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五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桃花源記》教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教案五篇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的文言文《桃花源記》,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我們這次優質大賽的主題是“高效課堂”。何爲高效課堂?高效課堂就是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收到最大程度上的效果。如何能做到,我認爲要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學生能做的,老師絕對不包辦,老師能不插手的絕不插手。這便是我這次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一、先說教材

(一)課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上冊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又是我們安徽省語文中考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二)教學內容

《桃花源記》藉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於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這裏我要講得是第二課時。

(三)教學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爲“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1)理清文章結構。

(2)品味文章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四)、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於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鎮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爲:

1、誦讀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高效課堂”。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一) 課堂導入

因爲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爲:檢查上節課作業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二)回顧內容,梳理結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麼爲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二)賞讀課文、品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說:“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爲這篇文章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桃花源中的人美。“鹹來問訊”,“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從情節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敘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文章的美,不要拘限於文章的語言,人物的行爲。

2、接下來讓找出表現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個字是重點?明確:樂。繼續追問:樂在何處?

些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採訪,以“你快樂嗎?”採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後再採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說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瞭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爲什麼“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爲下面的環節作了引子。

(三)評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有批判地閱讀,以拓展思維間,提高閱讀質量。爲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的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的現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並瞭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四)歸納總結

這節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的美景,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侷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五)佈置作業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爲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了文章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美”“樂”“奇”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法建議

1.理解課文內容,對於古文內容的理解,最好的、切實有效的辦法,就是通讀、讀熟,達到背誦的效果,就能理解其內容。具體說,理解課文內容,可分爲這樣幾個步驟:第一步,掃清語言障礙,把文章讀順暢,通過多次誦讀熟悉故事;第二步,抓住文章線索,理清結構,記住文章中所有重要語句,想像故事的發展過程;第三步,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如:漁人“忽逢桃花林”,是有意還是無意?漁人何以敢入洞?村人聽漁人“具言所聞”後,爲什麼“皆嘆惋”?既然漁人出來時“處處志之”。爲何後又找不到?等等,通過探究,加深理解;第四步,聯繫作者寫作此文的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社會理想的實質,是如何在文中體現出來的,並認識作者的理想的意義和侷限性。

2.理解本文的語言特色。本文語言十分準確精練,用詞精析。不少句子簡潔而又內容豐富,要仔細體會其中蘊含的內容。如山裏人問漁人從何而來,詩人沒有重複漁人進桃花源的經過,只用“具答之”,就概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像這樣的例子不少。要通過閱讀,聯繫上下文,細細體會用詞的精到。如寫桃花源人見到漁人後,僅用“乃大驚”三字,就寫出了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又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類似的例子也有不少,當通過品讀,細細咀嚼、揣摩。

3.掌握重要的實詞和省略句式,對於實詞和句式的掌握,重要途徑仍然是閱讀,在誦讀中理解,在理解中又誦讀。這樣,要不了幾個反覆,就能把握。另外,也可以進行分類歸納整理,進行專項練習,如分古今詞義變化、多義詞等類別。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讀準下列字音:

豁然儼然阡陌鬢邑詣驥

2.積累文言詞彙,掌握文言詞彙的特點。

(1)通假字:具、要;

(2)古今異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

(3)一詞多義:舍、尋;

(4)辨析同義詞:悉、並、具、鹹、皆;

(5)句式:省略句。

3.瞭解文學家陶淵明。

能力目標

1.藉助《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查找有關詞的意思。

2.培養朗讀和背誦的能力,這樣可以品味語言的神韻、氣勢和感情色彩,體會語言形式、修辭方法、寫作手法的表現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內容。

情感目標

1.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理想及對黑暗現實不滿的精神。

2.理解作者這一理想的進步意義和消極意義。

教學方法——在熟讀的基礎上覆述

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複述。創造性的複述,有兩個不同的層次:一是完全用自己的話來複述,並插進一些話使整個故事連貫起來——用這種方法可以檢查學生的閱讀能力;二是根據課文的內容合理地補充一些細節,使得故事更加豐腴——用這種複述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能課文的理解程度,發展學生的想象力。這兩種複述方法也可以結合起來。

