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公開課教案

《離騷》展現了作者愛國主義的崇高理想和爲實現這種理想而百折不撓的鬥爭精神。下面是《離騷》公開課教案,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離騷》公開課教案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優秀文化的興趣。

2、瞭解屈原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3、學習、掌握文言實詞、虛詞,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4、學會吟誦古詩詞,注意節拍和重讀。

【教學重點、難點】

1、賦和比的寫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誦。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

(解說;本文是一篇節奏感很強的古代抒情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學時應以朗讀爲主,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對古詩的感悟能力。在讀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引導,以完成教學目標。)

【媒體設計】

放錄音或配音朗讀。

【教學時數】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感嘆古代帝王們武功有餘而文治不足。我們知道,“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風騷”也因此成爲文學的代名詞。古代帝王們需補充一點“風騷”,作爲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更應注重自身的文學修養。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裏接受美的薰陶。

二、解題

《離騷》代表了楚辭的最高成就,它不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時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偉大的長篇抒情詩。“離”--遭遇,“騷”--憂愁;《離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是他政治失敗後用血和淚寫成的一篇扣人心絃的抒發憂國之思的作品,本課便是從中節選出來的。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⑴ 讀課文。放錄音,掃除文字障礙。

⑵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對照課文註解弄清文章內容,並進一步強化生難字(教師巡迴指導)。

⑶ 學生就疑難字、詞、句提問。

⑷ 課堂訓練。

① 區別下列各組加粗字的意義和用法。

之:

哀民生之多艱

高餘冠之岌岌兮

以:

長太息以掩涕兮

既替餘以蕙兮

竟周容以爲度

固:

固時俗之工巧兮

自前世而固然

②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不吾知其亦已兮。

長餘佩之陸離。

⑸ 課文總理。

全詩工13節,26句。前7節自述遭貶的政治原因,後6節抒發不變初衷之決心。

⑹ 放錄音,指導朗讀、背誦。

2、佈置作業: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具體研習課文

1、討論詩人追求的理想:

明確:

總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賢能,楚國能繁榮富強。具體表現:

⑴ 熱愛祖國、憂國憂民。

⑵ 堅持正義,堅持真理,不同流合污。

⑶ 加強自身修養,追求美好的品德。

2、研習1~7節:

⑴ 這一層作者自述遭貶的政治原因,請同學們找出自己的話概括遭貶原因。

⑵ 面對遭貶,屈原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3、研習8~13節:

詩中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據此,有人認爲:面對強大的敵人,屈原妥協了。請同學們朗讀後討論。

三、欣賞品味

1、品味賦的寫法:

本篇的賦既用於敘事,也用於抒情,使人感到真實而易於接受。如用於抒情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如用於敘事的`:“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2、品味比的寫法:

本文用花草禽鳥來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還用打比方來說理。如用“鳥之不羣兮”來說明自己不同於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比喻君子與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規矩而改錯”比喻“黨人”破壞法制。

四、佈置作業

課後討論:屈原的精神表現在哪幾個方面?他的精神影響到哪些後來人?你怎樣看待這種精神?請將你的看法寫成短文。

拓展閱讀:《離騷》的創作背景

關於《離騷》的創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作於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還是流放中。《史記·屈原列傳》裏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讒害,楚懷王因而疏遠了他。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史記·太史公自序》裏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報任安書》裏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顯存在着矛盾。

由於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這首詩本身找證據是好辦法。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動的態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爲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後所作,這並不足信。因爲《離騷》後半部分,全是寫作者想像中的雲遊,“濟沅湘以南征兮”並非實有其事。

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大忠實於史實,是有可能的。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嫺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爲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爲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羣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