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的探究式教案

主要的一些觀點

《離騷》的探究式教案

屈原在幾千年來一直被視爲一位“忠君愛國”、“忠信、廉潔、正直”的愛國憂民的詩人;被譽爲“雖可與日月爭光可也”的偉大歷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爲一位詩人是成功的;但作爲一位政治家卻是失敗的。他的失敗就在於他把自己的命運與楚國的國運緊密的聯結起來。他愛楚國,是愛的那麼的深沉和執着。他深深地愛着楚國的文化,這一點造就了他成爲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深深地迷戀着楚國的腐朽的、沒落的政壇,這一點鑄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狹隘的民族主義者,從而他的國家的毀滅,連帶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徹底的毀滅。

因此,被後人所稱讚的愛國主義思想,實質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並非是一種代表先進的思想意識,而且與歷史的發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註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劇命運。但我們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觀念來勉強屈原!在他那個時代“愛國”只能通過“忠君”來實現,可以說,“愛國”必須忠君!屈原的愛國思想也是無可置疑的'。

我認爲,屈原之死是有價值的。我們知道,一個人活着必須有所追求,否則,他的人生就是渾渾噩噩的一場夢!振興楚國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當這個理想破滅,他的人生還有何意義!與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爭,是爲了喚醒民衆,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氣節的。

聞一多先生說:“如果對於當時那在暴風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斃的楚國人民,屈原的《離騷》喚醒了他們的反抗情緒;那麼,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緒提高到爆炸的邊沿。”

從屈原的人格上進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體顯現。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壯的愛國之舉,其次是對高尚的氣節、神聖的人格的捍衛!同時又是對黑暗政治最強烈的控訴、最有力的抨擊!表面看來他是自殺,實際是奸黨小人奪去了他寶貴的生命

屈原的死沒有價值!屈原滿腹經綸才華橫溢,根本不應該把自己的理想寄託在楚懷王那個昏君身上。他完全有理由棄暗投明,輔佐秦王,或著書立說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實現其人生價值。雖說人活着要有氣節!但有氣節並不一定要以死殉國。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現於文學創作上,他完全可以放棄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個純粹的文人。如東晉的陶淵明,寄情于山水,對他自己,對後人都更爲有價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鬥爭?”

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爲當楚國滅亡時,他作爲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起來積極組織反抗鬥爭纔是,而屈原卻自殺了。他這是爲了逃避現實,是懦弱的表現。”

屈原雖遭楚王放逐但楚國人民並沒有拋棄他,他自感面君無望,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便抱石沉江,這其實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現。他應堅強地活下來,活着便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