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詩鑑賞及寫作手法

引言:《登鸛雀樓》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着中華民族昂揚向上,是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登鸛雀樓》詩意鑑賞及寫作手法,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登鸛雀樓》詩鑑賞及寫作手法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鑑賞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10] 書法家崔國偉行書《登鸛雀樓》 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着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羣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11]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非最高層)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耐人探索。“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發表議論,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寫景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也正因爲如此,這兩句包含樸素哲理的議論,成爲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爲一首千古絕唱。

周復綱說,這首詩具有超越時空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統一,是客觀與主觀的和諧,是偉大的藝術再現和創造。

《登鸛雀樓》寫作手法

動靜結合

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可稱爲靜景,爲靜怡之美;黃河向海而流,這不是所謂“定格”,而是奔騰咆哮、滾滾南來,東流入海,充滿了無限的生機,雄壯氣勢存於永恆的運動中。兩句動靜結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又瞬息多變的壯麗圖畫。

虛實結合

首句着筆遠景,天空一輪白日西沉消失在萬山叢中,次句由樓下近景奔流的黃河延伸,直至遠方的海洋。這樣,西邊的落日和東邊的流水,把看得見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結合起來,把當前景與意中景巧妙溶合爲一,由遠及近再及遠,使畫面無邊的寬廣和深遠,這樣着墨也爲後兩邊詩詞安排了無窮的遐想。

景入理勢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鏡祕府論》中強調“景入理勢”,意思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說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純粹的哲人以說教者的姿態出現,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詩人以朋友的身份說話,就足以使人感奮與追求。

全文對仗

該詩是一篇全篇都採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色由四個五言句組成,共分爲兩聯,絕句沒有對仗的硬性規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對仗。很多對仗的絕句也只是有一個對仗句了。而出現兩個對仗句式時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覺,處理不好會非常僵化。這首詩首聯採用正對,句式極爲工整,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拓展閱讀: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爲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20] 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其一)和《送別》三首皆著名。

登鸛雀樓讀後感篇一

黃昏時分登上鸛鵲樓,萬里河山,盡收眼底;夕陽也在遙遠的天際漸漸沉落。首二句詩「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蒼茫壯闊,氣勢雄渾。末二句是境界的昇華,出人意表、別有一番新意,既有高瞻遠矚之胸襟,又寓孜孜進取之深意,有情有理。有人說;詩忌說理;,應當說,詩歌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說理,而不是說詩歌不能宣揚哲理。在這首詩裏,詩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貼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覺不到它是在說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詩四句二聯,對仗工整、氣勢連貫、厚重有力。爲唐詩中之不朽之作。

登鸛雀樓讀後感篇二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今天,我讀了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是寫大自然的景色,是詩人登高望遠後,看到眼前美麗的大自然,有感而發。

這首詩的意思是說,太陽慢慢落下山,黃河朝着東海奔流而去。想要把千里的風景都看到,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讀這首詩,我第一次知道平時我們說的“學習更上一層樓”是來自哪裏。爸爸告訴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一種人生境界。我不懂,但我知道,作爲一名小學生,我要不斷努力,不爲眼前的成績而驕傲,要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因爲只有更上一層樓,才能看到更美麗的景色;只有更上一層樓,纔能有更豐富多彩的生活。

新的學期到來了,我要像詩裏寫的那樣,認真聽講,好好學習,讓成績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