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遊 詩意 朗讀

遊記以真情實感爲依託,而詩人蘇軾的這篇遊記表達了蘇軾的怎樣的情感呢?讓我們來賞析一下吧。

記承天寺夜遊 詩意 朗讀

  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 爲樂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尋張懷民。懷民亦未被寢,相與步 於中庭④。

庭下如積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橫⑥,蓋竹柏影也⑦。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耳⑧

[註釋]

①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元豐,宋神宗年號。

②念:想。無與樂者:沒有(可以)共同遊樂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黃岡縣南,今廢。另一說蘇東坡曾被貶到福建泉州,故有可能地點是泉州。

④相與:一塊兒。步:作動詞用,散步。

⑤如積水空明:積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充滿着水,不是地上積水。其水澄澈,所以用“空明”來形容。

⑥藻荇(xìng):泛稱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子像心臟形,而綠背紫,夏季開黃花。

⑦蓋:這裏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原因的一個虛詞。

⑧閒人:這裏指不汲汲於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蘇軾這時被貶爲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並沒有事情可作,所以他自稱爲“閒人”。

[譯文]

在元豐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裏,我解開衣帶,脫衣躺下來,正想入睡,忽見月光從門縫中射進來,明亮潔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興地起身穿衣,走出門外。這樣好的月色,卻沒有人和我一起分離其中的樂趣,心中頗感缺憾。於是就緩步走到承天寺,找好友張懷民。正巧,懷民也不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起來到庭院裏。

庭院中,月光灑在地下,宛如一泓積水那樣清澈,那樣透明,水中好似圓葉的藻草和長葉的荇草縱橫交錯,搖曳不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大概那是竹葉和柏葉的.蚊子吧。

[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點明夜遊的起因與時間,爲美好的月色而心動,遂起夜遊之意。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運用比喻的方法描繪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兩個反問句令人深思。作者抒發面對月光發生的感觸。

[一詞多義]

與:相與步於中庭。(跟,向。介詞) 念無與樂者。(和,連詞。)

遂:遂至承天寺。(於是) 意將遂入以攻其後也。(打洞)《狼》

蓋:蓋竹柏影也。(原來) 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原來是)《狼》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極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尋:尋張懷民。(尋找) 未果,尋病終。(不久)《桃花源記

欲:解衣欲睡。 (將要) 欲窮其林。 (想 《桃花源記》

哪一夜沒有月光,哪一處沒有竹柏,爲何在這尋常多見的竹柏月影中體味其中的樂趣呢?只是因爲像我們這樣兩個閒人是不多見的罷了。