接切入詩歌的核心。詩中雨巷是悠長、寂寥、潮溼而悽清的;丁香是憂愁、哀怨、彷徨的,給人孤獨而憂鬱的感受。在把握意象的特點之後讓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進一步思考如何理解這兩個意象的意義。這是在深入把握意象,是鑑賞本詩的關鍵。可以放段江南雨巷的影視資料幫助學生更好的走進情境。在理解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點撥和引導,如丁香意象代表孤高、美麗、憂愁的特點在古典詩詞中常見,瞭解這點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解讀意象。接下來分析詩中的“我”,詩中的“我”與作者在情感上是相同的,通過討論“我”的形象、“我”爲什麼喜歡逢着一個憂愁的姑娘而不是歡快的姑娘等問題來把握作者情感。詩言志,詩往往抒發詩人內心的情感和自我追求,詩人生經歷、豐富的生活經驗,對生活的感悟在詩中會有所體現。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僅有賴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並且需要一定歷史知識由老師與學生在對話中交流作者資料、作者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體現了讀詩要知人論事的要求。討論是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心靈對話,是思想切磋和心靈交流的過程。

再次:品味語言,提煉表達技巧 “讀詩應知詩家語”,要注意品味本詩語言的含蓄性,音樂性。可讓學生再次朗讀把握節奏,並找出壓韻的字詞。本詩的含蓄性體現在詩的寫作手法上。可先由老師介紹幾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再由學生根據本詩去分析作者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來表達這兩個意象。

總結:這是一首借雨巷,丁香般結着愁怨的姑娘等意象來表達作者憂鬱惆悵的優美詩歌。

佈置作業:背誦本詩,預習《再別康橋》,並選擇喜歡的章節自學分析其意象與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