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經典片斷賞析

【案例片段

《題西林壁》經典片斷賞析

師:請同學們先分組合作自學古詩。可以先讀讀詩句,再交流讀懂的內容和讀不懂的內容。對於讀不懂的內容盡力想辦法解決。

(學生分組合作學習,師巡視指導)

師:現在請個小組派代表,交流你們組的學習情況。

生:我們通過知道了“識”是“知道,能判別”,“不識”就是“看不清”。

生:我們組不瞭解蘇軾是怎樣一個人,他怎麼會寫下《題西林壁》這首詩的?

生:蘇軾就是人們常說的蘇東坡,被譽爲“唐宋八大家”之一。這是他在遊玩廬山是有感而發,在西林寺寫下的一首詩。

生:我們知道了第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峯”的意思是從正面看廬山成爲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成爲山峯。

生:這裏的“成”應解釋爲“是”。

師:好,你糾正得很對!那麼你能把第一句詩的意思完整地講一遍嗎?

生:從正面看廬山是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山峯。

師:對,可是我們能不能再說具體些呢?(分別畫出“嶺”和“峯”的簡筆畫)大家比較這兩幅畫,說說“嶺”和“峯”各有什麼特點。

生:“嶺”的特點是連綿不斷,“嶺”的特點是峻峭挺拔。

師:現在誰再來描述一下第一句詩的意思?

生:從正面看,廬山是連綿不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是峻峭挺拔的山峯。

【評析】

這一教學片段較好地體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開發和利用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與交流”,變“講堂”爲“學堂”,使古詩教學煥發出活力。

一、扶放結合,自主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將“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爲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之一,指出語文教學應該“爲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營造一種課堂上寬鬆自由的氛圍,讓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有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將大膽的“放”和巧妙的“扶”有機融合起來。

大膽的放就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尋找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激活學生自身學習的潛能,體驗解決問題的`快樂。在學習古詩之前,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分組自學,讓學生在一種民主、平等的氣氛中大膽質疑,共同釋疑。由此,學生獲得了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逐步積累了探究經驗,提高了探究能力。

只有大膽地“放”,學生纔可能帶着教材走向老師,帶着學習中的疑問走向老師,主動地得到老師更有針對性的幫助。老師要通過“放”來了解學情,來決定是否“扶”,怎麼“扶”,從而不斷調整我們的後續教學,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潛能開發。教學片段中,有一位學生彙報小組學習成果時解釋了“橫看成嶺側成峯”這句詩的意思。雖然有學生對此解釋進行了糾正,但他們對整句詩的理解顯然還是比較抽象的。因此把串講詩句意思這一環節提前,採用簡筆畫的形式適時點撥:“嶺”與“峯”的各自特點。學生一下子就領悟了,比較具體的講出了詩句的意思。這樣的“扶”,扶在學生的難處,扶得較爲自然、較爲巧妙。

二、積極參與,合作探討

未來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能否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否概括和吸取他人的意見等。新課程標準提倡合作學習的方式,就是要讓學生再相互探討中,初步學會溝通、合作的技巧,如傾聽、接納、欣賞等。在合作式的學習中,每個學生都能平等地參與討論,自由地發表個人的見解,也就會更全身心地投入。合作學習時,無論在哪個小組都能聽到這樣的聲音:“XX是什麼意思?”“我知道……”;看到這樣的情景:,翻看課前蒐集的資料,舉手詢問……

在合作探討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呈全開放狀態,通過生生對話、師生對話的互動方式,集思廣益,使學生心目中似是而非的問題得到澄清,錯誤得到修正。同時合作探討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相互學習,共同提高,這對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評價信息能力以及團對合作精神都有積極意義。

這樣的古詩教學,給學生帶來的不是知識的灌輸,逐句串講的厭倦,而是探討研究之餘的喜悅和求知慾,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使古詩教學煥發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