課文的結構層次

作者寫桃源境界並不是開門見山,單刀直入,而是幽深奧祕,迂迴曲折。開始寫有一條很長很長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兩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寬多長;在林盡水絕之處,有一座大山,擋住去路,人世間好像到了盡頭。再仔細一看,山有一小口,鑽入洞內,剛剛能通過一人,走數十步,忽然開朗起來。作者所寫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個無人區,十分潔淨、清新、美好,它隔斷了現實社會喧囂污穢的生活,爲桃源的隱蔽幽深作了過渡性的描寫;同時,爲讀者進入桃源境內造成心理上的準備,不致使人感到突兀。在進入桃源後,作者的描寫也極有層次:先寫田園風光,遼闊的土地,整齊的房屋.縱橫的田間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陰的桑竹;然後再寫桃源人民的服飾、勞動、情操、意趣。從遠到近,從田園風光到社會人事,層層遞進,步步深入。同時。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寫出漁人的行進過程,一會兒水路,坐船逆水;一會兒山路,鑽洞爬山。當乘船沿溪走得忘了遠近時,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轉,就把讀者帶到一個美麗靜謐的桃花仙境;再當漁人鑽進漆黑狹窄的洞內,感到絕望疑懼時,作者以“豁然開朗”的神來之筆,又把你帶到一個開闊、恬靜、優美的田園樂土,真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這種跌宕起伏的筆觸,使讀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隨之驟變:當你進入桃花林時,它使你“喜”;當你走到水窮路絕的隘口時,它使你“疑”;當你鑽入桃源見到一個沒有剝削壓迫的社會時,它使你“驚”;當你再想去尋訪這個境界時,它使你“迷”。這一喜、一疑、一驚、一迷的種種複雜情感變化,正是作品所產生的征服人們心靈的藝術力量。

《桃花源記》可分爲三部分。第一部分,從首句至“欲窮其林”,寫武陵漁人捕魚時偶然進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驚人的妙筆,描繪了桃源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作品一開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緊緊抓住了讀者,使你非跟着漁人這個導遊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從“林盡水源”至“不足爲外人道也”,寫漁人所見的桃源風光及農民古樸淳真、熱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滿秦始皇暴政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劉裕弒君篡位暴行的不滿,並由此產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以大膽的幻想、飽滿的浪漫主義情緒歌頌了理想樂土。這是“記”中的主體和核心。作者是通過形象的描寫,神話式的虛構故事和美的激情來打動讀者心靈的。第三部分,從“既出”至末句,寫漁人離開桃源後,數人聞訊再訪而不可得其路徑的種種情景。以此作結,給讀者留下了懸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祕的色彩。這結尾,也可能是暗示讀者:這美好的境界在現實中是並不存在的。

課文內容概述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爲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設下懸念:迷路了,會怎麼樣?“忽逢桃花林”,爲之一喜(一折)。接着寫桃林美景,“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又設下懸念:走完桃林了嗎?桃林前面是什麼地方?“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又爲之生疑(二折)。接着寫漁人舍船而入的探險行動。“初極狹,才通人”,又設下懸念:裏邊有什麼,能走得通嗎?“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爲之一驚(三折)。接着寫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紹了桃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漁人辭去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爲外人道也”’,又設下懸念:漁人出去後對外人說了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又爲之遺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又設下懸念:找到了嗎?“不復得路”,又爲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這樣一個有頭有尾、情節完整的故事,語言夠精練的了。

瞭解作者及時代背景

陶淵明(約365~427年),東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潯陽紫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任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的黑暗現實,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他的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這篇文章寫於421年,即南朝劉裕弒君纂位第二年。陶淵明對劉裕政權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

文言知識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漢語中,附在描寫聲容情態的詞語之後,作爲構詞的輔助成分,與現代漢語的“地”相當。作“……的樣子”講(有時可不翻譯)。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一、 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繫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爲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爲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 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 學法指導

1、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爲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爲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瞭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並讓學生藉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後,教師強調與本文創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嚮往理想的生活圖景。《桃花源記》就是他親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爲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蒐集信息的習慣並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爲了後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並反覆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於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對於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並能嘗試着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奏反覆朗讀並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五)課堂作業(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儼然 間( )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別多音字,多義詞並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六)課堂小結

