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桃花源記》的教案設計

《桃花源記》教學設計

關於《桃花源記》的教案設計

學習目標

1、瞭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2、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生在新時代的自豪感。

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感愛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2、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桃源勝境的目的。

一、導入新課:播放歌曲《夢入桃花源》,營造氣氛。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朗讀桃花源

1、教師範讀課文,提醒學生注意字音、句讀、情感。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依據註釋疏通文意,並積累文言詞彙。

3、歸納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等語言現象。

4、學生選擇自己喜歡、有感悟的句子背誦,並說說理由。5、朗讀比賽(男生VS女生)

四、桃花源訪談節目――“新聞會客廳”

朗讀比賽後大家是不是和老師一樣對桃花源十分嚮往,今天我穿越時空的隧道把1600多年前桃花源的村民請到了我們的“新聞會客廳”的演播室,聽他們講述一下桃花源的故事。(學生自願客串桃花源村民代表走進新聞會客廳)

現場採訪:各位觀衆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新聞會客廳,一說起世外桃源,大家總會放飛思想的野馬,浮想聯翩勾畫你心中的世外桃源,今天,我們有幸請來了桃花源中的村民代表,通過當事人之口,揭開桃花源的神祕面紗。

1、各位村民,歡迎你們來到AAAAAA,我們想知道當初你們爲什麼要遠離塵世,建造你們的桃花源村?什麼原因促使你們做出這樣的決定?

自先世避秦時亂。

2、提及桃花源我們都想入非非,那到底什麼樣?你們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你們這個村子四周的地理環境如何?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畫外音:環境美不美?美!怎麼美?一個詞語形容:神美(神祕,美麗)

觀衆活動:想象“一片桃樹林,花開爭妍,微風拂過,片片桃花瓣簌簌飛落,一個靜謐的山村依稀出現在樹樹掩映環抱中,仙境般美麗。齊讀感受。

3、村裏人日常生活怎樣?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4、村裏人如何相處?是與世隔絕嗎?

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畫外音:這裏人們性格是那麼善良淳樸。

5、你們村中有什麼風俗習慣嗎?比如,來了客人你們怎麼招待?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畫外音:村裏人是那麼好客。

通過村民的介紹,我們大體瞭解了桃花源中的情形,下面請觀衆們充分發揮想象力,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你腦海中的桃花源。

總結:桃花源中風土人情是熱情好客,善良淳樸。環境優美,人與人,人與自然處處體現一1種和諧之美。

感謝桃花源村民代表,本期新聞會客廳到此結束。謝謝收看。

節目結束了,我們的比賽仍在繼續,“限時背誦比賽”

6、節目的最後,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或自己的生活感受。(結

五、賞讀課文

1、剛纔我們收看了“桃花源訪談”節目。通過所見、所聞,我們知道桃花源實在是令人陶醉。它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兩個詞語概括。

2、分類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1)桃花源美在何處?試以“桃花源之美,美在_________,不信你看(聽、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描繪一下桃花源的美。(後一空,可以直接引用課文中的話,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描述。)(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2)小結感受: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爲我們展現了一幅怎樣的生活畫卷?(教師歸納) 桃花源的確是一幅美麗的畫,美在自然更美在人情,它風景秀麗,它寧靜和諧,它民風淳樸,這裏人人勞作、人人平等、關係融洽,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真是一個溫暖自足的理想王國啊!(板書)

(二)感受《桃花源記》的美好

過渡語:一篇不過三百來字的`《桃花源記》令桃花源這一景點聲名鵲起、馳名中外,它跨越千年,仍經久不衰,傳誦古今,魅力何在呢?大家可以從語言(句式、用詞)、結構、寫法等方面來再次品讀這篇美文。下面,請同學們快速就近形成學習小組,探討《桃花源記》的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無論是通篇縱覽還是逐一咬文嚼字,無處不讓人感到此文美不勝收:敘事簡潔, 情節曲折;層層設疑,引人入勝;讀來琅琅上口,富有音樂的韻律美。它既是一幅絕美的畫卷,又是一首動人的曲子。

六、探究考證

當我們徜徉在桃花源中流連忘返時,我聽到這樣一種觀點: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你同意嗎?四人一組探究考證,考證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證據何在?

【1】不存在!證據:(課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爲何虛構這樣一個社會? 引入時代背景介紹,作者生平介紹。

士族、地主把持朝政,作者抑鬱不得志,辭官歸隱,於是創造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世外桃源寄託自己的理想,但是由於時代侷限,是不能實現的。

【2】存在!桃花源存在於陶公的心中,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相信和諧理想的存在,有陶詩爲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七、感悟桃花源

感悟理想,和諧,併爲之奮鬥!

八、結束語

1、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他也應該無比欣慰!其實古往今來許多的仁人志士也一直在爲自己理想中的桃源奮鬥不息。古者如墨子、屈原、杜甫……今人如魯迅、方誌敏、焦裕祿……等等,舉不勝舉呀。千百年來,“桃花源”已經成了人們的理想的化身,衍化成了一種“桃源情結”。我希望在21世紀的今天,同學們也能志存高遠,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向着理想勇往直前。

2、同時出示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