這一節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並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着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佈置作業

1、 翻譯全文

2、 思考課後練習二

3、 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爲下一課作準備。

課後說明:板書是隨着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於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優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詩》前邊的“記”。文章主要通過對桃花源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恬靜淳樸的理想社會的虛擬性地描述,來表達作者及人民羣衆對和平安靜生活的嚮往,對黑暗社會的抗議和憎恨。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瞭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認識“世外桃源”的虛擬性;認識作者通過“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配樂課文朗讀,輔以動畫演示。

2、師以《桃花源記》經百年蒼桑而未衰的獨特魅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基礎回顧。

1、給學生3分鐘重溫

2、出示檢測內容,a 古今異議 b 譯句

三、明確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2、瞭解故事的情節及線索。

3、認識作者通過描述“桃花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帶着這些學習目標,齊背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四、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1、師激發學生對陶及寫作背景的求知慾。

2、出示陶淵明簡介及寫作背景。

3、師延伸引導學生回憶陶寄寓同樣思想的其它作品:《飲酒》、《歸園田居》等,以加深學生對陶的思想及寫作背景的瞭解。

(完成目標1)

五、自主活動:瞭解故事情節及線索

1、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故事情節,討論並概括回答。

2、師作積極性評價,並出示準確的情節概括(出示投影片)

3、引導學生從情節概括中,梳理總結線索——漁人行蹤。

六、課文品析

1、師生互動:引導學生從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體會故事開端所籠罩的神祕色彩,

A忘路之遠近——漁人已入迷離難辨之境

B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能讓漁人忘魚而只見桃花。——奇

C漁人甚異之——驚異

2、自主活動:品讀第二段討論完成以下問題。

(1)寫桃花源內景色的句子是什麼?

(2)寫桃花源人風貌的句子是什麼?

(3)作者在這一段描繪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注:在學生回答完第1、2題後,師有感情地範讀“土地平曠——————並怡然自樂。”學生閉目體會,達到身臨其境,從而使其自己總結第(3)題答案——安樂祥和。

3、創新自主活動:拓開想象空間,以漁人身份豐滿第三段,接受記者(老師)的採訪(目的: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樸善良、熱情好客)

(1)自讀課文——小組交流補充。

(2)師將知識要點化爲學生樂於接受的“採訪語言”進行採訪。

A 請問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麼?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B聽說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談,你們都聊了些什麼?給你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C在這樣一個新天異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數日,你感覺那裏的人與您生活的東晉有何不同?

(3)師總結:從這一段中,我們看到了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樣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這樣一個安樂祥和的理想和社會真的會隱存於某一天地嗎?

4、自主活動:體會“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祕感和虛擬性;從而理解作者於此當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1)、自讀第3段,並結合第1段,體會其神祕色彩。

(2)、小組之間討論:“世外桃源”存在與否。

(3)、文章對於“世外桃源”的描述表達了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感?

注:在發言中,只要能自圓其說,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觀點,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

師總結:這節課,我們進一步走近了陶淵明,瞭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嚮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侷限性,但是,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與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原來自認爲遙不可及的願望,經過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實現的。同學們我們一樣可以!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桃花源記》教案。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安排:

1.查字典,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開朗(hu)屋舍儼然(yn)阡陌交通(qinm)

黃髮垂髫(tio)便要還家(yo)

劉子驥(j)詣太守(y)

2.熟讀課文,查字典,參考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正課

(一)導語:

同學們,陽光明媚、山花爛漫的春天即將過去,我們又將迎來驕陽似火的夏季,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案《《桃花源記》教案》。誰還記得我們那次春遊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勝收。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桃花!

誰能用自己的語言來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說一說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們來欣賞兩幅桃花開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圖片)

(打出伊拉克戰爭圖片)

同學們,看了這一幅圖片,你又想到了什麼?

這幅圖片提醒我們,現代世界裏仍然存在着殘酷的戰爭,很多人因此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東晉末期圖片)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嘆: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嚮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

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